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周末《证券日报》一篇题为《A股基础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T+0”改革可期》的文章,让关于T+0的话题又热闹起来了,这源于4月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引发关于T+0变革的诸多猜想。

很多人一谈T+0,就脸色大变,甚至有人开玩笑说,真T+0了,我就销户,其实大可不必,事实真的那么可怕吗?通过本文,我们好好展开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全世界股票都是T+0,只有A股还在T+1?

事实上,这个话题每年都会引起一些讨论。所谓T+1制度是指当日买进的股票,要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而T+0制度是指当日买进的股票当日即可卖出。

A股为何不实行T+0和国际接轨?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我们纵观全球股票市场发现,现在成熟的西方股市如今普遍采用T+0。有些国家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实行过T+1,但后来都一一改成了T+0。目前,实行T+1制度的只剩我们A股一家。

相比A股而言,西方股票市场已经存在几百年了,我们完全可以直接与国际接轨,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搞一个T+1?

短短三四年,A股便经历4次牛熊!

其实在1992-1995年之间,A股实行的就是T+0制度,也没有涨跌停限制。

但相对西方的百年股市,A股是个非常年轻的市场,她最大的特征,就是拥有广大的散户投资者,早期的投资者不成熟,专业性普遍较低,更容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从而加大市场的波动。甚至出现大盘指数一天翻倍的惊心动魄场面,在短短3-4年时间内,A股便经历了4次牛熊,每次都是大涨大跌。当然,对一些年轻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没有经历过。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这种过度的投机状态,让股市像赌场,赌徒沉迷交易无法自拔。最终,在1995年,管理层被迫取消T+0,恢复T+1。目的是防止过度投机,保护广大投资者。

爆炒权证,各种末日论轮番上演

2005年的时候,为配合股权分置改革,曾推出了权证工具,再次让A股股民尝鲜了一把T+0,但同样由于投机太盛,大资金控盘,上演各种末日论的闹剧。一地鸡毛之后,权证这个交易品种,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我们的A股,是具备中国特色的股市,因散户众多,管理层一方面要把稳定放在第一位,可控是最重要的,剧烈波动不符合我们一贯以来的执政原则;另一方面,也为更好的保护广大投资者,所以至今沿用的都是T+1交易制度。

T+1有没有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

到底是T+0好,还是T+1好?

这个问题至今争论不休,而且往往是处于弱势一方的广大散户投资者反对“T+0”,这就比较魔幻了。他们的理由就一个:“‘T+0’我死的更快”,好像是在说现在A股这种反复割韭菜的方式,他们死的很舒服、很享受一样。

打个简单的比方,如同两个房间,老虎和美女随机出现在其中,你必须选一个进去。如果是T+0模式,你打开房门发现不对,马上可以反悔出门,重新再给你一次进门机会,相反,如果是T+1模式,那你打开房门不管看到的老虎还是美女,都必须在里面待一天一夜。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模式?

毋庸置疑,大多数人会选择T+0模式。

接下来,我们再具体谈谈T+1在股市上究竟有哪些弊端!

1.T+1天生有利空头,"歧视"多头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很简单,空头卖出后,当天就可以重新买入,相当于多了一次认错的机会,而多头买入后,当天不能直接卖出,不管你碰到老虎还是美女,都得在里面呆上一夜,日内风险完全暴露。

所以,这催生了A股“金色两点半”的玩法,就是等收盘前再买入,目的是完全规避日内风险。

2.T+1造成期货玩家和现货玩家风险不对等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我们都知道,A股有IF(沪深300)、IC(中证500)、IH(上证50)三大股指期货,期指实行的是T+0,但其对标的二级市场实行的却是T+1,这让现货玩家相对于期货玩家,永远处于被动状态,期货玩家可以日内反复转向,而现货玩家折腾一次就被锁死了。擅长在期货和现货之间套利的恰恰是机构投资者。

3.T+1强化了机构相对于散户的优势地位

机构可以凭借自身规模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变相实现T+0,但一些交易门槛却把散户挡在门外。

机构票多钱多,可以锁住底仓做日内滚动交易。熟练应用H333系列交易策略的洪粉家人也能做得到这点,但习惯满仓交易的散户就要被动的多。

机构票多钱多,可以做ETF打包申赎。简单来说,就是先买入一揽子股票,然后打包申购兑换成对应的可交易ETF基金,当日即可以卖出,实现日内买卖T+0交易。反过来也可以,场内买入ETF基金,然后马上赎回,得到对应的一揽子股票,当日即可卖出,变相实现T+0。

