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喜歡找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來找自己,正常嗎?

中國當歸村新農哥


生活裡,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讓別人來自己家,這樣的人正常嗎?

其實,這樣很正常,也沒什麼奇怪的。如果你是這樣的人,請相信自己:這很正常,沒必要為此自卑和焦慮。

我就是這樣的人,先生常常說我不合群,親戚說我太清高,總是在背後議論我。對於他們的評價,我從來都不怎麼在意,因為我只是喜歡安靜。

生活是自己的,取悅自己最重要。

很多時候,“不合群”並不是說你這個人孤僻,而是這個群本來就不適合你。

不喜歡去別人家,也不喜歡讓別人來自己家,這樣的人正常嗎?當然正常,而且其這樣的人比其他人更敢於活出自己,懂得取悅自己。

平時我很少串門,除了回孃家看望父母,和去自己的姐姐家,大多的時間都一個人待著,工作時專注於工作,休息在家就輔導孩子學習,剩下時間就看看書,聽一聽音樂。

我向往的生活,就是這樣閒暇時,把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看看書,鍛鍊身體。不喜歡與人交往談東說西的,這種生活方式讓我覺得很自由,很愜意。

因為不去別人家,也不喜歡讓別人來自己家,就可以不用去討好誰,巴結誰,也不用擔心得罪誰。也一次沒有社交壓力,會覺得輕鬆自在。

獨處是一種,更是一種境界。

叔本華曾說:“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內心豐富的人喜歡獨處,內心空虛的人害怕獨處。到了中年你就會發現,你再也不害怕孤獨,而是漸漸地喜歡上一個人獨處。

人來到世上走一回,實際上是一個逐漸學會與自己相處的過程。唯有在孤獨之中與自己對話,才能找到最真實的自我。

我就不喜歡別人到我家來,我也不想去別人家打擾。不喜歡東家長西家短的拉家常,還要裝作一副很熱情的樣子。這種狀態我覺得簡直糟糕透了。

當一個人喜歡上獨處,習慣了獨處,說明你真的成熟了。孤獨,是一個人的清歡,可以將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寧姐在昆明


一個人不喜歡找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來找自己,正常嗎?

AI,拜託!這類問題,我不是專家,我專注於財經呀!

只能麻起膽子說幾句了:

一、不正常

不喜歡找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來找的人,是一種特殊的“病”人,我們千萬不能視此為正常而忽視或隔岸觀火,也千萬不能因“病”而排斥或歧視。

這個群體,數量不少,生活中有諸多不便,應該得到社會高度重視和特別關愛。

網友小明就曾介紹,他有一個同事老喬:

老喬這個人性格特別內向,典型的不喜歡找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來找的人,常常把同事當空氣,工作業績當然也很一般。

老喬的生活是一團糟,他的妻子和他離婚了,孩子的撫養費一分錢都不給。他就一個人把小孩拉扯到十五六歲了,小孩成績也蠻好,在上高中,他的經濟壓力挺大。

有一天小明照常去上班,卻聽到一個爆炸性的新聞,說老喬把他的前妻砍成了重傷。因為老喬的前妻和他離婚以後,過得也不好,又回來欺騙他,和他同居一段時間後,想偷偷帶走他的5萬塊錢。他發現了以後很生氣,拿著刀就追了出去,結果就把他前妻砍成重傷了......

特別內向人,平時也許像空氣,但反抗時會非常激烈,往往是同歸於盡,魚死網破。唉!

二、該治能治

俗話說,身體要運動、資金要流動、人際關係要互動。人際關係,其間蘊藏著簡單而深刻的法則:“鏡子原理”。

不喜歡找別人、也不喜歡別人來找,這種“病”,應該治,也能治,只是關鍵作用還是要靠TA自己。建議分三步走:

第一步:練心功。一定要樹立:“找人是能力、被人找是幸福”。“我值得別人幫助我”、“我也能力幫助別人”、“向人求助並非示弱無能的表現”。

第二步,練口功。主動開口,積極找人交流、積極尋找別人的幫助;並熱情詢問別人,需要我做什麼請說話。

第三步,練持久功。基於你過去的行為習慣及在周圍人心中的印象。一開始你的主動求助,別人或許會懷疑你,你需用行動證明並強化出“你真的變了”。

經過以上鍛鍊,應該會有脫胎換骨的改變!

下面經典故事,可以用來佐證:

有一個地方,常會遇到山崩、冰雹、迷路、埋在雪裡乖種種危險。一老人,有一個美麗的女兒,兩青年都特別喜歡老人的女兒。

一個青年,有一次,救了老人的命。

另一個青年卻定計策,自己假裝陷入絕境,使老人救他一命,從此老人見他就一團高興,吻他、擁抱他、歡迎他,僅是他的存在就提醒大家,這老人是一個英雄。

最後,老人把女兒許配給了他救的青年......


千順財經


說正常也正常,說明性格內向,既不求人,也不想被人求,天🐴行空,獨來獨往有何不可?說不正常也不正常,人是社會產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也很正常,沒有一個能包打天下的,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是必不可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