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亡國,如何看待蜀國和吳國的不同表現?

萊茵之纓


回答:沒有逃出大部分一代艱苦卓絕的開創,二代混沌平穩的守業,三代挎個胳部肘享樂的家族式事業傳承發展規律!意思就是大多家族式大事業有一種發展規律,第一代人都是艱苦開掘的創造建立了自己的大事業。第二代人在守護擁有的家業過程中都處於平和的混沌迷霧狀態,想要撥雲見日不是很簡單的事。第三代人基本就是挎著美女,悠閒賞著美景,享著錦衣玉食和駕香車住豪宅,兜裡滿滿晃盪瀟子安於享樂主義很快敗亡的狀態!

《三國演義》裡三足鼎立的三個國家起家,守家與敗亡整體說都沒有逃脫掉上面我說的這個家族傳承事業的一種普通規律,雖然歷史上有極個別的例外,但大多數都是如此發展的!

蜀吳起家發展:

漢朝末年,朝廷腐敗,加上天災人禍,引發了黃巾軍起義,從此戰亂不斷,朝廷內部外戚專權,董卓藉機出兵把持朝廷引起天下英雄起兵征討!天下大亂,整個社會結構崩盤劃分出大大小小的各方勢力團體,於是群雄逐鹿中原就此拉開了序幕!亂世群雄之中就有蜀國建立者劉備一夥和打下江東吳國基礎的孫堅和孫策一夥。

孫堅算是江東豪強勢力,一位英雄人才,討伐董卓時偶然獲得傳國玉璽,認為老天讓他成就大業,和袁紹鬧翻立刻轉回江東圖謀,不料因輕狂三十七歲時死於和劉表戰鬥中。其大兒子小霸王孫策十七歲和父親出戰,父親死後其心大志已存,用父親得來的傳國玉璽換得袁術三千兵馬,結交豪傑,聘賢納士,聯絡父親舊部,一翻爭鬥平定江東打下東吳江山基礎。小霸王孫策是虎父無犬子,胸懷大志,禮賢下士接納英豪,開疆擴土,卻和父親犯一樣狂妄的毛病被許貢三門客為主報仇給暗殺了。由此由兄弟孫權繼承家業,從此一直是進入守護家業的狀態,在天下大勢三足鼎立以後建都建業,立國為吳!

號稱中山王后裔的劉備卻是個賣草鞋出身的貧民,但其有著恢復漢室江山的雄心壯志,三兄弟光桿起兵,兵微將寡,財資鄙薄,資源匱乏。最初是到處投靠躲避在大勢力之下,但其心志一如既往,雖然被打的支離破碎如喪家之犬,到處逃竄,卻毫不氣餒,始終如一。因此有曹操說天下真英雄只有他和劉備一說。劉備最終三顧茅廬尋得諸葛亮全心輔佐,終於有了立足之地,靠諸葛亮謀劃策略,靠五虎上將等將團體之力征戰南北,又拿下巴蜀西川之富饒險地,實力與日俱增,最後經過漢中之戰獨立打敗勢力最強的曹魏,讓曹魏損失不小隻能退縮待時,由此劉備得償心願在成都稱帝建國,建立起蜀國王朝!

蜀吳中途境地:

小霸王孫策繼承父親孫堅遺志,東拼西殺快速創立了東吳的地盤和勢力範圍,還沒有進行下一步發展就被許貢門客刺殺掛掉了,由於孫策孩子還很小,東吳勢力的掌門人位置就傳給了弟弟孫權,輕而易舉獲得東吳勢力的孫權,說實話遠沒有他哥哥那遠大的志向,榮華富貴權力地位得來容易了些,反而沒有了那逢危難奮發圖強向上的動力源。雖然在哥哥原來一幫老屬下的全力幫襯下,卻只能偏安一偶,安享太平。即使有點小雄心但魄力不足,信心不足,目標不夠偉大。雖然有周瑜等名將輔助,但總侷限在佔點小便宜,遇阻即縮,所以能守住哥哥傳下來的家業那就阿彌陀佛美的很了!雖然建立吳的國號是孫權後來乾的事,實際上勢力範圍地盤都是繼承哥哥打下來的那點,只是外表稱呼變了一下而已。

