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刘邦在“鸿门宴”上胜出。其中揭示了个什么道理?

老王头谈历史


刘邦在“鸿门宴”上胜出,这个提法有点意思,不能说是胜出吧,只能算是完美脱身。

司马迁《鸿门宴》原文节选: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刘邦先是“尿遁”:“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自己跑还不放心,还拉着猛将樊哙保护自己。

更假意为难:“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让樊哙主动说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样跑了,还不失自己颜面。

跑就跑吧,还叫来张良,让他去项羽告辞,还特别交待张良:“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意思就是:“阿良啊,咱家不远,就二十里,你能多拖会就多拖会,等我到家再说啊!”

其实类似的事,刘邦可干过不少,但是为何最后“楚汉相争”,刘邦能把项羽逼得乌江自刎呢?

这就要说说刘邦的成功之道了。

结拜异性兄弟

是刘邦常用的计策,年轻时与卢绾,得到了他的资助完成学业;与乡人喝酒成为兄弟,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后来刘邦还跟项伯结拜,在鸿门宴中得到他的保护,因此他靠着与人结拜拉拢了不少人。

刘邦与项羽也是结拜兄弟,他的结拜完全是看中了项氏集团的势力,可以依附这股势力成就大业。

另外在用人方面

刘邦绝对是一把好手。他善于“自黑”,对有用的人大胆授权“用人不疑”,曾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在性格方面

其一,刘邦宽容大度、心性豁达,能容纳不同的人和事。他在当亭长时押送过犯人,当不断有人逃跑时,他干脆把犯人都放了,还与他们一同喝酒。

在垓下之战前夕,刘邦没有把握打败项羽,但是他在张良的建议下以利益拉拢了英布、彭越、韩信等势力,最终合力打败项羽。

其二,刘邦冷酷无情,他被项羽追赶时,为了自己活命,三次把自己的孩子踢下车,登基后对待异性王也绝不手软。

其三,刘邦能屈能伸,早年还没发家之前,就被乡里人和父亲看不起,但是他依然喝着他的酒想着干大事业。

政治远见方面

刘邦有长远的眼光,能看清当时的局势,够腹黑,他先入的关,不杀投降的嬴子婴,收买当地民心,等项羽一来,知道自己的势力不足以抗衡,就立马拱手相让,送礼请罪。

心理素质方面

刘邦面对失败,能够冷静思考应对,项羽曾经绑了刘太公威胁刘邦要煮了他,但是刘邦却用一句“吾父即乃父”化解了。

所以说,刘邦能胜出项羽,赢得江山,成一世伟业,并不是偶然的,“鸿门宴”中的他看似懦弱,其实却心有万壑,只是他成功人生的一个插曲而已。

这正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有道是:英雄休问细处,且看谁赢江山


文刀木公


秦朝末年楚汉之争,很容易让人想起鸿门宴。那为什么刘邦才是最终的赢家。

  首先他深谋远虑,胸怀大志,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是建立自己的政权。而项羽贪于财货,好美姬。刘邦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从这点就能看出刘邦志在远方。他严于律己,深谋远虑,入关后的表现赢得关中父老的一致好评,为以后战胜项羽打下了群众基础。鸿门宴上,项羽一味地向刘邦示威,而刘邦不以为意,大智若愚。在项羽面前故意贬低自己,为了自己以后掌权故意卑躬屈膝。使项羽放松了对他的警惕,更别说杀他了。其次他知人善用,虚怀若谷,笼络人心。身边许许多多的臣勇士都对他忠心耿耿,为以后打下天下储备了强有力的力量,他不耻下问,遇事喜欢跟身边的谋士商量,商讨出合适的对策。鸿门宴就是听从身边人的良言才能平安度过的。最后他遇事冷静当机立断 。他入关后被项羽知晓,项羽大怒,整装待发准备讨伐刘邦,然而项羽并没有因此自乱正脚,相反他与身边人商讨出好的对策,他自知以目前实力自然不敌项羽,因此向项羽故意示弱才是上策,这样也能让项羽放松对他的警惕之心。后在鸿门宴借口上厕所逃跑。足以看出他的聪明才智。 因此从这些可以看出刘邦的智慧,相反项羽只是匹夫之勇不能成事。


唯一的知新


团结就是力量,无疑是一个真理性的命题,早已为人认可。但是,人们在实际行动中,想真正做到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其实很难。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能够让部下以自己为核心,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则会收到“三人成虎”、无往而不胜的效果。否则,将难有成就,甚至一败涂地。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一切。

刘邦在“鸿门宴”上,其实就是处于龙潭虎穴之中。他之所以能成功逃脱,不是因为有上天眷顾,而是因为他有一个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的团队。而项羽一方不但不能目标明确地和谐共处、凝心聚力,甚至有人吃里扒外,帮助对手。

