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跨行业评论中医?

霍敏亚


为什么会提出跨行业一说呢?看来别有用心。难道中西医只能由医学行业从业人员,才有资格评论吗?难道作为患者的人民大众,深切体会者反到没有了评论的资格?就算不是从业人员,难道就对中西医的常识和所见所闻就一点不知了?中西医的理论基础也搞不明白了?提主是否又要以:跨行业,不懂科学来扣帽子了?科学中不是还有自然科学一科目?看来你又是站在西医的立场上来提问的。怎么请问,一个西医是否完全了解中医的理论基础和医治方法?大概这细算也是跨了行业吧?!中西医的争辩,恐怕根源其实还是利益关系吧?!而没有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要!没把医者仁心,人民大众的健康和利益放在学术、实践、融合、互补的首要位子。相反只是利益之争罢了!名利之间,苦了的还是人民群众和患者!


探索3448635907000


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

有人跨行业评价中医说明三个问题:

一是中医在抗疫中得到复兴,关注度高了

中医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疫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重新赢得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关注度高了,评价自然多了。

可以看到,疫情爆发开始,中医在短时间内进入民众的视野,经过一阵争议,中西结合成为治疗的主流方案,而在预防方面显现出更积极的作用。到了后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和张伯礼用严谨的方法进行临床应用,张伯礼院士还公布了对52例患者进行对比试验的科学数据:试验结果,中医完胜!

此后,中医方剂在方舱治疗中应用更加广泛,效果也更好。中国疾控中心和湖南,上海,广西等地还公布了预防方剂,中医得到了更广泛应用。

3月,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医建设的文件,随后,陕西,甘肃等一批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文件,一场体制性的中医复兴战略正式拉开了帷暮。

热爱中医的国人们欢欣鼓舞,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二、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和西医作为一种医学技术不同,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贯穿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全过程,与中华儒释道核心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一本《黄帝内经》把中医的学术原理,天人合一思想和生命的哲学原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医融合了天文,地理和人的内在关联,揭示了人体经络的和精气神的辩证关系,结合了药疗,理疗,针炙,运动疗法和自然疗法以及心理疗法等多种形式,是一种圆融的思想和自然常识的完美结合体。

中医的文化属性决定了人的一生与这种文化理念密不可分,中医是治人的病而非治有病的人,治未病也成为独特的观念。

很多中国人都懂得气功养生,药补不如食补等道理,皆缘如此。

我的母亲是老中医,在这方面的体验尤为明显。从起床前的按磨到睡前的醋泡脚从不间断,各个节气的饮食分类也很明确,可以说,中医伴随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反对中医的声音仍然存在,中医也有提高的空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曾被架上了火炉。屡遭置疑和批评。有的认为中医不讲科学,中药成份不清楚,作用和功能无法检验等,也有人认为中药的副作用大,对人体有损害。其中,也有中医文化受诋毁的情况。

客观上讲,中医在开拓创新方面也做得不够。传统的望闻问切,处方,药剂基本沿席旧制,效率低,效果参差,对医疗机构而言效益也不好。

在标准化,系统化方面也有差异。像理疗,针炙,气功和其他疗法都没有形成完整的标准和体系,大多是小诊所加单一的养疗模式,造成标准各异,疗法单一,定价随意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也难形成规模。

中医在管理上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封建迷信,过度夸张和欺诈问题表现突出。口口相传,自我标榜,网络宣传和电视广告都充斥“神医问诊”,“药到病除”,“包治百病”这些陈词滥调,容易误导病众。也有人专司诈骗,被抓获处罚的大有人在。

小编的父亲曾因尿频找某位“名家”开方,对方一番阔论后开了一张处方,十付药花掉1700元,末了还硬塞了5大瓶成药,又是500元。拿回家一看,其实就是补中益肾丸。父亲气得一滴未沾,全扔了。

值得思考的是,中医在国际社会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也把针炙,气功,太极拳等逐渐纳入了辅助医疗体系,日本的应用和研发早已走在前头。韩国,秦国,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成为中药制品或衍生产品的“出口国”。

树欲静而不止!中医的评价也好,辨论也罢,既是学术之争,也是文化之争,不奇怪。

中国人,热爱中医文化的人要恪守信念,坚决支持中医文化,并努力开拓创新,为中医发展作出贡献。

  


湘水余脉


我回答过一个关于中医方面的问题,如果说成跨行业评论中医谈不上,只不过是收集中医方面的相关资料,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医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我热衷于回答这方面的问题。至于其他友跨行业评论过中医这种情况有没有,我就不清楚了。再就是出于什么目的评论中医更不知道,那只有评论中医的人自己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