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語文學習的幾點想法(字典積累讀書動筆)

關於語文學習的幾點想法

語文難教,語文難學。語文難教是伸縮性比較強,無論懂不懂語文,都能說上幾句,都能指導幾下。語文難學是語文範圍廣,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尤其是現在,語文考試重視基礎,一個拼音、一個生字、一個詞語模稜兩可整道題都不得分,語文一旦落下了,攆起來是真費勁。

語文難教原因如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也變得靈活多樣,這本來是一個好現象,但是不知道教育部門的領導是怎樣想的,今天這個理論,明天那個模式,根本不考慮實際情況,大會小會就是這個模式,那個模式,每次改革語文都是首當其衝,改來改去,到最後的情況是老教師都不知道怎樣教課了,按老方法去教,領導說你穿新鞋走老路,按新方法去教,剛剛適應,又有新理念了,或者領導一換,這個方法又不行了。新教師就更無所適從了。

天天喊語文學科的重要,天天說讓學生學好語文。結果是學生書寫與日俱下,閱讀熱情越來越淡,作文水平很難提高。

語文難學原因如下:語文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給孩子補語文,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大多數學生覺得語文磨嘰,一天就是讀讀寫寫,沒有成就感,有些家長認為閱讀就可以提高孩子的語文成績,這種想法是有待商榷的,具體我還會討論。

針對目前的語文現狀,怎樣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去嘗試:

首先是社會層面:教育部應該組織專家編寫一本適合中小學生隨時查閱的語文知識手冊。我為什麼說要組織教育部編寫呢?說白了就是權威,現在的市場上也有類似的資料,但是涉及到一些知識時還是模稜兩可,編輯避重就輕,我們語文老師都一頭霧水,何況家長和孩子呢?舉幾個例子:

例一,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間”的讀音問題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論不休,課下注釋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讀音。

例二,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為下文zuo鋪墊,前幾年是“作業”的“作”,近幾年是“做事”的“做”,究竟是哪個,大家都很模糊。

例三,總說讓孩子們讀書,究竟該讀哪類書,沒有一個科學的參考意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肯定要讀不同的書,部編版推薦了《創業史》,我個人認為學生根本讀不進去。

其次是教師層面:讀書應該是伴隨語文教師一生,語文教師應該是靜下心來讀書,然後把自己的讀書方法、讀書心得等分享給學生,共同成長。語文老師還應該經常寫作,給學生朗讀自己的習作,這樣教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當前的情況是一群不讀書不寫作的語文老師督促學生去讀書寫作,當然我說的不是絕對的,有些語文老師還是讀書的。語文老師為什麼不讀書寫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後我會一一剖析。

第三是家長層面:有些家長不會教育孩子,也不會指導孩子的語文學習,孩子用啥買啥,哪怕我自己不吃不喝,無論多少錢,只要孩子需要,我都給你買。用一句老話說“砸鍋賣鐵我都供你”。父母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細心的家長有沒有發現,你花了很多錢給孩子買的語文學習資料,起作用了嗎?有些書籍和資料孩子幾乎從來都沒有動過。就拿字典來說,沒事多讓孩子翻翻,一定是獲益匪淺。

第四是孩子層面: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有一點懶惰,能聽的不去看,能看的不去寫,能寫的不願意動腦,最後的結果是孩子們積累少,欠思考,沒有積累的語文學習是困難的,讓孩子準備一個語文積累本,最好厚一點,從小學就開始積累,沒事的時候多翻翻積累本,鼓勵孩子讀書動筆,還要有思考地動筆。

總之語文學習方法很多,沒有最好,適合孩子就是好的,就是勤查字典、多讀書、多各積累,經常練筆,日積月累中孩子的成績就提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