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在这个舟行江湖,暗礁潜流的时代,在这个人人争当自媒体,急于展示自我的时代,有一群人,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性子,通过日复一日重复而又单调的工作,让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续,让旧日的宝物重新发光,他们就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被称作“文物医生”的劳动者。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其实,在哪里修文物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群鲜为人知的劳动者身怀绝技却不张扬、满腹经纶但不卖弄的那份淡泊宁静的态度,既是对中国匠人精神的传承,也是对浮躁社会最好的回应——手艺人同时也是守艺人,无需多言,尽力留住时间未曾留住的东西,是职责,也是追求。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就像钟表修复大师王津说的那样,静态的钟表展令人扼腕,转动的钟表才有生命。面对古代那些转动起来栩栩如生的钟表,唯有屏气静心,不断尝试,才能给那些古老的钟表以生命。

跟王津一样,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张守仁,63年来,修过的钟表,几乎能装满几辆汽车。虽然二人一在“庙堂”,一在“江湖”,面对的却是同样的枯燥和繁琐,需要的同样是细心和凝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能做得了这样工作的人,心必定宁静无比,情有独钟的,唯有钟表的滴答声,感到欢喜的,唯有拾起记录岁月的钟表。

而如今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承受得起这份宁静,甘愿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生活中不问浮沉,只专心于技艺?这些人守住的不只是艺术,他们最难能可贵的是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选择并坚持,热爱并钻研,如果每个最普通的劳动者都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工作,我们对生活的怨念一定会越来越少,幸福感一定会一路飙升。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刚毕业的时候也想过要做出一些作品,有自己的风格,自从到了这里工作,完全不能有自己的风格了”,这是镶嵌组的孔艳菊对记者的真实吐露。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不难看出她心中是有遗憾的,而有时候人生的理想就如同一粒并不饱满的种子,终不能破土而出,却让人总是惦记着它实现的美好。幸运的是,孔艳菊从事着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精雕细琢,还算适应,当一件件文物经她的手被重新还原的时候,她定会会心一笑。

将视角转换至厨房,90后的林冬迪是一名“工艺大师”,他曾是一名叛逆的学生,却对雕刻情有独钟,曾经的理想早已随风,雕刻的梦想照进现实。如今的他,正在尝试在各种材料上雕刻,朝着自己的方向,一步步努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人生缺憾,一碗承受”,人人都有缺憾,但不能钻牛角尖,只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回忆便可。正如孔艳菊、林冬迪一样,每个人在过去的生命中都会有些许遗憾,但只要用心投入,在任何平凡的岗位上,也终能成就闪光的事业。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现代苏州的年轻人都忍受不了缂丝了”,在故宫织绣修复组的陈杨说。据说,熟练的织绣工每天也就能织出几寸丝,这样的工作无疑是需要强大的内心来支撑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最感兴趣的是吃”,陈杨不假思索地说。也许这就是一个文物修复者的性格:真诚而又直接。她需要在充分了解这项工作的前提下真诚地选择,并在选择后真诚地对待一丝一物,一针一线,并忍受着无人围观、无人赞赏、无人问津的寂寞。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我想通过叶雕让树叶的生命得以延续”,郑州的刘政努力让光阴留在树叶上。开始钻研叶雕时不断地失败并没有让刘政垂头丧气,反倒激发了他不服输的劲头,多年锤炼,终于达到心中的标准。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陈杨面对的是故宫的“寂寞梧桐深院”,而刘政的技艺却“锁”住了“清秋”,留下了美好的瞬间。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那种甘于寂寞、矢志不移的韧性,也看到了年轻人不遗余力继承传统技艺的决心。

《我在故宫修文物》| 沉默的“文物医生”,你们值得歌颂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这便是他们的大情怀——谁说人生都是光鲜,即便我身处灰暗中,也能向死而生,努力寻找阳光,哪怕被人遗忘……

百年的技艺,千年的传承。当匠师们用自己精湛的技艺让时光回溯时,这一切的付出,让我们读懂了他们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