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程序员该何去何从?

北漂的灵魂


程序员30岁属于正当年啊!为啥会觉得30岁就没有出路了呢?

本人也是程序员,我深知业内有一个公认的结论: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也许题主的理解不一定正确。暂且不说博士,就拿硕士来说,毕业就已经26岁左右了,如果说30岁就开始迷茫考虑转行那未免也太夸张了点吧。

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理解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说:1)首先,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的比较晚,大约是2000年左右,因此第一批互联网从业者至今平均年龄也才40多岁,但是为什么目前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很少能见到40岁以上的程序员呢?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那时候本来从业者就少,不像现在每年多少万的毕业生。而且他们很大一部分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要么财富自由不需要继续苦逼地写代码谋生了,要么已经成为某个公司的高层领导了,所以你很少能看到你身边有40岁以上的程序员;2)其次,就算是"青春行业",那对于这个青春的定义我觉得应该是40岁,而不是题主所说的30岁,30岁应该是程序员的黄金年龄,无论是精力还是经验都是最佳年龄段。到了35岁以后,虽然经验可能比较丰富,但是精力(主要是熬夜加班)和写代码的速度等肯定比不过30岁之前的年轻程序员。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快节奏的行业,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如果你40岁还没有升到管理岗位,还想继续写代码可能是力不从心了。

综合以上分析,程序员30岁完全不用担心何去何从的问题。如果想要未雨绸缪的话,把接下来10年规划好就行了,如果确实不喜欢这个行业,那就另说了。



大漠苍狼Tony


我自己做了很多年的程序员,并且做了十多年的招聘的技术面试,所以作为过来人,告诫30岁的程序员要居安思危。

一般到三十岁,经验有了,编程也是熟手了,我们原来开玩笑,可以闭着眼睛编程了,工资也上去了,但实际上这个时候很危险了。因为不管是我们自己招聘,还是我们去应聘,对三十岁以上的程序员都已经很慎重,绝对不会要菜鸟或者很浅的了。

程序员有两种,一种是通用型,一种是和某个行业深入结合。前者是要把编程玩到极致,比如当年还有borland c++刚时髦的时候,我一个朋友可以自己编写出自己从头编写的windows powerbar;呵呵,估计现在的小朋友们都不知道这是啥了;可以把操作系统挖透,可以自己编写小型os,到这个水平的话,三十岁以后工作还是很好找的。

如果是和行业结合,比如通信等,那就要深入了解行业知识,编程只是一种技能,两者深入结合,能够具备系统设计能力,才能到三十岁,心里不慌。

三十岁以后的确体力、能力都有所下滑,所以程序员到三十岁起前,建议两个准备,一个是要有储蓄,可以满足自己两年不工作的要求,这样子找工作时候或者遇到大型裁员时候心里才不慌。很多时候遇到大型裁员,如果只是公司运行不好,这种会遇到很多公司来捞熟手,比较好找工作;如果是整个行业下滑,这种的话,会有大量类似属性的人员释放到人力市场上,会导致找一个合心工作要很长时间。

第二个就是三十岁的程序员要有系统设计能力,有参与两到三个大系统的设计经验,并了解架构设计难点。

程序员三十岁、三十五岁、四十岁,都是坎,都要培养自己随时可以外部继续就业的要求,还是那句话,一到两年可以不工作的储蓄;本行业上游的技术能力。

只要自己平时给自己多敲警钟,才能让自己具备随时的再就业能力。


仗剑天涯行天下


30岁,对很多程序员来说,的确是个大坎。

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个风口,中国既涌现出了很多大神级别的程序员,也有很多码农劳工,靠勤奋与劳动挣一份血汗钱。这里面,有实力因素,也有运气因素。

每个码农职业生涯如何?我们可以简单来总结最成功的“程序员”是怎样的:

第一种,程序员中的“扫地僧”,最高境界的程序员。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阿里巴巴的多隆大神了。

多隆原名蔡景现, 淘宝第一个程序员,被称为阿里的“扫地僧”。

阿里巴巴的诸如文件系统TFS、key-value系统Tair,Cache、搜索、通讯框架等都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既懂C/C++语言,又懂Java和内核;既可以深入技术底层,又能切入到高层业务领域,从前端到后端,知识既广又深。

据说,多隆也不喜欢带团队,从2000年加入阿里后,只专注于写代码,现在多隆在阿里的层级是P11,相当于副总裁级别,2014年,阿里在上市之前的最后招股书中新增了三位合伙人,多隆就是其中之一。

这应该是纯粹程序员的终极理想与最高境界了吧?

第二种,从程序员到位高权重,财务自由

比如微信教父张小龙,阿里云首席安全科学家吴翰清等等,靠着超强的实力与天赋,没有自己创业,依靠大平台依旧是无数人崇拜的偶像。

第三种:从程序员到创业一把手董事长

比如百度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金山WPS教父求伯君,小米董事长雷军等等。

这是金字塔最顶端的一帮人,恐怕也是所有程序员们的终极目标了。

除了这些金字塔最顶端的人,对芸芸大众普通程序员众生来说,30岁的确是一个比较大的坎。

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可能只是下面的一种:

第四种,拼体力,拼脑力的程序员;

第五种,混吃混喝工作稳定的程序员;

第六种,或主动或被动转型的程序员;

……

这几种类型的程序员,其实,风险和压力都是挺大的:

拼体力与熬夜,比不上20多岁的年轻人;

论待遇,还比20多岁的年轻人要高不少。

难怪,很多互联网公司会对大龄程序员“下手”裁掉。

当然,也有不走寻常路的程序员。2020年,一位90后字节跳动程序员郭宇,在字节跳动6年,职级达到了资深技术专家,手握字节跳动0.5-4个亿RMB的期权价值,28岁已经坐拥上亿身家。今年2月已经宣布光荣退休,开启养老生活,据圈内人透露,郭宇现在旅居日本开温泉酒店,在日本各地有多处房产……

如果我们既没有大神的命,也没有大神的实力。那就得好好的面对社会现实,甚至有一些阿Q精神也是必要的。毕竟,就像硬币一样,任何事情,都既有悲观不好的一面,也有乐观积极的一面。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无论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还是底层的操作系统,都是无数码农们呕心沥血一个代码一个代码给敲出来的。这是虚拟世界的基石。

如果能够逼一下自己,不断挑战自己,跳出舒适区,变成既懂代码,又懂业务与管理的复合型人员,那30岁之后的转型之路,就宽广的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