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品读第四十一章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方无隅;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德经品读第四十一章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感悟】

认知水平不同的人,对同一件的事件的看法会大相径庭。老子分成了三种,上士、中士、下士,上士对于认同的观点,会努力去践行;中士则会左右摇摆、患得患失;下士则觉得完全不值一提,嘲笑别人多此一举。

想起一件往事,几年前,有个刚上大学的朋友家孩子,发了个微信调查问卷,问题是如何平衡发展旅游与污染环境的矛盾,提出了几个建议,让大家选择。

一般人,点开随便作答提交,当作一项任务,提交就结束;少数人真正用心思考,在其他一栏里填了他的思考和建议,并且之后在出外旅行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和家人身体力行,还教育旁人:我们来欣赏了大好河山、青山绿水,但不要破坏环境,不乱扔垃圾、不随意猎杀,不破坏生态,要让这些美景延续下去;

但是,也还听到有人对此嗤之以鼻:真好玩,海边那么多人,人家扔,我一个人不扔,用一丁点用处吗,还保护环境?要是大家都做到不扔垃圾,那我也一定不扔。

再说了,我去旅游就是花钱的,景点要钱就必须让人家来,环境肯定没办法保护的;要保护环境,就别赚钱了,把景点一关了事,环境不就好了吗?还费这么大劲,搞调查问卷,吃饱了撑的!

当时听到这段话,我没说话,心里却叹了口长长的气,在他眼里,这个世界就是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可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纷繁复杂,哪有那么简单呢?


道德经品读第四十一章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老子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早在几千年前,就通过观察自然万物以及自然现象的演变,告诉世人“道”的存在以及看似相反的事物之间,存在对立统一、永恒循环往复的关系。

上一章,讲的是事情都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的,而这一章,讲的则是任何一件事情本身,都会有正反两方面存在,并且我们的认知也经常是相反的。


道德经品读第四十一章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比如只有在黑暗的天空中,才能看到闪烁的星星,才觉得很亮很美,假如身处环境灯光璀璨,亮若白昼,你抬头望天,星星在天空中若隐若现,稍不注意就根本忽略了它的存在。

又比如明星,大红大紫时,他们光芒万丈,头顶光环,无数人崇拜、热爱,他被架在了高空,努力做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但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完美,总有一天,他会“过气”,会呈现本来面目。

很小的物件,花费很少的成本和时间精力就能完成;而假如是一件伟大的作品,比如《浮士德》(60年)、《红楼梦》(10年),几乎花费了作者的大半生,这就是“大器晚成”。


道德经品读第四十一章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


亮与暗、完美与欠缺、快与慢、崇高与低下,都可能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我们能够淡定从容,接受美的一面,同时明白必定会有不美的另一面,都接受包容。

老子推崇的最好状态,就是本来就是如此,顺其自然,顺势发展,不必刻意追求,不必急于求成,遇到褒扬不为所动;遭到打压也不气馁灰心,就照着自己原本的样子往前。

要做到这样淡然恬静,需要长久的坚持,需要人生经验的累积,需要时时反思调整进步,通过学习,大家一起努力前行。


【译文】

上士听到道后,必定立即勤奋去实行;中士听到道后,则将信将疑、犹豫不定;下士听到道后,则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他们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了。

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看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谷;广大的德好似有不足之处;刚健的德好似怠惰的样子;质朴纯真又好像浑浊未开;洁白无暇的东西好似含污纳垢了一般;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最珍贵的器物总在最后制成;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它的形状。道幽隐无声,无名无状。也只有道,它善于给予万物并且辅助万物。



大家好,我是拂尘记,写日常感悟,聊亲子日常,拂生活尘埃,感人间之爱。

品读道德经,云端共说道!私聊加圈,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