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门票经济不能“一刀切”

暑期跨省旅游限令松动后,国内各大景区加大促销力度,部分旅游城市甚至推出“一元门票”游遍全城景区等大力度营销推广活动,旨在加快聚拢人气,克服疫情冲击,提振旅游业。

这是旅游业短时期内的一种“自救”,但由此引发旅游行业将告别“门票经济”的讨论。就旅游业转型升级长远大势而言,固然需要摆脱“门票依赖”,但就短期内重振旅游业的迫切性来看,过于“心急”地谈论“告别门票经济”,不仅会带偏消费者认知,也不符合疫情后推动旅游业重回健康轨道的需要。

必须看到,门票销售一直是国内外旅游行业通行的、也是最重要的经营方式之一。近年来,“门票经济”之所以引发争议甚至备受诟病,主要针对的是一些地方“此山是我开”、“圈个地方就收费”的不合理做法,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还有一些景区,因为名头响、吸引力强,就摆起“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做派,重收费轻服务,并且票价节节攀高。理性地看,质疑“门票经济”,并不是针对门票销售这种经营手段本身,而是旅游资源经营方对“门票经济”的过分依赖和过度逐利而引发消费者不满。

疫情后重振旅游业,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依赖“门票经济”。旅游业的经营形态、业态特征多种多样,特别是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的创意类旅游项目,给旅游者带来了别具一格的体验。但这类项目前期研发和制作成本高,走的是智力和资本密集型的开发路径,其商业价值的变现,最有效的途径还是销售门票。以最近加入免费行列的西安大唐芙蓉园来说,景区的特色不在于人造的园区,而在于创意演出,很难长期免门票、赔本赚吆喝。因此,以门票为载体,实现旅游深度开发与投资收益的良性循环,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本上看,无论是“门票经济”还是度假经济、体验经济,根本一条就是,让消费者愿意付费、乐意付费。经此一疫,所有旅游业从业者都更加明白,“诗和远方”在那里,但没有人来,旅游业就失去生存根本。

免门票、大降价等促销行为终究是阶段性的,只要旅游从业者心中始终装着大大的“人”字,以创造更便利、更舒适、更愉悦的旅途体验为本,那么,包括“门票经济”在内的各种经营手段都是可以长期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