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南宫夺门之变”为什么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并且成功呢?

子不语同学


“夺门之变”可以算得上古今最“懵”的一次宫廷政变了,政变的发起者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懵”的是竟然那么容易就成功了,受益者朱祁镇“懵”的是他们竟然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真成事了,而于谦等手握重兵的大臣竟也让人大跌眼镜的服软了,这风云突变的一夜出乎所有人预料,因而留下重重疑点。

  • 主谋石亨为何要反了对其恩宠有加的朱祁钰,转投朱祁镇能获得什么?
  • 明英宗丧权辱国,让大明颜面尽失,安全返京已属侥幸,为何在夺位成功后几乎没有太大阻力就重新登基?而明代宗临危受命,且在位八年,政绩斐然,为何遇到政变以后几乎没人选择效忠,甚至于他最信赖和器重的于谦等重臣都选择匍匐在新皇帝的脚下?
  • 自“北京保卫战”之后,对大明又再造之功的于谦,无论是声望还是权力,都是无人匹敌,并且心腹爪牙无数,为何对石亨等人政变前后的策划一无所知?

解决了这些疑点,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了,一切的“果”,早就种下了“因”,丰收不过是水到渠成。下面我们就从这些疑点来入手,看南宫夺门之变成功和顺利进行的原因。

明代宗无法实现石亨等人的政治野心

石亨可以说是“北京保卫战”的功臣,因为在战争中作战勇猛,屡立奇功,打退瓦剌后还被封侯,并且加封太师,可谓当时的武将之首。可他的功劳再大,也大不过于谦。同样经此一役,于谦的声望和权力都达到了顶点,而且对代宗有拥立之功,取得了明代宗的完全信任。于谦虽为兵部尚书,却常常插手其他职司之事,内外军政皆出于一人之手,事实上已形同宰相。

石亨这个人有很大的政治野心,就想巴结于谦,谋求更大的利益。奈何于谦为人性情刚烈,刚正不阿。对于石亨的谄媚行为很是反感,还在代宗面前批判了他。而代宗对于谦当时几乎是“唯命是从”,自然而然不待见石亨。石亨也明白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只要代宗当皇帝,自己永远都被于谦踩在脚下。恼羞成怒的石亨后来只好把目光转向了后来被瓦剌放回来的太上皇。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本身也都是唯利是图的奸佞小人,自然也不受于谦待见,处处受于谦压制。共同的敌人和利益自然而然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为了谋求更大的政治利益,只好铤而走险,密谋政变之事。同样,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了下面要说的结果。

明代宗在位期间几乎没有心腹,且执意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饱受非议

明英宗自从在土木堡兵败被俘虏,让大明几代人的心血毁于一旦。可以说人心尽失,颜面无存。在被瓦剌放回来后,虽有不甘,但也只能灰溜溜的蹲在南宫,顶着“太上皇”的大帽子,老老实实当“囚徒”。而他的弟弟明代宗却在危急存亡关头,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即倒,延续了大明的国祚。并且在他当皇帝的时候,也是政绩斐然,受到朝野称赞。

但代宗却在其政治地位稳定后,公然违背之前的约定,执意要废掉明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当太子。后来自己的儿子不幸夭折后,他仍然不愿复立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这一举措,成了他的一个污点,饱受朝野非议。而且代宗因为太过信任于谦,导致其他大臣都成了可有可无的隐形人,其他大臣自然而然没法对代宗有太深的感情。而情商超高的英宗连敌人的弟弟都能忽悠成自己的粉丝,面对一群本来就对代宗心怀不满的大臣,忽悠起来那不是小菜一碟。甚至连代宗倚为肱股的于谦都没做多少挣扎,就拜立新君了。

于谦醉心国事上,夺门之变猝不及防

我们先来看看,夺门之变发生的当夜,为为国事日夜操劳的于谦在干什么。当夜,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重臣还在商议,决定联名奏请复立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夜竟会风云突变。一切都来的那么突然,让人猝不及防。《国榷》中评论道:“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可见这次政变也把于谦给惊懵了,来不及应对,就成定局。同时也说明于谦事前几乎没有察觉,关注的重点不在这群狗胆包天的的奸佞小人身上。

而且在于谦心目中,他忠于的是民,而不是君。当时的代宗已然油尽灯枯,如果为了他再兵戎相见,同室操戈,让无辜的人流血,导致国家再次动荡不安,百姓陷于战火之中。他是不愿意的。毕竟当皇帝的还姓朱,而且他夺回的本来就是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所以,即使他手握兵权却甘愿接受,即使这样会危及到自己的地位和性命。

