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该不该学习认字?

至尊米哥


幼儿园阶段认字很有必要,提出问题的家长一定很有先见之明,所以很愿意帮您解答问题,同时也希望我的问答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帮助!

现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更是希望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且现在都提倡亲子阅读,孩子认字越早,越有可能尽早独立阅读,积累更多的知识,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好好读书,扩宽眼界的同时能够让孩子得到文化的熏陶!

教会孩子认字并不只是学校和幼儿园的任务,也是作为家长的职责!我家俩孩子,从孩子六个月开始接触亲子阅读,三岁以后便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认字,只做引导,不特意逼迫孩子必须认识!给大家说说我教孩子认字的方法,简单有趣孩子也很喜欢!

第一,亲子阅读引导孩子认字

陪孩子看书的时候顺势引导,很多书孩子从小看到大,书里的画面还有情节都非常熟悉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从字非常少的认知类图书开始引导,比如看到小猫的画面可以告诉孩子图画下面的字宝宝和小猫是好朋友,这个字宝宝叫“猫”,是不是很有意思呢,认字不要着急,刚开始每天一两个就足够,还可以跟字宝宝玩捉迷藏游戏,把图片盖住让孩子猜字,还可以把字盖住让孩子猜藏起来的是哪个字宝宝!

第二,汉字卡片游戏寓教于乐!

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字卡或者一面文字一面图画的卡片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个卡片可以延伸出来很多汉字游戏,比如大声小声游戏,文字躲藏游戏,等等,家长完全可以自我发挥,放开自我跟孩子成为做汉字游戏的好朋友,寓教于乐,不亦乐乎!

第三,环境实物认字虽笨拙但效果不错!

我们可以买古诗或者各种识字挂画挂到墙上,自带语音播放的更好,孩子可以自己自主学习!

第四,利用科技巧妙学习认字!

大一点的孩子点读笔是个不错的选择,配上比较好的图书,比如《四五快读》,或者可以点读的绘本,图书,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总结:只要有耐心,多陪伴孩子,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孩子一定不会太差!




山村小镇的外来媳妇儿


“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陶知行

刚好有句很不错的话送给焦虑的题主:“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建议不必着急进行认字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孩子自己的成长规律,可以鼓励,但不要强求。多给孩子读读书,多陪孩子看看绘本,功夫到了,孩子认字自然就水到渠成。

提前教育不一定对孩子有益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增大,担心落后的父母常常让孩子提前抢跑,幼儿园认识几千字,能够自主阅读,数学会100以内的四则运算,上一年级前过剑桥英语等级考试的KET甚至是PET的小朋友比比皆是。而且越是精英的家长,越喜欢提前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一直以来都对神童特别崇拜,甘罗12岁当宰相,陶哲轩13岁拿数学国际奥赛金牌,还有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科大少年班。可是每年都有那么多的神童牛娃,十几二十年过去了,社会精英也并不全是这些少年成名的神童。100米赛跑,抢跑1秒都极大影响结果,马拉松比赛就没听说过有谁抢跑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抢跑的孩子长大之后,经常会发生三年级现象、初一现象、高中现象,总之一到重要的分水岭,先出问题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家长从小就高强度送各种班的,还有就是一些小学化的私立幼儿园的学生。也许他们打小就达成各种家长期望的成就,但重要时期总会后劲不足,江郎才尽。这些都是没有教育知识的家长,进行不专业的早期教育,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

优良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公立的幼儿园,都不会进行任何小学知识的提前教育,也很少进行中英双语教学。因为教育部门很清醒地看到,幼儿园小学化并没有合理之处,还会造成恶劣的后果。私立幼儿园为什么喜欢教这教那,还不是为了迎合焦虑的家长。

苏联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卡皮察(Kapitsa,Petr Leonidovich):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一生最重要的东西。包括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本质上,同一个汉字,在2岁的时候认识它固然不错,在一年级才真正了解它,也不会太迟。等到了初、高中的时候,家长就会发现超前学习的知识所占整个学生掌握的知识的比重十分微小。提前跑了1分钟,甚至是10分钟,并不能让您的马拉松成绩从5小时提到4小时以内。

有句话说得好,普通的家长都只会教知识,会教育的父母才知道培养习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的是孩子的思维养成,学习习惯,而且不是他已经会背了多少首唐诗,会几位数的加减乘除。

总结:3岁会认字固然不错,6岁才认字也不必担心。孩子的识字教育,可以鼓励,但不必强求。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只要用心耕耘,自然可以静待花开!


不是牛娃


个人认为入幼儿园前起码要识几个数字,幼儿园要识几个文字,这样小孩压力不大,做到快人一步。但专家认为不该学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