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統治西域那麼難三國時期曹魏是怎麼統一西域的?

用戶52225783678


曹魏的西域經營規模雖不能與漢代相比這一時期西域和中原的經濟交往是比較頻繁的”(引自餘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這一句似乎可以進行概括,在史書上鄯善、于闐、龜茲、大月氏王(貴霜帝國)遣使朝魏,似乎證明了曹魏作為中原王朝,對西域以及中亞仍有一定的威懾力。但是具體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建安年間

《三國志 · 魏書》中的敦煌太守倉慈傳中記載 :“郡在西垂,以喪亂隔絕,曠無太守二十歲”,但是根據其他傳記載,至少在黃初二年,黃華等人叛亂時,敦煌郡是有太守的,那麼這個無太守的二十多年很有可能就是建安年間。如果真有二十多年,那麼可以推斷,馬超韓遂等關西軍閥並沒有經略西域

此外河西走廊其他地區是什麼狀況呢?建安二十年之後,蘇則為金城太守時“死喪流亡,或竄戎狄,或陷寇亂,戶不滿五百”(蘇則傳),一郡之民,不滿五百戶,可以看到河西走廊諸郡已經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更遑論西域了。因此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在三世紀初,中原王朝很有可能徹底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文帝年間

曹丕代漢之後,黃初三年“鄯善等三國來朝……是後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文帝紀),可以從中推斷,西域發生了什麼,導致一部分西域國家依附中原的曹魏帝國,而曹丕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便趁機連通西域,矛盾的是根據《三國志 · 魏書 ·閻溫傳 》,黃初二年,在黃華叛亂中立有大功的敦煌郡功曹張恭就已經被封為戊己校尉,但是在文帝紀裡,是三年二月後,西域通,置戊己校尉,以及張恭傳後文透露戊己校尉治所在敦煌以外,所以這時候的戊己校尉應該正式回到在西域內的治所了,餘太山推斷治所為“車師界高昌”,這標誌著中原王朝正在逐步恢復對西域的統治力。

但是這一時期也中央對西域的控制也並不牢固,文帝年間的大鴻臚崔林曾上疏陳說自從龜茲王遣子來朝,得到厚賜後,“餘國各遣子來朝……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權取疏屬賈胡”——崔林擔憂西域各國遣來的王子是遠支,甚至是商人(賈胡)的假王子,可見此時,中原對西域各國的威懾力並不足夠,雙方雖然往來是恢復,而且交往日益頻繁。但是中原王朝對西域瞭解甚少,以至於西域可以利用這一點進行欺騙。

明帝年間及之後

明帝年間,曹魏在西域的影響力似乎在擴展,倉慈傳記載太和年間多有西域雜胡來“貢獻”,甚至有很多“詣洛”,而太和三年,“大月氏王波調遣使奉獻”(明帝紀)更是具有意義,一般認為,此時大月氏王波調應該是貴霜帝國國王韋蘇提婆一世,此時正控制著吐火羅斯坦、喀布爾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甚至對南印度保持著一定的控制。這樣的大國國王親自遣使者向洛陽朝見,說明曹魏對中亞的影響範圍越發擴大。

雖說曹魏之後陷入內部危機,無法進一步經營西域,但是從考古發掘發現的曹魏正始八年墓發現的曹魏和田白玉杯似乎顯示著,曹魏與西域保持著較為頻繁的往來。



中國長史


都是曹操一手打下來的,打下來的才叫江山,消滅了包括西城的很多股勢力。才松出手來對付孫,劉這兩股大對手。從剛起兵的曹阿滿到魏王,兵力是從零開始,一步步擴大才統領西北廣大地區。


天邊雲彩飄飄飄鄧文良


唐朝安史之亂一爆發,西域連帶著河西走廊都沒了,為什麼丟,因為唐朝周邊有個強大的國家吐蕃。


所以,曹操能保住西域,他最應該感謝被他囚禁的漢獻帝的先祖們。

翻開史書咱們可以發現,西域這片區域從來沒有自成一國獨立存在過。要不是一盤散沙,要不就是被周邊的各大勢力控制。三國時期曹魏雖然只佔據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地區,但是已經是當時東亞大陸上最強大的力量了。

北方的匈奴被兩漢輪翻蹂躪,西邊的羌人也被東漢打得龜縮一隅。曹操掌握北方時,草原是分裂的,無論是烏桓還是匈奴,都只有給曹操打工的份,沒有資本和曹操去爭奪西域,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兩漢四百年漢人對周邊各國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打擊和碾壓,縱然東漢末年國內大亂,但是周邊民族連和一方軍閥較量的能力都沒有,公孫瓚憑藉一個幽州就能把匈奴、鮮卑、烏桓收拾的死去活來,董卓用一個涼州的人力物力就能把羌人打得喘不過氣來,就更別說曹操佔據整個北方之後了。


既沒人搶,又打不過,西域只能是曹操的。

有人問西域土著就不會趁機作亂自立嗎?

這更是笑話,在古代,西域從來沒有形成過一個完整的國家,整個西域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民族是你爭我奪,民心不齊,單憑一己之力是絕對沒辦法和曹魏對抗的。其次,兩漢餘威尚在,班定遠的名聲還在西域上空迴響,他們哪裡來的膽子作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