英宗复位后,清理完朝中一小拨潜在的威胁后,便开始报复那个让自己沦为囚徒的弟弟。在代宗死后,废了他的帝号,并下诏斥责他:“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竭尽所能的诋毁这个给他补锅的弟弟,抹灭了他的一切功绩。

《明史》对这次政变的评价是“甚无意义”,即使不政变,以代宗的身子骨也撑不了太长时间了,到时候太子复位,英宗一系重掌政权只是时间问题。并且在这之后,石亨、徐有贞等奸佞小人把持朝政,还杀害了于谦,让大明的政局再次变得混乱不堪。基于上述的种种情况,我认为“夺门之变”是一次糊里糊涂,却又不可避免的无意义事件。

好的历史不会死去,我是“好史不死”,喜欢我的回答就点赞关注我吧,如有指教,请移步评论区~


好史不死


夺门之变——北京保卫战之后,瓦剌大败而归,英宗被无条件地释放回朝。英宗回来以后,代宗不但沒有把皇位还给他,反而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名义上把他尊为太上皇,实际上就是把他软禁在南宫,不许他召见百官,不许他过问朝政。

景泰八年(公元1456年),代宗忽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易位”问题又成了大臣们私下里议论的话题。武清侯石亨和宫内太监曹吉祥等人主张让原来英宗立的太子即位。大臣徐有贞却认为现在太上皇健在,代宗又病重,不如趁此机会拥立太上皇复位。这样不但肯定成功,而且将来论起迎复之功,也一定能加官晋爵。石亨和曹吉祥听了徐有贞这一番话,觉得可行。他们马上分头行动,谁备发动政变。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石亨、曹吉祥帶着1000名兵卒闯到南宫,打破宫门強行进入,把英宗从被关押的地方带出来,直接奔向奉天殿。曹吉祥马上派自己的亲信太监去召集各位大臣,说有重要事情,让朝臣们马上到大殿朝见。大臣们一到,大殿里马上钟鼓齐鸣,就见被幽禁许久的英宗走上殿来,坐在宝座上。大臣们随着司礼太监一声“太上皇重登金殿,文武百官进殿朝见”的呼声,纷纷跪在地上,向复辟成功的英宗行了朝见大礼。

二月初一日,英宗下诏废景泰帝号,仍复号郕王,迁回西内,后转禁于小南城(今南池子普度寺)。十九日,郕王死,年仅30岁。以亲王礼葬于西山(即今金山口的景泰陵)。从此,英宗朱祁镇又开始了他为时8年的第二次统治时期。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是明朝第二次统治集团内部的皇位争夺战。


文藻巧翁


公元1457年,正月的一天,石亨、曹吉祥、张軏、徐有贞等人拥立朱祁镇复位。政变出奇得顺利,到了奉天殿,百官高呼万岁,如此这般,朱祁镇重新成为皇帝。

既然是政变,必然会受到阻碍,那么为什么夺门之变却如此顺利呢?

一、徐有贞策划有方

政变这种事情风险极大,回报也极大,所以只有聪明绝顶的人才有可能成功。我们来看看夺门之变的几位策划者,石亨是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打仗石亨很在行,冲锋陷阵没有问题,术业有专攻,但要搞起权谋诡计,石亨差得太远了。

张軏官至都督府右都督,他哥哥就是英国公张辅,张軏位高权重,掌控兵权,张軏在夺门之变中主要负责执行,并非策划者。曹吉祥虽说身为司礼监宦官,但文化水平有限,他的责任是里应外合,负责宫内政变事宜。

当初,石亨等人准备拥立朱祁镇,石亨很清楚自己水平,于是他们先找到了太常卿许彬,许彬以年老为由,推荐了徐有贞。可见政变集团虽说拥有相当强大的资源,但没有核心灵魂人物。如果石亨真的有很高的权谋水准,何苦还到处去求人,直到徐有贞到位,这才算是天时地利人和具备,

史料记载:

“闻之,大喜,曰:‘须令南城知此意。’軏曰:‘阴达之矣。’令太监曹吉祥入白太后。”

不论人品好与劣,徐有贞的确是个人才。景泰四年,徐有贞奉命治理张秋黄河决口问题,徐有贞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完满地完成了任务,景泰七年的时候,山东大水,只有徐有贞修筑的堤坝完好如故,这很能说明问题。

