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諸葛亮生活上的朋友怎麼稱呼他,是“亮”嗎?

溫柔繁星


諸葛亮生活上的朋友稱呼他"孔明",不能稱呼他為“亮”,否則不禮貌。


先有名,才有字

古人的“名“是出生之後起的,用來給長輩呼喚。二十歲的男性舉行冠禮(成人禮)的時候以及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的時候,都會取一個“字”作為成人之後,同輩之間互相稱呼。所以女子十五歲後也叫“待字閨中“。

冠禮


字為表,名為裡

“字”不能亂取,必須和“名”互相呼應,這種呼應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所以“字”又叫作“表字”,取字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1、“字”和“名”用同義詞或相關語,如:諸葛亮字孔明。名中的“亮”和字中的“明”是一個意思都表示明亮。張飛字翼德,名是”飛“,字中的”翼”代表羽翼,有羽翼才能飛。孟軻,字子輿。”軻“、”輿“都是車的意思。

諸葛亮字孔明


2、“名”和“字”是反義詞,如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殊“與”同”就是意義相反,所謂殊途同歸、異軌殊途。又如大儒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是明亮的意思,而“晦”則是昏暗的意思。

3、字是名延申或說明,如北宋宰相,著名的砸缸史學家司馬光名“光”字“君實”,其中字是名的延申和說明——(君)子應該踏踏(實)實,才能(光)明磊落。南唐後主李煜,名“煜”字“重光”,煜字中有“火”字,只有“火”才能見到“光”。

名和字的不同用途

《禮記--·檀弓》中解釋了名和字的具體用法不同。一般來說“名“僅供長輩、上級稱呼,或自稱以表示謙遜。”字“是同輩朋友之間稱呼的。如果長輩對晚輩也稱呼字,那是表示對晚輩的親近。朋友之間稱呼名是非常不禮貌的。如電視劇水滸傳中李逵稱呼宋江為”宋江哥哥“是不可能的,應該稱呼”宋公明哥哥“。

《禮記》


歷代頂級權臣如蕭何、霍光、曹操等人都有個特殊待遇,就是“稱臣不名”。這個待遇就是和皇帝說話的時候自稱”臣“就可以,不用自稱自己的名字。如漢代第一個宰相蕭何給皇帝上奏的時候只要說”臣乞奏……”,而不用說”臣(蕭)何乞奏…..”。也就是說對皇帝說話,不稱自己的名是歷代權臣的最高禮遇。

以上是我的回答,望採納。


兩宋春秋


這是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慢慢來捋一下諸葛亮的名和字,古代名和字的運用。

亮是怎麼來的

諸葛亮,字孔明,名亮。亮複姓諸葛、字孔明。其父諸葛珪、公元181年農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在泰山郡丞任上(今山東臨沂市沂南地區)喜得次子,起名諸葛亮。亮之父諸葛珪繼承先祖諸葛豐之《易經》學操,從亮的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乙卯中斷出其用神為火,遂起名為亮、字孔明。亮之兄諸葛瑾、之弟諸葛均的名字也是其父諸葛珪從他們的八字中提取用神土來選字而起的名字。

字和名的區別

先來看一下"字",又稱"表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代稱。取字的風俗從商朝便開始興起,周朝開始盛行。我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不論做什麼都講究一個"禮"字。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幼名,冠字",《疏》的解釋是:"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此外,《儀禮·士冠禮》中也有提到與此相關的內容:"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所以,我們很清晰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名,是一個人小時候取得,只能在小時候叫。或者是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叫的,比如:君王、父親等;在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成年要舉行加冠之禮;女子十五歲成年,成年要舉行及笄之禮。在這個典禮上面古代的成年男女才會獲得屬於自己的"字"。

名不是別人隨便叫的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名是留著自稱的,對人稱自己的名,是一種謙虛與禮貌。譬如,《論語》記載,孔子為顯示自己“聖人”的謙讓有禮,在學生面前常自稱“丘”。一般地說,自稱名的場合,常是下級面對上級,臣子面對君王,晚輩面對長輩。同樣地,稱謂對方時,便以稱字而為禮貌。尤其是下級談及上級、臣子談及君王、晚輩談及長輩,絕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稱字。至於平輩之間,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也以稱字的多。如西漢李陵《答蘇武書》:“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子卿自是蘇武的字。

我們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詩人杜甫在成都時,曾作嚴武幕僚。一次醉酒後,杜甫竟當著嚴武的面說:“不謂嚴挺雲乃有此兒!”因為失言,他竟直呼嚴武父親的大名。這下可把嚴武弄火了,他頓時暴跳如雷“杜審言之孫敢捋虎鬚乎?”杜審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嚴武“回罵”又升一級,可見當時稱謂要求之嚴格!

字誕生的另一個原因

當人成年後,就需要得到來自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如果同輩人再用"名"稱呼,就會顯得不尊重、不禮貌。所以"字"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方便同輩的其他人稱呼,才會被創造出來。

兒子對父親都是叫“父親/父帥/父王 ” 父母對兒子後面都是加個兒的居多,或者稱字,例如劉備叫劉禪為禪兒,或者公嗣,又有乳名阿斗之說。兒子對母親一般都叫母親 或者母后. 夫妻之間,妻對父一般是夫君,君臣之間大多是臣稱君為主公 或者稱他的官位,例如李儒叫董卓相國,而君王直稱臣下的字,例如曹操可以對郭嘉說奉孝,劉備對諸葛說孔明等等。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朋友圈對諸葛亮的稱呼應該是孔明,而非亮。


小柒的旅行江湖


在東漢末年,有身份的人名字分為名和表字之分。

如諸葛亮,字孔明。表字一般是對名的一個闡釋或者說是長輩對其期望,如“孔明”跟“亮”意思一樣。曹操,字孟德,“操”是至操守,品德高尚之意,所以表字“孟德”,孟是大的意思,也即是品德高尚。所以一般熟人之間稱呼都是稱呼表字,暗含陳讚美稱。

當然稱呼表字,一般是地位相近,或者關係親密。

地位懸殊,或者關係一般者一般稱官職之名。諸葛亮貴為丞相,百官之首,其他人當然稱呼其丞相,劉備為主君,可稱呼其孔明。

其他官職一般都有對稱的稱呼。如一州之首的州牧或者刺史,一般稱呼“使君”或者以州之名稱呼。如“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時的劉備身為豫州幕,所以曹操稱呼其“使君”。劉表任荊州牧,人稱為“劉荊州”。這些是官職明確,天下之人皆可稱之。

還有些人地位尊崇,地位低的人不知道面對的是何職位,或者是對年紀大的尊稱,有個普遍的稱呼就是“公”。面對比自己地位高點的人稱呼其“姓+公”的方式肯定不會錯,如“諸葛公”。

面對面直呼其名,只有三種情況,第一,血緣上的長輩對晚輩;第二,自稱以表自謙;第三,罵人!所以想稱呼諸葛亮為“亮”,你就等著找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