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為什麼君子一定要知命呢?

偉大的時代


現代人說起“命”,往往是在講命運。但應該意識到,孔子講的是知“命”而非知“運”,這其實是兩件事。

命是人生中的確定性,而運是人生中的不確定性;命取決於內部的自身稟賦,運取決於外部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命是先天唯一的,運是後天多變的。所以,命可知而運不可知,君子知命而不畏運。

關於什麼是命,孔子的孫子子思在《中庸》中寫道:“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在他看來,人性就是天命,是老天爺賦予人類確定性的稟賦,而儒家的道就是要遵循人的本性,率性而為!

人性是怎麼樣的呢?

孔子只是說“性相近習相遠”,強調了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但沒有給出具有的闡述。

所以子思的弟子孟子進一步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觀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他認為仁義禮智都是人性中內在固有的先天稟賦,這就是“天命”。

所以,子思和孟子用“性”解釋了孔子所說的“命”,他們二人的學說在儒家中被稱之為“思孟學派”。

而有儒家最後一個聖人之稱的王陽明則在二人的學說基礎上提出了“致良知”。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就是孟子所說的先天具足的人性之善。而致良知就是要率性而為,把善良的人性充分運用到生活中去,這就是儒家的君子之道。



莫失雲間志


沒有人去做,居然成功了,那是天意。沒有人去找,居然自己來了,那是命運。天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一個優秀知識分子到50歲的時候,基本上就可以明白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只有順乎自然發展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才能夠有所成就。


山河相依


為何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此言出自《論語》最後一章“堯曰”。原話為,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瞭解他。

為什麼君子一定要知命呢?

知命的四種境界:

  1、無神論的知

  此為中國多數人的知,不承認或沒有意識到有超出人的意志和能力的客觀規律存在。即不知道有“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存在。這種人,把成功和失敗都歸結於自己的努力或其他人的原因。包括這個世界上好多所謂的成功人士,大多停留在這一層次的認知上。他們有時候會滔滔不絕的述說他們所謂的成功經驗,豈不知他們所謂的成功也不過是“無明的成功”而已。是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一種成功。但是他們認為自己是知一切所以然的。(關於這個觀點,請參看另一篇文章《成功為什麼不可以複製》

  2、宗教論的知。

  承認有一種超出人力感知的存在。但認為人類智慧是不可能去探索或搞清楚的。只能把它歸結於“神力”,諸如上帝、老天、真主等主宰的意志,等等。

  3、宿命論的知。

  意識到有一個客觀規律存在,就像一隻無形的大手,掌控者芸芸眾生的生死沉浮。人們只能所謂的接納、臣服,任何的反抗只能徒增煩惱。因為結果早就是註定的、不可改變的。

  4、正知。

  這個詞來自佛經,意思是符合實相的知見。命運確實有規律,也確實有超出我們現代文明和科學範疇的無法解釋的規律存在(不知所以然而然)。但那不是某個主宰安排好的,並非是不可能被感知的,也並非早就註定,不可改變的。

  如上分析,孔子說的知命,應該是一種正知!只有正知,才能使得一個凡夫有願力、有動力、有能力去降服自己,超凡脫俗,成為一個“君子”、“真人”、“菩薩”,乃至“聖人”、“至人”、“佛”(徹底覺悟的人)

  古德曾言:暇滿之身難得。人們受累世的習性和業力掌控,無明的被操控的在命運的大河中浮浮沉沉。偶因福德因緣際會得遇正法,走上真正內明、覺醒之路。然而往往會受累世業習所累,生活中遇到諸多不如意。暇滿之身不再,又加上福慧不夠,正信不足。就很容易被命運之河的巨浪打壓下去,又不知要經歷多少世的輪迴、起伏,才能再得暇滿之身,得遇正法。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命”有了正知。在自己本世的命運之河中,不管經歷多少風吹浪打,心中始終有根定海神針。沒有了那麼多“不知所以然而然”的惶恐不安,就會對自己的人生做真正的規劃。它就像度過生死命運之河的一個導航、明燈。或者一塊小木板,一根小柺棍。總比赤手空拳沒著沒落要好多了。

  我時刻清楚的知道,這是我此生困境的時候,是我的業力使然。這是我修行、轉習的好機會,我要放下塵世中那些慾望,抓住這麼多可以加工成菩提的機會(就是煩惱多啦),好好化我執。

  我時刻清楚的知道,這是我此生適合拿世間成就的時候,是我的業力使然。通過拿到更多的世間成就,我可以更好地幫助更多人走向解脫、覺醒之路。也是自己積福德的時候。同時也是自己修行、轉習的好時候,在順境中如果升起修行的願力,更容易成就。

  故,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