徐有贞身负大才,但没有机会,直到石亨找到他,于是双方一拍即合。首先,让张軏暗中通知南宫的朱祁镇,再让曹吉祥入宫征求太后的同意,再定好时间,率兵入城。石亨、曹吉祥、张軏就好比电脑的硬件,而徐有贞就是那枚CPU,只有CPU合格,整台计算机才能顺畅地运行。

所谓富贵险中求,徐有贞这回是赌对了,在他智慧与魄力之下,朱祁镇才能成功复辟。

二、于谦没有阻拦

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朱祁钰摄政,当时王振已经死在了土木堡,朝堂之上,众朝臣把仇恨的目光投向了王振的余党。王振余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却在此时呵斥文官,这激起了众人的愤怒,于是大家赤膊上阵,马顺就这么被大臣们活活打死了。

朱祁钰很恐慌,准备逃走,被于谦拦住道:

“顺等罪当死,勿论。”

意思就是马顺本就该杀,请赦免群臣的罪责,关键时刻,于谦的一句话,救了满朝文武,此时的于谦已经积累了极高的威望。

在瓦剌兵临城下之际,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可以说当时天下的兵权都在于谦一人手中,所有的军队调动命令,全部由于谦一人做主。为了京城防务,于谦还改革了兵制,设置了十二团营,直到嘉靖年间才废除。

大战一触即发,于谦命陶瑾、硃瑛、石亨、孙镗等将领,分列城外迎敌,于谦还发布死令:

“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在于谦的英明指挥下,在将士们英勇奋战下,北京城得以保全。

当时的于谦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为是战时,一切以效率优先,而战后于谦仍是军队的掌控者。徐有贞团伙又是带兵入城,又是撺掇太后,这么大的动静难道于谦会不知道吗,可想而知,于谦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是时,景泰帝朱祁钰已身患重病,一方面由于朱祁镇回来的关系,令他心神不宁,一方面因为皇储问题,让朱祁钰无法心安。也许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定数,朱祁钰这皇帝也是做到头了。

三、朱祁钰有些不得人心

自古政变大多血腥异常,成本也极大,政变对国家的伤害、百姓的伤害都无以复加,比如黄巢起义,八王之乱,哪次不得落得个尸山血海的结果方才罢休。

朱祁钰在即位之初的确可圈可点,是他坚持抗战,是他任用于谦,是他挽救了明朝的国运,但随着皇位的稳固,朱祁钰也在发生着改变。

北京保卫战之后,瓦剌也不想再打了,而朱祁镇这烫手的山芋就变得愈发尴尬,所以太师也先想把朱祁镇送回去。朱祁镇作为太上皇,哪怕他只做个普通人,都希望能回到家乡,想来深陷敌营一年的朱祁镇也想通了。他也不想要什么皇位,他只想回钱皇后身边,就算做个老百姓,他也乐意。

朱祁钰对此却不以为然,他并不希望哥哥回来,这无疑是的皇权的最大威胁。所以朱祁钰屡次阻拦使者出访,什么礼物、国书,能没有就没有,能简单就简单。然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杨善,靠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竟把朱祁镇带了回来。

史料记载:

“御史高平亦言城南多树,事叵测,遂尽伐之。时盛暑,上皇尝倚树憩息。及树伐,得其故,大惧。”

朱祁钰很郁闷,接待礼节一切从简,还把哥哥安排在了南宫。南宫这个地方破破烂烂,环境也不佳,这些朱祁镇都忍了,不过朱祁钰还经常派人前来监视,甚至在最热的夏天,把周围的树木都砍了。

俗话说长兄如父,朱祁钰这么做往大了说就是不孝,虽说他有权力虐待他哥哥,但大家都看在眼中,这必定会激起群臣的反感。在朱祁镇被俘之后,孙太后留个后手,先立了朱见深为太子,在心底里,孙太后还是偏向朱祁镇的,这也好理解,毕竟朱祁镇是亲生儿子。

景泰三年,朱祁钰还是废掉了太子朱见深,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祁钰的用意很明显,下一代皇帝要遵从他的血脉。储君可是国家的根本,万历皇帝皇帝想换太子,可是折腾了十几年都没有成功。朱祁钰在换太子这事情上,有违正统,而不久之后朱见济就去世了,这好像又是天意为之。

在处理哥哥朱祁镇和太子的问题上,朱祁钰犯了无法挽回的错误,这让群臣把目光又投向了朱祁镇。

朱祁镇即位或许并非人心所向,但于情于理大家还是多投了朱祁镇一票,于是朱祁镇复辟变得得顺理成章,毫无违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