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窩家的你焦慮了嗎?為什麼?

淘氣小夕


焦慮是普遍存在的,即便不是疫情,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也會有很多人焦慮。不過大家不必過分緊張,我們要分清焦慮情緒和焦慮症的區別。焦慮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是我們在緊張狀況下呈現的一種情緒,例如在公開場合演講,遇到危險的事情等。但是當焦慮積累發展到一定程度,讓我們對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了過度的擔心憂慮,就會變成焦慮症。

疫情期間,我想大多數人的焦慮源來自於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慌,收入的減少,家庭關係,孩子們在家的教育等等。對於這些我們普通人都要面臨的問題,大可不必焦慮,做好眼前的事情,活在當下,三四月份平整自己的耕地,播撒希望的種子,八九月份自然會有收穫的種子。更重要的是,對自己少一些苛求,多一些自信和自我激勵,接受自己不夠完美的狀態。另外,建議大家多鍛鍊,學習,放鬆,調整自己的心態,善待自己和他人,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要讓焦慮阻礙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生是一次旅程


不焦慮。因為在海外日常生活本來就很枯燥,沒有國內高鐵地鐵的發達公共交通,沒有國內那麼多美味可口的飯店餐館,更沒有國內豐富多彩的夜生活,因為晚上不安全。早出早回的生活的生活模式,更多的是呆在家裡跟家人相處的時間。



安姆媽媽


疫情窩家的我感到焦慮了,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做什麼可以化解這種情緒?

疫情起,沒有紅包沒有鞭炮沒有活動的春節,宅在家,莫名的焦慮情緒開始干擾我們的生活。超長的寒假,我們也高興不起來。延遲開學,家裡的神獸像脫韁的野馬,讓我們常常感到煩躁不安。

老師們紛紛在Q群和微信群上宣傳防疫知識,上網課,為我們鼓勁,心理疏導,但我們仍然覺得自己“特別慘”“很煩惱”。這是很正常的。其實疫情下許多在一線戰鬥的人們及接受隔離觀察的人們,比我們更加緊張和焦慮,甚至強烈地感到孤立、缺少社會支持,面對疲勞和焦慮感覺無力。做什麼可以化解這種情緒呢?

建議保持進步情緒,豐富居家生活,避免“精神倦怠”和“情緒枯竭”,進行情緒宣洩,走出負面情緒陰影,化解焦慮煩躁情緒。

一、從小“我”到大“我”,緩解個人情緒。

關心祖國母親山水病毒侵襲,感受武漢告急,華夏齊心。感恩九州奮起,白衣逆行,八方支援,打贏戰役。用身邊的榜樣激勵自己,讓我們的愛心,捎去我們的溫暖,也溫暖我們自己。將自己的遭遇放到對社會的價值、自身行為對抗擊疫情的貢獻層面上來理解,進而得到情緒上的安慰,緩解由於社會角色衝突帶來的精神壓力。

二、豐富居家生活,挖掘內在驅動力

為儘快消除精神上的疲倦、懈怠、焦慮等負面情緒,我們可以努力豐富居家生活,挖掘內在驅動力:

1.和孩子制定宅家學習計劃。每天陪孩子學習或閱讀20鍾。幫助孩子找到上網課的途徑,鼓勵孩子戰勝懶惰,經常讓孩子說:“我行動,我收穫!”“我也是戰疫小英雄!”,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長孩子的同時,成長自己。

2.享受天倫之樂,降低生活壓力對情緒的干擾。和孩子做做家務、美食、畫戰疫手抄報、唱戰疫歌曲,增進親子關係。

3.正視自己的情緒反應,悅納自己,通過居家運動等方式進行宣洩。

三、鼓舞自己,增強信念,用美好回憶和對未來的展望激發精神力量

1.回顧一段讓你感到幸福的生活經歷,幫助你消除疲勞倦怠,重新振作精神。

2.做做自己以前想做,卻一直沒時間做的事,帶來額外的精神動力,對抗疲勞和倦怠。如居家看一部好看的電影,追一部喜歡的電視劇,養一盆美麗的花。

綜上所述,適當的心理干預,可以幫助我們調動自己內心的資源,積極地面對工作和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