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半自動步槍為什麼不設計成彈匣供彈?

用戶50670255640


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不一樣,自動步槍採用彈匣供彈,一次扣動板機就可以打空彈匣中所有子彈,火力強大,是戰爭中壓制性武器。優點是可以持續發射子彈,彈匣配置可以保證槍手很短時間內就可恢復擊發狀態。

缺點同樣不可忽視,由於自動步槍射擊時會引起槍身抖動,雖然輕微不易察覺,但卻會產生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效果,自動步槍強大的火力帶來的負作用就是準確度降低,射擊有效距離縮短。

半自動步槍雖然不及自動步槍火力兇猛,卻有拴動步槍的優勢,有效射程優於自動步槍,命中目標精準度也比自動步槍好的多。半自動步槍每扣動一次板機只能射出一顆子彈,比拴動步槍好用的地方就是隻需拉動一次槍拴,就可以持續扣動板機,一直到彈倉內的子彈打完,拋殼方式與自動步槍相同,無需象拴動步槍一樣每一次擊發後都需拉動槍拴退殼。省去了這一繁雜重複動作,在生死立判的戰爭中已是革命性的重大轉變。

56式半自動步槍是我國工業製造相對落後時的產品,雖然落後於同一年代的國外步槍,但簡單不易出故障精準度高卻深受國外軍迷喜歡。56式半自動步槍是由彈倉上方壓入10發聯裝彈夾,壓下子彈空夾棄之不用,因為不需要持續射擊,所以56式半自動步槍裝彈與老式拴動步槍相同,一款扣一下板機打一發子彈的步槍非要裝上自動步槍彈匣,不但是畫蛇添足使得射手不得不抬高射擊姿勢,還會因為沒有持續的壓制火力而讓敵人有機會開槍傷到自已。


亓官仁


56式半自動步槍,全稱中國1956年式半自動步槍,軍方簡稱“56半”,稱得上是“槍壇常青樹”了,因為爺爺打過此槍、父親打過此槍、本文作者打過此槍、兒子打過此槍,估計兒子結婚有了兒女,在軍訓時打的還是這把56半。此槍是蘇制SKS半自動步槍的仿製品,在國內知名度非常高,當年,是與56式輕機槍、56式衝鋒槍同時裝備我軍,儘管槍械的零配件完全不能通用,但因為都發射7.62×39 mm中間威力步槍彈,被稱為“56式槍族”。
56半,具有重量較輕、射擊精度高、動作可靠等優點,隨槍裝有摺疊式刺刀,必要時可以進行白刃戰,參與了62年西部、69年北部、79年南部三次軍事衝突,算是參與實戰較多的一把步兵槍械。此槍全槍長1.02m,槍重3.85公斤,口徑7.62mm,初速735m/s,採用10發橋夾彈倉供彈模式,有效射程400m,彈丸在距離1500m處仍然有殺傷力。
SKS半自動步槍,設計於二戰時期,當正式裝備蘇軍時,已經是戰後的1947年,裝備不過數年時間,就被火力更猛的30發彈匣供彈的AK-47突擊步槍所取代,在蘇俄軍中保留的原因,是站崗的衛兵以及儀仗兵所使用,作戰時不再使用SKS半自動步槍。
採用導氣式結構,自動裝填子彈的SKS半自動步槍,在研發時吸取了蘇軍參與二戰的10發彈匣供彈的SVT38/40半自動步槍,每個士兵只能得到3個彈匣,戰鬥緊張時彈匣根本就不夠用,且可拆卸彈匣又增加了生產成本的經驗教訓,因此,設計師西蒙諾夫最終決定,SKS半自動步槍採取10發橋夾彈倉供彈模式。而56式半自動步槍,是參照全套SKS槍械設計圖,以及樣槍依樣畫葫蘆地仿製的,當然,採用彈倉供彈模式了。
況且,10發彈匣供彈,一個士兵120發子彈,就得攜帶12只彈匣,也是非常不方便的,彈倉供彈模式,使用56半的士兵,只需攜帶12只10發橋夾就解決了子彈。10發橋夾彈倉供彈,操作時非常方便,10發橋夾和比10發彈匣,要輕巧許多,也便於士兵攜帶,56半採用彈倉供彈,顯然要比彈匣供彈,對於士兵來說省時省力。

國平軍史


56半的原型,也就是SKS的設計從1941年就開始了,在那個時代,快拆可換彈匣這個概念雖然在衝鋒槍、手槍這塊領域已經流行開了。但對於步槍這種普遍裝備的制式武器而言,依舊是彈夾的天下,即便是有彈匣—比如恩菲爾德,但也並不是用彈匣換彈,這個彈匣充其量只是一個可拆卸的彈倉而已。平常裝彈依舊靠彈夾從上方供彈

SKS也一樣,它在1943年,隨著中間威力彈的定型而重啟。當時正是東線打的最熱鬧的時候,而對於一款新彈和新槍的研發只能儘可能採用現有的成熟技術,包括彈倉。

尤其是可拆卸彈匣這玩意既要滿足結實可靠,也得滿足低成本,這個對1943年這麼緊促的階段是不現實的。(到現在為止,很多步槍出故障的原因依舊是彈匣)

所以說,為了可靠性和趕工,SKS採用固定彈倉、彈夾供彈

另一方面,10發的彈容量也確實適合彈夾供彈,如果換成AK那種30發彈匣要是用彈夾裝填,估計壓都壓不進去

外加10發的彈容量...一個吃瓜步兵得準備多少個備用彈匣啊?這額外的負重考不考慮了?額外的後勤考不考慮了?額外的損耗考不考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