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用戶64589163


魯迅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我認為魯迅這段話對今天的人(尤其是做父母的),值得思考。

現在有很多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能有大出息,當什麼明星啊什麼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們參加很多課外的這樣或那樣的興趣培訓班,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揹負沉重的包袱,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產生壓抑感。

這種現象是相當危險的,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老劉十五


大部分人都不會有什麼很高的才能,也不得不找些小事情過活。自然,文學家美術家也算不上什麼大事情,尤其是相對於企業家財富而言,大都寒酸尷尬。顯然,大家都知道“孩子倘無才能尋點小事情過活”是一句大實話,只是不願意聽。社會上的家長總是喜歡己難為,難以為,無能為的事情寄託在下一代,從沒想過自己沒本事的事下一代一定有嗎的道理,所以魯迅認為舊的教育思想要“吃人”的。


遠方亮劍


這是魯迅遺囑中的一句話,全文是這樣的:

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趕快收斂、埋葬拉到。

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塗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務,不可當真。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全文只有七句話,全都是交代自己去世後應該怎麼做,家人、朋友應該怎麼做的實在話,毫無半句廢話。其中,第五條“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是對兒子周海嬰的期待,希望孩子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魯迅之所以這麼說,一是想孩子的人生能順利一些,二是他務實,不願意孩子做無用之人;三是想要孩子能夠得到平平淡淡的幸福。

文藝道路艱辛 魯迅不願兒子再受其苦

文學和藝術學成固然風光無限,且能青史留名,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何其艱辛。一個人要想在這方面取得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還需要天賦、機遇,等等。否則一生碌碌無為不說,很有可能一輩子都貧困潦倒,連生活都成問題。

魯迅是文學界的泰斗,生前經常扶持資助年輕的後輩。在這過程中,他常常能碰到各種懷才不遇的青年作家,像蕭軍、蕭紅等都是如此,雖然才華橫溢,但常常陷入生活的困境當中。他非常清楚他們的處境,也明白他們想要擺脫困窘的生活狀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走上這樣的道路。

魯迅務實 不希望孩子成為無用之人

魯迅先生骨子裡是個非常務實的人,他當年去日本學醫是為了救治像自己的父親那樣被耽誤的病人的痛苦。但是當他看清楚國人麻木的精神狀態後,毅然棄醫從文,用文藝來改變大家的精神。

所以,無論是他學醫,還是從文,都是從經世致用的角度出發,希望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國家和人民都有實實在在的用處,改變當時中國落後的狀態。但是當他投身到文藝界後,卻發現有許多人都在誇誇其談,只會空談,只想著自己閒適愜意的生活,或者變得文藝小清新起來,而不願面對真實的生活;或者變成只會讀書的呆子,做不了有用的實事。就像《孔乙己》裡的孔乙己,除了“茴香豆有幾種寫法”外,有用的事情一點兒也不會做。這些都是魯迅抨擊的對象,他當然不願意自己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所以,他才會在遺囑中說,“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魯迅一生悲壯 希望孩子能得到平淡的幸福

魯迅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也是悲壯的一生。他先是少年時代家道中落,然後又遭遇不幸的封建包辦婚姻,直到遇到許廣平才得到短暫的幸福;後又與兄弟決裂,個人生活一生不順遂。與此同時,他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一生都在為這個落後的國家在有心,在吶喊,也在戰鬥,很少想到自己。

而在這句話中,魯迅沒有像別的父親那樣望子成龍,希望孩子能幹一番大事業。因為這些他自己已經幹得夠多了,所以他希望孩子能有事情可幹,得到平平淡淡的幸福就行,至於別的什麼大事業,有沒有都可以。

由此可見,這句話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裡面卻蘊藏著魯迅對孩子深沉的父愛。而周海嬰也沒有辜負父親所望,後來成為無線電專家,自甘於平淡的生活。雖然生活中也遇到過困難,但都克服過來,而且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家庭生活幸福美滿,兒女雙全,子孫滿堂。魯迅的願望最終實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