劉備建立蜀國以後,勢力高漲發展迅猛,讓曹魏一時難以致勝,於是挑撥蜀吳聯盟。東吳孫權雖然有長江天險做防護屏障,但也限制了其勢力發展和影響力。雖然周瑜原本想突出此困境,圖謀擴大勢力範圍,終歸能力有限,方向差異。氣死在和諸葛亮博弈的過程中,接班人魯肅根本沒有擴大國土的能力,是個典型保守派,再加上沒有大志向的孫權,只一味自保安享太平。東吳雖然有一些偷雞摸狗的小行動,也只是想佔點小便宜,但沒有長久規劃奪天下的志向,沒有大謀略大方向大發展。當孫權發現蜀國變強,自己由第二跌落到第三心有不甘,第一怕人家把他吃掉,第二隻想保持平衡現狀,第三又不想主動出擊招惹強敵!成了一個閉關自鎖,偷享暫時太平,消磨時日的大混混。

蜀國建立,劉備大半輩子的艱難拼搏奪得如今的三分天下可以說心裡挺滿足,挺驕傲。實力發展壯大到可以獨立抗衡曹魏,由守勢可以變成攻擊事態,有點狂傲自滿了。加上歲數增大,頗有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恢復劉室天下的情景。曹魏的離間計,東吳的害怕讓三足鼎立蜀吳聯盟出現變化,東吳想拿回荊襄九郡,發生偷襲事件,趁關羽的驕傲狂妄讓他走了麥城,消滅了關羽這一部分強兵強將。這讓劉備憤怒,也讓劉備抓住一個消滅東吳的機會。但他忘了自己表面實力雖然超過了東吳實力,但東吳一直養尊處優,一直處於休養生息的狀態,沒有傷什麼精骨皮,還保留有一定實力。劉備統帥號稱百萬的全國大軍(據說實際是七十萬左右),一路高歌猛進,卻在夷陵失神被火燒連營,全軍覆沒自己也大志未成身先死。只能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劉備打亂了諸葛亮整體的長期計劃,和多年積累的力量,損失慘重,一下實力跌落很多。讓諸葛亮不得不重拾蜀吳聯盟才可先保存自己國家。蜀國接班人劉禪就別提了,典型的保育院長大的孩子,沒有見識沒有主見沒有大志,更沒有大才,古語說的爛泥扶不上牆說的就是他。再加上諸葛亮掌控所有權力,劉禪也只有待在安樂窩吃喝玩樂悠閒度日了。

蜀吳最終滅亡:

蜀國劉備大敗身亡以後實力大損,所有擔子都壓到諸葛亮一個人身上。諸葛亮除了自己不能親自上陣殺敵,其他方面對內對外可以說是一個千古奇才,能看清天下大勢以及發展趨勢,安定國內根本,再怎麼去實現自己的計劃,不管是長久發展還是近期圖謀都算的清楚。可惜劉備違背了他們當初的約定,當上皇帝以後就聽不進他一些苦心良言。諸葛亮重整旗鼓持續北伐對曹魏進行攻擊,但除了曹魏實力自保有力外,還有小心謹慎的司馬懿難以很快取得勝利。加上五虎上將因為各種原因接連離世,禪精竭慮的諸葛亮咬牙要完成主公劉備的大業之志。卻沒有可用的幾個人才大將,最後落得個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雖然六出祁山卻都無功而返,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病死五丈原,可以說諸葛亮是活活給累死的。

諸葛亮也全心全意培養了下一代接班人姜維,但畢竟差了很大一截,加上團體力量不足,多年征戰國內實力消耗,開始逐步變成守勢自保。諸葛亮也可以說以攻代守,算保蜀國一段時間內沒有受到多少攻擊,等他一死實力只能自保時,姜維雖有一定才能,卻受到聽信讒言的後主劉禪的壓制,經過內亂調整的曹魏就藤出手開始攻擊蜀國了,姜維盡全力守護劍閣抵抗鍾會,卻不留神讓讓鄧艾偷襲陰平小道,來了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黑虎掏心,鄧艾僅憑本部兩千剩兵一路降關收將殺到成都,成都本還有十萬以上帶甲兵將完全可以一搏,他最起碼可以憑藉城池兵將拖延時間,以待姜維和東吳救援,可蜀國後主劉禪卻嚇破膽,立刻開門投降因此敗亡!姜維雖有後計卻陰差陽錯未能成行!

