《紅樓夢》中,寶玉曾兩次想出家,只是第一次被黛玉勸回來了

贾宝玉曾两次说过要做和尚,两次都是对着林黛玉说的。

《红楼梦》中,宝玉曾两次想出家,只是第一次被黛玉劝回来了


第一次发生在第三十回,因在清虚观打谯时张道士为贾宝玉保媒,林黛玉不愿理贾宝玉,对宝玉说从今以后不敢亲近贾宝玉,让贾宝玉全当她去了,贾宝玉听了笑问黛玉往哪去,林黛玉说回家去,宝玉便笑道他跟了林黛玉去。林黛玉又道她死了。于是宝玉第一次说出了做和尚的话:

“你死了,我做和尚!”

宝玉第二次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则发生在第三十一回,当对是因为晴雯摔跌了扇子股,宝玉便批评晴雯太毛躁,晴雯怼了宝玉,宝玉生气,袭人进来劝架,晴雯又怼了袭人一通,宝玉便要把晴雯赶出去,晴雯表示宁愿撞死也不出去,众丫头便为晴雯求情正闹得不可开交,林黛玉到了,为他们劝和,于是,便有了宝玉再次说要"作和尚”的情节:

袭人说:"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上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就想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关于宝玉第二次说做和尚,有人说是对袭人说的,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红楼梦》中,宝玉曾两次想出家,只是第一次被黛玉劝回来了


宝玉在第二次说做和尚时,袭人先说的"除非一口气上不来,死了倒罢了",接着黛玉说如果袭人死了,自己会"哭死了",宝玉接一个"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乍一看,确实弄不清贾宝玉这话到底是对谁说的。就是袭人也有可能误会。但结合宝玉说此话的前后语段,你会发现宝玉这话只能说给林黛玉。

在林黛玉为贾宝玉他们劝架时曾拍着袭人的肩,戏喊袭人一声"好嫂子",袭人便赶紧阻止,因为他知道自己不配做贾宝玉的妻子。

“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

从袭人的话里,我们知道,袭人也知道,以袭人的身份地位,根本没有资格做贾宝玉的妻子,也没有资格成为黛玉的所谓的“嫂子”。而贾宝玉也知道这一点,批评黛玉:

宝玉道:“你何苦来替他招骂名,饶这么着,还有人说闲话,还搁的住你来说他。”

从宝玉话里,我们听出,因为袭人的丫头身份不配做贾宝玉的妻子,如果硬要拔高袭人的地位,德不配位,就会给袭人招来骂名。因此,宝玉为保护袭人,不让林黛玉喊袭人“嫂子"。

贾宝玉既然阻止黛玉把袭人放到与他同等的地位,自然自己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而如果贾宝玉的"做和尚"是对袭人说的,同样是犯了类似林黛玉喊袭人"嫂子"一样的错。因为贾宝玉作为一个大家公子,还犯不上因为一个丫头的死就去做和尚。

如果宝玉真是对袭人说袭人死后自己做和尚,是把自己放到了与袭人同等的地位,就等于是自己刚说了嘴就被打了嘴巴。而且袭人做为一个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是没有资格在死了之后贾宝玉做和尚的。

况且,守着林黛玉,贾宝玉表示袭人死了,他就要为袭人做和尚,那么他又置林黛玉与何地?

《红楼梦》中,宝玉曾两次想出家,只是第一次被黛玉劝回来了


贾宝玉说过两次要做和尚,而贾宝玉也确实两次想要做和尚。

贾宝玉第一次要做和尚是在第二十二回。

薛宝钗生日宴上,王熙凤说有一个小戏子扮上活像一个人,史湘云口快,说是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史湘云将林黛玉一个大家千金与身份低下的小戏子相比,很没有礼貌,贾宝玉因为怕史湘云与林黛玉闹矛盾,便向史湘云使了个眼色。

但史湘云并不领贾宝玉的情,事后让丫头翠缕收拾东西回家,贾宝玉以为史湘云错怪了自己,便劝湘云说:

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她恼。谁知你不妨头就说了出来,她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她,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屈了自己,若是别人,哪怕她得罪了十个人。与我何干呢?

贾宝玉一片好心,真真为湘云着想,但是史湘云因对黛玉成见很大,又因宝玉对黛玉关心体贴,醋海生波,便怼了贾宝玉:

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的林妹妹。别人说她,拿她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她,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她,使不得。

史湘云此话其实很亏心,且不说生日宴上别人都看出了那小戏子扮上后与林黛玉相似,但都不曾说出这一点,就比史湘云会做人,只是她攀扯别人,说別人说林黛玉,拿林黛玉取笑都使得便很过分,且不论是不是真的有人说林黛玉,拿林黛玉取笑。便是有,也是暗地里的,与史湘云直接当着林黛玉的面说林黛玉像小戏子的事不可同日而语。更何况又要无理取闹,说出什么主子小姐,奴才丫头来。

贾宝玉从来对女孩真心关爱,一味的只以为史湘云不相信自己,于是在解释过后又进行发誓,说自己要是有外心,就让自己化成灰。仍然得不到史湘云的理解,仍然被史湘云怼了:

