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真的只是普通的描述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那麼簡單麼?

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


陶淵明在小時候受過儒家文化的教育,曾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意思是雄心壯志超越四海,滿懷豪情,展翅高飛。) 的志向;也受到了當時盛行的道家思想的薰陶,熱愛大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二十歲時,陶淵明開始經營“仕途經濟”,但並不順利,直到二十九歲時,才出任江州祭酒,因不願與世俗官僚們“同流合汙”,不久便辭官歸家。不久,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只當了八十多天,便作了《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一直到生命的終結。

經過仕途的波折,陶淵明的思想臻於成熟,他更願意躬耕于田間,像一般農民的那樣,而不是去做一個地主。他盡情謳歌回到田園的快樂,寧願守著粟麥桑麻,再也不願回到那汙濁的官場。陶淵明是一個清高、正直灑脫、善良的人,不隨世、不順俗,只有美麗的大自然才是他永遠的朋友。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自由、快樂、祥和生活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桃花源記》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把一個虛景寫成了真實的存在,但陶淵明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讓人琢磨不透的話題,如桃花源中人們的叮囑和故事結尾的“不復得路”等情節,虛實難辨,恍惚迷離,讓人意猶未盡,滿腹疑雲。整篇故事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也許是害怕日薄的世風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不允許“凡夫俗子”得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中人們幸福,浪漫的生活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取得的,不同於天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陶淵明在歸隱時只是想到了個人的榮辱進退,寫《桃花源記》時已經想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幸福。這與他多年的躬耕生活體驗相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能提出來也是很難得的。


綠葉小杏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若說"壯志逸四海"代表少年淘淵明的抱負,那末"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桃花源"便可看成為他晚年思想的結晶。而前者到後者卻可以有著它本身發展的必然性,那就是貧寒知識分子在封建社會,從要求參預政治而不可得,到逃避政治不滿現實的最習見的一種思想發展過程。

陶淵明象歷來出身於封建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分子一樣要求參加政詒,有所作為,但又往往不能實現"壯志"於是只好走上隱逸的道路,雖然如此,但陶淵明還是奮發樂觀的。為了排遺自己的苦悶,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支援,他總喜歡引用古代的骨氣,有正義感的人們蔑視權勢利祿的行為事蹟來肯定自己,來否定社會現實。

這就是他所描寫《桃花源》詩的根本原因。1


秋閣一憑欄


真相從來需要透過表象去看本質,所謂追根溯源。陶淵明描繪這樣平和安靜的世外桃源映照著是內心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求,因為黑暗的現實中不可得,才在夢境中幻想。

桃花源的神秘隱密

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武陵人捕魚過於專注,忘了注意時間和路途,意外進入了桃花林,美景醉人,令人驚奇,萌生了探訪桃林盡頭的想法,頗有種“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似情景。不同的是武陵人見到的是山有小口,隱隱透出的微光,神神秘秘引人細究,入口狹窄,只容一人通行,再往裡走才豁然開朗。

桃花源的入口藏在山中,尋常人會以為只是一個小山洞,或是蛇鼠的巢穴也是有可能的,輕易可不敢探究。而這位“武陵人”便是陶淵明的化身,不僅被美景所吸引,而且堅定從容走進去,縱然前途未卜,信念與渴求是強烈的。與其在現實中苦苦掙扎,不如在幻想中沉淪,這大抵是《桃花源記》開篇的想法願景。

桃花源的天上人間

“天上”指的是世間難得,現實的黑暗中難以尋到這樣的樂園;“人間”因為這裡不是真正的仙境,生活的只是一群避世的凡人,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靜怡然自得。側面寫出了陶先生追求的生活其實很簡單,卻難以得到,可見現實社會多麼讓人失望!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與桃源中人言與交流,熱情好客,殺雞款待,“武陵人”有些戀戀不捨,流連忘返,停駐了幾日方才告別,最後得到的囑託是“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僅僅在說桃源中人不希望被世俗的紛爭打擾,渴望不被破壞的平靜生活;同時也表明了這樣的理想生活不是門外漢所能瞭解,追求名利的人亦不會嚮往,多說無益。

這或許也是陶先生心中所想,即便只是空想,也是心中的一方淨土,是理想的寄託!

尋覓無蹤的桃花源與陶淵明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離開了桃花源,起初還想著再回去,記下了沿路風景,卻再也找不回來,“武陵人”大夢方醒,或許就如同蘇軾《和桃花源詩序》中寫到的“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所以那隱蔽之處開而復閉,桃花源的理想生活得而復失,俗人尋不到,高士亦未得,或許只待有緣人~

從步入桃花源到告辭離開,揭示了陶先生雖然嚮往平靜的田園生活,卻仍然關心國家政事,尚未從汙濁黑暗的現實中脫身,雖躬耕田野,依然心寄天下。正是這樣虛虛實實的強烈對比中,更加突出了對於社會現實的不滿,然而無力迴天的落寞,只能繼續寄情山水。

在《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寫到“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隨心所欲,樂天知命,直到生命的盡頭,不再去管塵世的紛紛擾擾,在心中構建一片桃花源安慰自己罷了。

後人說桃花源

唐代詩人裴迪與王維、崔九曾為共同隱居的至交好友,在《送崔九》中影射“武陵人”心志不堅: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山川秀麗,林木幽美,修身怡情,山水之間自得其樂!不要去學那武陵人,只是暫避一時,離開之後想要再歸隱可就不容易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真是假我們無從得知,假使是真的,那為什麼不永遠留在那裡面呢?出來容易進去難,機會只有一次!

追求理想生活,不能三心二意,把握時機,還須心志堅定!


這個回答你們還滿意嗎?喜歡的請關注或轉發,留言發表不同見解~與@晴空莽莽一起分享~!(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