東吳孫權在建國以後基本都在內保和守業的狀態裡,沒有爭奪天下的雄心大志,更沒有厲兵秣馬的積蓄見視。但是總算讓東吳在比較太平的狀況中生存了很久,老年犯糊塗在繼承人上反覆無常,加深了群下黨爭,埋下了禍患,幾個兒子死的死貶的貶,廢了太子孫和,把帝位最後傳給了小兒子年僅十歲的孫亮。孫亮在內部爭鬥中被貶,孫權六子孫休接位,聞得蜀國被滅,司馬炎篡魏建晉朝,知其必伐吳。孫休竟然被嚇得憂心重重,在焦慮憂心中一病嗚呼。於是傳位給孫和兒子孫皓,孫皓兇暴無常,酷溺酒色,聽讒言殺忠臣,亂了國度根本,然後被晉帝派兵殲滅,孫皓屈膝投降,吳滅亡。

總結:

在漢末亂世,英雄輩出,逐鹿中原爭奪天下中!蜀國第一代開創者劉備可以說是大志在心,成功在堅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在智商情商得當用運,成功在眾人團結一心的輔佐之中。艱苦闖蕩征戰一生,建立了來自不易的蜀國,也因為最後到達一定的頂峰造成了自我意識的狂妄和驕傲,造成極大的折損。但總得來說劉備是開創者中的英雄明主!東吳第一代開創者應該是孫堅和孫策,也是胸懷大志,用人聰慧謙遜低調,用法措施有良有謀,堅持不懈努力奮鬥,打下了東吳江山的基本根本。也是開創者中的英雄人物,可惜英年早逝!這批開創者具有所有開創者的優點,首先是大志向在心胸,其次是聚人才和能力本領強,再就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雖然一路艱難曲折,最後卻得以成功!

蜀國第二代守業者是後主劉禪,卻是無能之輩,雖有亞父諸葛亮全心輔佐,畢竟人單力孤。劉禪不但安於享樂,還幹了一些扯後腿的事,雖然惹不起諸葛亮,但能聽信宦官讒言壓制姜維。不但沉溺酒色享樂,玩物喪志,膽小怕事,還自毀長城根本基石。不得人心的後主劉禪沒有什麼建樹,搞垮了自己的基業,傷了人心,不敗亡才怪。他把第二代第三代的壞事都幹了,早早滅亡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滅亡以後的劉禪自言樂不思蜀也算奇葩了!

吳國第二代人是孫權,他沒有劉備和他父兄第一代人那種爭霸天下的雄才大略,但在守業保家方面遠遠強過懦弱小兒劉禪。讓東吳能在一種平衡狀態中渡過很多年,也算無大功也無大過。但缺乏胸懷整個天下的大氣魄,缺乏奮發圖強攀越頂峰的志向,缺乏長治久安傳承的規劃,缺乏識人用人的眼光。安守穩定享太平中沒有給繼承者打下安穩的基礎。到的兒子孫子第三代繼承人就更別說了,不是庸者就是損才,吃喝玩樂,恣意妄為,內部爭權奪勢,混亂不堪,進入一個完全敗壞家業的狀態,更別說發展了。

古人云成大事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有自我心懷大志,謙遜寬廣胸懷,卓越領袖風範,前瞻後主的遠大眼光,聚才納賢吸引力的雄才大略!第一代人首先擁有自我的成事風範特質才能是根本,在謀地利,抓天時,聚人和,堅持不懈艱苦挖掘才成就大業!第二代人就出現分化現象,一種及時享樂擁有的一切極速敗亡。一種承受著創業難守業更難的局面,需要發展向上的志向,需要自我清醒的認識,需要分辨帶著面具的忠奸下屬,需要駕馭下屬的能力,需要洞察一切的敏銳,需要看清天下大勢的發展趨勢……難就難在隱蔽性的東西太多,高高在上的位子容易被架空,容易被懵逼,容易自我膨脹,容易得意忘形,容易沉溺榮華富貴,容易沉迷權勢的張狂……突上不易,滑坡容易,在比較混沌的迷霧局面裡保本確實不易!第三代基本是一種穩定的平和的大局面,擁有的東西太多太容易,沉迷及時享樂就成為一種習慣性擁有。那還有什麼奮發圖強在謀高峰的志向,再加上一群想分享財富權力的蜜蜂蒼蠅撲面聚集,在一片逢迎拍馬,高歌吹捧人的包圍裡,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第三代是基本滑坡敗家的一代。這在歷史發展長河裡經常出現的例子數不勝數,當然也有極個別的例外,這樣的例外是遇到了不一般的優秀人才繼承的結果!

