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王台村:产业致富 焕然一新

记者刘毅

板桥店镇王台村原本是一个贫穷落后偏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地,通过多年的产业发展和国家的扶持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庄美、村民富的“民族特色村”。

王台村有汉族、回族、土家族和彝族四个民族。全村474 户199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7户174人。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王台村:产业致富 焕然一新

5年多来,王台村遵循“牛羊养殖+林果种植”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造血”式转变,村里由负债累累到2019年集体收入28万元,彻底拔掉了“穷根子”,增强了发展动能与活力。

立足传统 养殖肉牛

作为少数民族聚集村,村民有饲养牛羊的传统习俗。该村精准施策,成立巴格乐养牛专业合作社,投资150万元建立规模化牛棚,全力推动养牛项目。一期建成的1600平方米的高标准肉牛养殖基地,已经发展肉牛养殖户70多个,年出栏肉牛1000多头,年收入1500多万元。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王台村:产业致富 焕然一新

为了进一步壮大肉牛养殖主导产业,去年,王台村肉牛养殖二期项目已经建设完毕,目前牛舍内外道路正在硬化,铺设污水管网,预计年底就可投入使用。

村民刘中群就是养牛项目的受益者。2014年,刘中群家因病致贫,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刘中群通过小额贷款发展养牛,在巴格乐养牛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他家于2018年顺利脱贫。如今,他已由当初的2头牛发展到14头,年收入近10万元。

刘中群说:“村集体的牛棚是现成的,条件好,管理好。明年打算再扩大养牛规模,提高养殖收益,力争一年挣个二十万元。”

通过肉牛养殖,王台村57个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大幅提升、特色乡村成效初显。村支部书记刘波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在牛棚旁建一座有机肥处理中心,年产有机肥2000吨,实现肉牛生态循环养殖。

种下产业树 结出致富果

几年前,村支部书记刘波先行先试,种植黄桃成功后,带动村民一起发展黄桃,拉开了黄桃种植业的序幕,目前全村黄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0多亩。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王台村:产业致富 焕然一新

“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生活,多亏了种植黄桃这个项目。”村民贾尚富是黄桃种植的受益者,靠着黄桃种植,他家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

该村还利用“张自忠将军殉国处”旅游名片,大力发展休闲采摘游、抗战主题游,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相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绿色发展的特色村。

建设新农村 增强幸福感

近年来,王台村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求抓起,围绕村道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清洁庭院等内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村庄道路绿化和空地绿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740多万元,相继完成了“绿化亮化、村庄环境整治、安全饮水、污水处理、文化小广场”等13个项目建设。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王台村:产业致富 焕然一新

在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王台村因势利导,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立了由汉族、回族为成员的乡村舞蹈队,通过举办广场舞比赛,促进民族融合交流,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党员示范户”;通过普法教育,制定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通过成立自愿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村民的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法治观念、文明程度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村民们幸福感、获得感倍增。“我们是少数民族特色村,一眼望过去,到处是风景,住得也舒心。”村民王仁海谈起村容村貌的变化,心里乐开了花。

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推动了民族村社会事业发展。王台村也先后获得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先进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

【来源:宜城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