而这种打包申赎不仅有很高的门槛,而且交易起来也比较复杂,大部分散户很难实现,除非通过券商特殊渠道。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配合融券交易。

买入标的后,日内向券商融券卖出相应标的,锁定差价或风险,然后用之前买入的部分还券,实现T+0交易。

国内融券市场很小,券源稀缺,很大一部分还被把持在机构手中,比如科创板当初爆炒之后,市场都知道可以融券做空获利,但只有上了规模的机构才能优先借到券,钱少的普通投资者基本被挡在门外。

期现跨市场交易。买入现货,同时期指开空单对冲,一定程度上变相锁定日内风险或差价,这和融券交易有点像。同样,大部分散户投资者并没有开通股指期货,无法实现日内对冲交易。

这里,必须给大家讲一个堪称经典的机构日内对冲交易案例,2013年光大乌龙指事件。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处在漫长熊市末端的上证指数突然出现大幅拉升,一分钟内涨超5%,最高涨幅5.62%,逼近2200点。后来,我们知道这是由于光大证券自营在进行180ETF套利交易(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日内打包申赎)的时候出现了错误重复下单“乌龙指”,超额委托买单234亿元,最终成交73亿元。

在市场得知真相后,沪指当天回吐了全部涨幅,按理说,发出错误的指令不断追高买入的光大自营盘应该损失惨重,但事实上却是,光大自营盘午后开盘后在市场还被蒙在鼓里的短暂时间窗口,大量卖出ETF基金同时在股指期货市场开空单,基本对冲掉了股票现货损失。而真正受损的,正是大量认为是突发利好而跟风追高的二级市场散户。

在这个案例中,只能单向二级市场T+1交易者的绝对劣势地位一览无遗,而光大证券自营哪怕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也能马上通过期现跨市场反向操作锁定风险。这次意外,也让这种交易模式大白于天下。

那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这次事件不是乌龙指,而是市场上某个体量庞大的机构有意为之,在成功引导市场之后,他完全可以利用先手优势做空获利,把T+1制度下追高的二级市场投资者锁在高高的山顶上。

而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也是T+1这个交易制度最大的弊端所在。

4.T+1 涨跌停板交易制度便于操纵股价

T+1加涨跌停板交易制度,便于主力操控股价,进而导致A股围猎模式盛行!

T+1和涨跌停板交易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抑制过度投机,也确实在一定时间段发挥了作用,但聪明资金很快就发现了一套基于这个交易制度组合的无往而不利的盈利模式——涨停板战法。在这个模式下,市场主力操纵股价的难度下降和风险减少,进而造成A股炒新炒小炒差,围猎模式盛行。

那这套组合交易制度是怎么被主力利用操控股价割韭菜的呢?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很简单,主力用较少的资金点火,就可以营造出一种多头氛围。

因为散户知道一旦涨停就买不到了,很容易受到主力驱使,追涨跟风;如果需要连续拉升,主力可以直接把股价拉到涨停板,这等于营造了一个日内完全卖方市场,大量持有此股的散户必然惜售,相当于散户自己主动锁仓,主力就不必承受抛压。

而在出货阶段,由于T+1的存在,接盘的散户日内无法卖出,相当于被动锁仓,这让主力后面的出货更方便。

所以说,T+0交易制度完全束缚住了散户的手脚,让散户在市场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散户心甘情愿“被割韭菜”?

而散户之所以不愿意改变这个制度,是因为T+1和涨跌停板表面上看,是保护了投资者,让他感觉好像不会一下子亏很多。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T+1还是涨跌停板,都是一个让A股市场变坏的制度。打个比方,这有点像在股市插了一个“浅水区”的提醒牌,众所周知,浅水区一般不会有鲨鱼,这就等于告诉中小投资者可以在这里游泳。但是提醒牌却没有告诉他们,浅水区虽然没有鲨鱼,但鳄鱼很多,一样会伤人。广大投资者却认为,既然是浅水区,那不会游泳也没什么问题,随便游就好了,反正有T+1、涨跌停板保护。结果,他们往往受伤很重。

假如没有涨跌停板,那股市就相当于“深水区”,因为当天就可能亏掉很多,甚至是亏光,这样的结果很多散户是接受不了的,所以那些深知自己游泳水平差的人,下次就不会再来了。

结果是广大普通投资者在市场上非常盲目的交易,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盈利模式——割韭菜。

更可怕的是,因为割韭菜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所以机构不需要去研究实物,不需要去做价值投资研究,也不需要研究上市公司,只需要弄个题材,自然就会有很多人去炒作。而上市公司也没有心思做好主业,因为只要有人炒作他的股票,他就能赚钱,并且比做主业来钱更快更容易也更多。

而最终受伤的,都是散户。这种独特的交易制度,表面上看是在保护投资者,其实是造就了这种独特的可以割韭菜的商业模式,毁了我们的市场。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T+0之后的真实换手率未必会比T+1高!

