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孙悟空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会怎么样或会发生什么事情?

春日之虎


如果孙悟空跳出了如来佛的手心,人类应该会退到蒙昧时代。


《西游记》作为一部描写神佛的小说,其用意相当明显,那就是弘扬佛法。

我们先读读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开篇的诗: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这是悟空在五行山下等待唐僧,即将见面时的诗文,这叫是一篇劝人放下妄想与执着的经典诗文。这里,要放下执着的是悟空。


如果从这个角度,悟空的人生历程,就是兽心到人心,继而到佛心的历程。


刘继卣绘画作品《大闹天宫》

第一个阶段,叫悟空的猴子

花果山时期的那个猴子,很简单:每日开开心心,吃遍花果山野果,住进水帘洞洞天,学道归来,先去豪夺了龙王的镇海神铁,又在阎王勾了生死簿;上了天养马,不开心了就回花果山做美猴王,与天兵天将大战一场也无所畏惧;再上天宫后,偷蟠桃,一言不合,就搅乱蟠桃大会,大闹天宫,又与十万天兵、二郎神等轮番大战,最后,被如来收服,压在五行山下。

到此为止,猴子身上基本上是兽性,是颗兽心。其实,从一个人的角度讲,这是人的婴儿阶段,只知道要自己想要的,无知无畏。

自然,他是无法跳出如来手心的,如来代表的是佛法,佛法无边,万物有灵,皆有佛性,但要放下执念,方可成佛。


刘继卣绘画作品《大闹天宫》


第二个阶段,叫悟空的和尚

这时候,悟空有了人性与人心。《西游记》最打动人的,也是这个阶段。他打死恶,被师父怪罪,他会委屈;三打白骨精,他被师父念了紧箍咒,他心底会流泪;回到花果山,他还会惦念师父的安危;取经路上,面对妖怪,却没有了大闹天宫的洒脱,妖怪都与神仙们“沾亲带故”,甚至被神仙们算计,他也没有抱怨;明明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却每天陪师傅用脚丈量取经路。

这时候的悟空,就是我们每个人成人的阶段,有了责任,人生无法天马行空,行为做事有了“紧箍咒”的限制,以前的冲动,无所畏惧,都成了忍辱负重的牺牲品。

这个阶段,也是人最复杂的阶段。所以,六耳弥猴的出现,就是悟空的一个影子,推倒了善恶不分的唐僧,甚至重组取经团队。这些,都是悟空曾有的闪念,被如来识破后,他就一棒子打死了自己的执着与恶念,与那个内心阴暗的自己切割。



刘继卣绘画作品《大闹天宫》

第三个阶段,叫悟空的斗战圣佛


到了这个阶段,悟空的使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人生路上,修成佛心谈合容易,人大多是在人性的挣扎中走完人生路的。当人从动物性走入社会性时,人便不断地修炼自己,放下执念,灭掉欲望。终其一生,都是在与欲望抗争。

“佛”是觉悟者,既是觉悟,倒不在有执念。一心想跳出如来手心的悟空,已经与觉悟融为一体,跳出如来手心,就是跳出自己,这无法实现更没有必要实现呀。


一部《西游记》,就是一部《成长的烦恼》,兽、人、佛,就是人生的三个阶段。

所以说,悟空能不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不是谁厉害的问题,从小了说,就是人各自的归宿问题,从大了说,则是人类该往何处去的问题。


偷闲茶书房


哈哈,那真的翻天啦[捂脸][捂脸][捂脸][捂脸][笑哭][笑哭]


乐吧w


孙悟空哪有那道行呀,不可能斗过佛主如来的,假如真能跳出佛掌的话,那么众神的位置就要从新洗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