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禅和诸葛亮的指令冲突时,履行谁的指令?

忠贞之志


蜀国政令统一,咸绝于亮。如果刘禅和诸葛亮在指令上不会有冲突。

一、蜀国前期属于诸葛亮时代,政务、军事的指令,都出自于丞相府

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

刘禅在诸葛亮时代,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祭祀、礼仪之类的俗务。当然,刘禅要想干点什么事,在发号施令之前,也会派人咨询一下诸葛亮的意见。

刘禅巴不得自己什么事也不干,事情无论大小都让诸葛亮给他干了。但是,这根本不是他的内心想法。刘禅也想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有心无力。当时的朝政都由诸葛亮把持,他相当于曹操一样,出入朝堂都带甲士。刘禅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诸葛亮一不开心,就把他的帝王之位拿下来。

像五次北伐这样大的事,诸葛亮只是做个样子,向刘禅禀告一下,这就有了《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蜀汉的事务,也不是刘禅说了算。一应事务,都由丞相府内的长史处理,也就是诸葛亮培养的接班人蒋琬等人。

二、诸葛亮死后,刘禅才收回了权力,当上了真正的帝王

刘禅是小媳妇熬成了婆,等到诸葛亮死后,他终于拥有了权力。把丞相的军权与政权,一分为二,给蒋琬军权,费祎政务权,使他们互相牵制。最终的决定权,在刘禅手中。

而且刘禅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发泄对诸葛亮的不满。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

诸葛亮刚死的时候,蜀国的臣民感恩诸葛亮对蜀汉的付出,想给他立庙。但是,刘禅都以不符合朝廷的礼秩为借口拒绝了。

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这,就在民间私自建立庙宇。刘禅这个时候,担心有损于自己在民间失去声望,不得不默许。

刘禅对诸葛亮来说,虽然忌恨,还是比较不错的,至少他没有在诸葛亮死后,追究他的责任,甚至于开棺鞭尸。


梨叔说史


一定是履行刘禅的命令

在国家大事上,诸葛亮在世时基本上刘禅也不过问。而诸葛亮也尽量谦卑,诸葛亮并没有专权擅势、一手遮天。 一份《出师表》写尽两朝老臣的拳拳之心。

另一方面,诸葛亮“集众思广忠益”,认为采纳了正确的不同意见,就像丢掉破鞋而得到珍珠美玉一样,则自己可以少犯错误。在严以律己方面,他堪称标杆。


街亭之败后,诸葛亮上疏“自贬三等”。而在当时的蜀国,任何人都没有资本撼动其权威。


所以诸葛亮在任何场合下,即使是自己的主张和想法,也会经过刘禅的同意才会去执行,尽管有人戏称:“所有政策皆出于相府”,但是诸葛亮还是非常恪守君臣之道。

而刘禅深知在治国、行军打仗这方面不如诸葛亮,自然也乐意做一个甩手掌柜,什么事都听诸葛亮的。这一点,刘禅表现得非常的明智,不像某些君主,不懂装懂与大臣形成冲突。


看一案例

在司马懿不敌诸葛亮的情况下, 指使苟安回成都散布谣言,使反间计,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闻知大惊,即入内奏帝,细言前事。后主惊讶曰:“似此如之奈何?”宦官曰:“可诏还成都,削其兵权,免生叛逆。”后主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

诸葛亮不也得乖乖地班师回成都。

所以,两人尽量都很会做人,尽量不发生冲突,如有冲突,先是相互说服,如无法说服,诸葛亮一般会让步的,毕竟这是老刘家的江山。


国内ERP专题


很高兴您的问题,如果刘禅和诸葛亮的指令出现冲突时,会执行谁的,我认为,会执行刘禅的指令,毕竟他是皇帝,他的话就是圣旨,金口玉言,处于情面和维护刘禅的指令,这是毋庸置疑的,像第三次北伐时,司马懿使用反间计,刘禅让诸葛亮回朝,诸葛亮也是不得不回去的,虽然更多的是诸葛亮自己也要回去,但是在那时候,皇帝的圣旨还是很有威慑力的,不过刘禅把所有的政事都交给诸葛亮,还有刘备的遗嘱,所以他俩之间会很少出现冲突的情况,即使出现这种情况,诸葛亮会与刘禅劝诫,保证政令统一的。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