另外,A股换手率高是表象,因为中小盘股的爆炒之风,自然带来了高换手率,但A股中的大盘股换手率并不高。

其实T+0之后的真实换手率未必会比T+1高,因为当天的交易换手更多的是短线客自己和自己的频繁换手,或者对冲交易的需要,而这些往往发生在一些特定客户身上,真正需要交割的换手反而可能降低。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当年市场爆炒权证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权证相当于A股市场上的小盘股,即给了部分小盘股T+0交易的权力,这就像在长江上架桥,只有架一座桥,那堵车一定严重,桥上一定人满为患,发生有人被挤掉入桥下也不用奇怪。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不是把桥拆了了事,或把桥改成单行线,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江上架更多的桥,这不会有人被挤下桥。

所以,解决顽疾的方法应该在疏而不在堵。

T+0变革是未来的大趋势

T+0制度的时机或已成熟?

T+1制度是A股市场最具有特色的交易制度,解决的是短期内的大涨大跌问题,其背后的机理是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市场的无效性。

而现实情况是,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不管是在信息基础设施还是金融知识普及方面,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参与到市场中的人越来越多,被利用的信息越来越充分,市场的有效性大大增加。

在市场有效性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市场的准确性就会大大增加,信息不对称会相对弱化,这时候T+1制度已经成为增加市场流动性的障碍。


如果股票T+0了,你怕吗?

并且随着近两年A股对外开放的加深,外资持续流入,我国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在逐步向机构化方向推进。

综合来看,我国A股市场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而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需要交易制度方面的管制进一步放开。因此,再次考虑实施T+0制度的时机或已成熟。

目前市场T+0变革的可能性是多大?

其实,当下对是否放开T+0的问题,最大的争议点在于T+0会加大市场炒作风险,很多人认为只有T+1可以保护好散户。其实,这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全面实施T+0,人们会初步适应T+0交易筹码无限的情况,盲目跟风炒作的风险会加大,这可能大大减少散户跟风炒作的热情,同时也加大了主力盲目操作的风险。还有,随着信息披露管理越来越严格,盘中炒作消息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所以,当下市场上出现不少这样的声音:A股正式推出T+0的时间窗口临近。

具体理由:

1.我们跻身全球第二大市场,近万亿的成交量,4000只的股票存量,早已不是上世纪90年代那个只有几十只股票的小场子了;

2.这些年,公募,社保,外资,险资等机构投资者轮番主导市场,散户明显处于跟风角色,基本上掀不起多大浪花,T+0后的投机,不会成为市场主流;

3.沪港通,沪伦通,MSCI等各种通道对外开放,A股已日益国际化,客观上要求实行国际通行的交易制度。

另外,基于稳妥,T+0可能会先局部试点,比如先在流动性和公司质量有保障的上证50,沪深300,陆股通或MSCI成分股中进行,或者在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科创板或创业板中先行测试。

当然,作为配套政策,涨跌停板制度最好也一并取消,不能取消也应该如科创板一样放大幅度限制,包括全面的注册制和常态化退市,也应该同步进行,否则还是个蹩脚的半跛子游戏,治标不治本。因为股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很多制度、交易规则对市场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是相互影响的,如果我们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多。

交易制度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而投资者的行为就决定了我们股市的生态。

我们必须站在重建股市生态的高度来认真对待交易T+0及涨跌停板制度设计问题,改变这个交易制度非常方便,尝试一下的风险也不高,但我们面临的炒小炒新顽疾却可以迎刃而解,而一旦解决了炒新问题,最重要的IPO定价问题也容易解决,一个符合全球生态的,股票基础制度全面和国际接轨的股市就有可能建立,何乐而不为呢?

你希望T+0吗? 单选

0

0%

希望T+0

0

0%

不希望T+0

备注:本文由洪攻略经典助教林通撰写,文章观点仅代表其个人态度。

另外,校长在专栏《洪校长的A股实战兵法:洪攻略》中介绍了自己20多年的实战经验,系统化交易思维,至今已被数万股民研习,是A股赢家必修课,点击下方专栏即可查看>>

专栏

洪校长的A股实战兵法:洪攻略

作者:洪校长的投资课

199币

31人已购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