实际上,“鸿门宴”上的项羽,不但要与刘邦集团斗,还要与自己一方的人斗。下面就回顾、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先说项羽一方:貌合神离

其一,主帅不能与谋臣相辅相成。

当时,刘邦的部队率先入咸阳,抢了头功。随后,战胜了秦军主力的、强大的项羽也驻扎在了鸿门。之后,项羽听说刘邦有称王的野心,大为光火。于是,项羽就与谋士范增商议着除掉刘邦,以绝后患。



项羽(剧照)

但是,当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人来到他的营地后,项羽见刘邦态度谦恭有礼,怒气顿消,随即宴请刘邦。酒席之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项羽却视而不见。无奈的范增只好偷偷地安排项羽的从弟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伺机杀掉刘邦。但没能成功。

后来,当张良告诉他们刘邦已离开时,项羽没吱声,范增的脸却气青了。随之,范增愤怒地说道:唉,将来夺你项羽天下的,必定是刘邦。那时,我们就都成了他的阶下囚了!



范增(剧照)

其二,主帅不能与部属同心同德。

项羽的叔父项伯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消息后,急忙偷偷跑到刘邦的军营中,通知自己的生死之交、刘邦的谋士张良,让他赶紧躲避,以免杀身之祸。


到刘邦处找张良的项伯(剧照)

不愿舍弃刘邦的张良为项伯引荐了刘邦。刘邦见到了项伯,并高效地与项伯结成了儿女亲家。

沟通完感情后,刘邦对项伯述说了自己的苦衷:我攻破咸阳后,不敢私自动一点东西,天天盼望项羽将军到来,以便把咸阳移交给他。现在却被他误会了,希望你回去后帮我在项羽将军面前多加解释。

返回鸿门的项伯,向项羽转述了刘邦的话,并夸大了刘邦对项羽的敬畏之情。于是,项羽的火气渐消、杀心渐去。

随后,成了刘邦亲家的项伯,见项庄在宴席上舞剑欲杀刘邦时,立即拔出佩剑与之对舞,并时时以身体掩护刘邦,导致项庄无法达到目的。


项庄与项伯舞剑(图景)

再看刘邦一方:团结一心

其一,张良智谋应对。张良得知项羽即将攻打刘邦后,不但没有“独善其身”、没有偷偷跑掉,而是赶紧把消息告诉了刘邦,并帮助刘邦积极筹划应对:利用项伯,化解危机。

而且,当张良发现酒宴上的情况不妙时,立即偷偷跑出账外,对担任警戒任务的樊哙说明了里面的危机状况后,让他立即进去护卫刘邦。

其二,樊哙舍身救护。得知刘邦有危险后,樊哙毫不畏惧,立即闯入项羽的军帐。


樊哙闯入军帐(图景)

项羽一见樊哙强行进入帐内,问明情况后,赏给了他酒、肉。樊哙在无所顾忌地吃、喝的同时,谴责项羽不但不奖赏有功的刘邦,还听信小人之言,准备加害他。项羽听后甚是尴尬,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随后,刘邦在张良的暗示下,借口上厕所,离开酒宴,带着樊哙等人抄近路潜回了自己的营地。

其三,张良勇于善后。留在项羽军营的张良估计刘邦已经返回军营后,对项羽说:刘将军有点醉了,没法向您辞行。他特意留下了玉璧和玉斗各一对,玉璧送给将军您,玉斗送给范增先生,请你们收下。项羽问:刘邦呢?张良说:刘将军怕将军的手下人难为他,已经先走了。于是乎,“鸿门宴”哑然终结。


张良(剧照)

一点认识:人心齐泰山移。

这场“鸿门宴”,其紧张激烈程度不亚于血肉横飞的战场。在宴会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的表现可谓截然不同。

项羽集团,首领优柔寡断,三心二意。虽然有谋臣范增助阵,但两人不能默契配搭。加之那个吃里扒外的项伯,先是泄露机密给敌人,后是在关键时刻捣乱,变相护卫刘邦,使得项羽方“鸿门宴”的目的落空。

反观刘邦集团,领导者英明果断,知人善任,见机而作。谋士张良全力帮扶,忠贞不二。壮士樊哙更是舍身救护,英勇无畏。他们文官出谋、武将出力,一心一意,全力配合。


刘邦(剧照)

刘邦能赢得“鸿门宴”斗争的胜利,是他的团队团结进取的结果。项羽之所以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是他虽有团队,但没有实际效用的结果。

两相对比之下,项羽最后落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也似乎预示了“楚汉战争”的最终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