老百姓有句俗語叫做富不過三代,和這有著相似的品論。第一代富豪艱難創下很大的富有家業。第二代繼承者百分之九十不是庸才就是敗家的玩意,到了第三代更是黃鼠狼下崽一窩不如一窩!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規律呢,我想朋友們能找出一大推理由原因。不外乎就是自身與天時地利人和四方面的全方位結合吧!(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借用)


說客先生dys123


同樣是亡國,吳蜀兩國實迥然不同。

吳國亡的時候,孫皓調集部隊授陶浚節鉞,明日當發。其夜眾悉逃潰。

西晉王浚《上書 自理》也說:去二月(才過去的二月)武昌失本未冒守,水軍行至。(孫)皓案行(觀察)石頭(城)還,左右人皆跳刀大呼,雲:“要當為陛下一死戰決之!皓意大喜:意必能然(這樣做),”便盡出金寶以賜與之。小人無狀。得便馳走(跑掉)。皓懼,乃圖降首。

也就是說,西晉伐吳時,吳主孫皓主戰,而手下陽奉陰違,表面要戰,實際上逮住機會就投降。

蜀漢劉禪降晉時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劉禪下詔命令兵士“悉放仗”(全都放下武器)。“將士鹹怒。拔刀斫石(恨不能和敵人去拼)”。

同一亡國:蜀亡又在吳亡之前,而兩國兵士,在亡國時的表現,卻這樣不同。

滅蜀的晉朝兩路大軍統帥鍾會和鄧艾。因爭功而自相火併。姜維加以利用,幾乎使蜀國易亡為存。事敗之後,姜維被晉兵開膛,“膽如斗大” ! 這顯然是民間傳說的故意誇張。這種誇張,一方面歌頌了姜維力圖恢復蜀國的、忠義,一方面也表現了當時蜀人的自豪感。

然而吳國呢?連姜維這樣的人也找不出一個。這就是吳蜀優劣論。主要負責的人應是君主。




週週說古今


吳蜀亡國有不同的表現,和當政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蜀國劉禪:劉備東征西討時,他還是個孩子,多次遭難,幸得趙雲兩次相救。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當政四十二年。於263年,被魏國攻佔,劉禪投降。

施政方針

  • 蜀國經劉備給二弟報仇的折騰,已經國力大減。劉禪接手後,拜諸葛亮為相父,由其全權處理軍國大事。自己則跟從學習,但是學習效果不好。導致諸葛亮去世後,自己無力控制朝局,貪圖享樂,宦官弄權。
  • 諸葛亮執政期間,為完成對先帝的承諾,數次北伐,俱收穫不佳,反使蜀國積弱。諸葛亮去世後,後繼蔣琬、費禕堅持“蕭規曹隨”,堅定不移的執行諸葛亮交代的政策,團結士大夫階層,與民休養,使得國力有了一定的回升。其後,姜維執政,又多次對魏國用兵,再次消耗國力,人民生活更加困苦,民心所失,蜀國自此一蹶不振。
  • 當魏國兵臨城下時,劉禪不知所措,也沒有“君王死社稷”的氣魄,召大臣商議後決定降魏。與此鮮明對比的是劉禪的兒子劉諶,在多次進諫無效的情況下,自殺殉國。當然,二者所處位置不同,想法也不一樣,劉禪作為統治者,感念百姓生活不易,多年支持,為了百姓免遭生靈塗炭而投降,也無可非議。

吳國孫皓:繼位之前,孫家子孫為了權力,爭的頭破血流,極大的削弱了吳國國力。為穩定形勢,經實權派推薦孫皓繼位。

施政方針:

  • 孫皓繼位之初,施政有方,深得愛戴。短時間取得效果後就開始膨脹了,導致民怨沸騰。幸得朝中陸抗等重臣鼎力支持,才能使東吳不被作死。
  • 孫皓持續向晉朝輸出作戰,但都是小規模的戰爭。因西陵之戰的勝利,讓孫皓以為形勢一片大好,繼續發動戰爭,消耗國力,為東吳的加速滅亡提供了條件!
  • 279年,晉朝發兵滅吳,孫吳陸抗等重臣相繼去世,君臣離心,沒有破敵良策,節節敗退。在280年孫皓請降,西晉實現統一。

亡國後的區別

  • 劉禪:封安樂公,善終(投降後開始計算比孫皓活得久)。因“樂不思蜀”而聞於後世。可能劉禪在無力迴天的情況下只能自保,也可能是隨遇而安有感而發。更可能是身邊人對他的影響,例如諸葛亮,臣強主弱,勢必會影響劉禪的性格,導致這樣一個結果。
  • 孫皓:封歸命侯,四年後去世(可能非正常死亡,也可能接受不了亡國的現實,鬱鬱而終)。在他繼位之前,孫家內亂,人情淡漠,皆為權去。自孫權後,繼位者多殘暴弒殺,失盡民心。亡國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