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制你的人去,别叫我啐你。”说着一边至贾母里间,愤愤的躺着去了。

贾宝玉不被理解,又去找林黛玉,谁知在林黛玉这里仍是讨了没趣。黛玉先是不给宝玉开门,后来见宝玉不走,让宝玉进来后自己抽身去床上躺着,宝玉细问缘故,原来是黛玉听到了史湘云与贾宝玉的对话,恼怒贾宝玉不理解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多心的人,认同史湘云对自己的评价。

贾宝玉因为在史湘云和林黛玉那里都讨得没趣,想到自己为她二人,百般用心,却是落了两处贬谤,又想到"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有‘山木自冠’‘源泉自盗’等语”,心有所思,便回转到自己房中,已有出家念头了。

宝玉回房之后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与袭人说话已非往日口吻,后来袭人说到大家随和,彼此有趣的话, 贾宝玉说道:

"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宝玉此话已大有禅意。后来是想这一句话的趣味,不禁大哭,脂批:

此是忘机大悟,世人所谓疯颠也。

可见此时宝玉,已启开禅门,若是无人阻遏,便距离家出走不远了。贾宝玉哭后又翻身起来,提笔写了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证。

宝玉写过偈子,又在偈后填了一支《寄生草》,自觉悟了,心中自得,上床睡了,只不过后来被林黛玉和薛宝钗联袂劝解,以胸怀眼界碾压宝玉, 让贾宝玉认识到钗黛比自己的知觉在先,尚不敢谈觉悟,自己见识浅陋,谈禅谈解脱只是自寻苦恼,于是有恢复旧日模样。

贾宝玉的第二次出家是在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与薛宝钗结为夫妻,又经历了袭人出嫁,贾府被抄,获罪于神庙等一系列的苦难,最终悟透世事,决意出家。 此时只有宝钗一人,对贾宝玉已经没有阻止的力量了。第二次贾宝玉出家,是真的应了贾宝玉所说的"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谶语。他真的离家出走了。贾宝玉走后,薛宝钗独守空房,一世孤独。

《红楼梦》中,宝玉曾两次想出家,只是第一次被黛玉劝回来了


为什么贾宝玉第一次生出出家念头,会被劝的回心转意了呢?因为黛玉活着,为贾宝玉指点了迷津。

贾宝玉第一次自悟时虽然于人情世故通透了些,但毕竟年纪尚小,历事尚少,且遇到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学霸。这两个学霸联手,贾宝玉的那一点儿点儿所谓的通彻瞬间冰消瓦解。

第二十二回,当林黛玉看到袭人递来的贾宝玉的文字,知道宝玉心结,也知解决之道,便对袭人说“没关系"。然后把贾宝玉所写的寄生草和偈子拿回去与湘云和宝钗同看,湘云看后是没有表示,而宝钗看后则认为宝玉悟了,是自己误了他:

"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只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支曲子上来,我成了罪魁了。"

从宝钗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宝钗只是自罪,并没有劝说宝玉回转的把握,而黛玉则自信的很:

"……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

三人到了宝玉屋里,黛玉首先向宝玉发难:

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着是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你那偈子末句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钗听后,也受启发,又把南宗六祖惠能的故事,和那个六祖惠能所说的有名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偈子说了一遍,最后总结说黛玉续上的偈语,可与六祖惠能的偈语比美了。

而宝玉之所以参禅,也不过是在林黛玉和史湘云面前是的面子,被林黛玉和史湘云嫌弃的缘故,现在见林黛玉为他解难,史湘云也不再冷言厉色,心中心结已解,所以也不再执着,便笑着说了一句"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贾宝玉第一次要出家之事,也就变成了一道云烟随风而去了。

贾宝玉第一次生出出家的念头,虽然是被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三人联合打消的,但是很明显,主力是林黛玉,助力是薛宝钗,史湘云只是敲了一个边鼓。

《红楼梦》中,宝玉曾两次想出家,只是第一次被黛玉劝回来了


为什么第二次贾宝玉要出家便出家了呢?因为林黛玉死了。

贾宝玉第二次生出出家念头的时候,林黛玉已经死了,薛宝钗成为了贾宝玉的夫人,可是薛宝钗与贾宝玉心灵不能相同,不能够准确把握贾宝玉的思想。因此,当贾宝玉心里有所波动的时候,薛宝钗不能只及时察觉,即使察觉了也不能准确的解决贾宝玉的心理问题。

贾宝玉的心结不解,郁寒于胸,时间长了,难以解脱,最终对人事世情失望透顶,真的"心无挂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这是离家出走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红楼梦》中,宝玉曾两次想出家,只是第一次被黛玉劝回来了


贾宝玉两次要出家做和尚,既应了贾宝玉对林黛玉所说的"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话,也印证了宝黛二人的爱情质量,如果王夫人知道没有了林黛玉,贾宝玉就会离家出走的结果,不知道王夫人还会不会坚持要成就。金玉良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