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为什么总怀念过去的生活

现在的人们生活贫富差距极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疏离,在城里,很多人过的已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于是,不少人就开始觉得还是过去的日子好,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感觉就愈发强烈。其实仔细回想,过去的日子和现在也没什么两样,苦照样没少吃,罪也一样没少受,那为什么还要怀念过去的生活呢?

其一,我想大概是心态的平衡。那时候人们的眼界不开阔,一辈子都走不出所属的乡镇,眼里所见,心中所想,都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都为之操劳、忙碌,倘若一年的收成能够一家子的温饱与开销,那这一年就没有白白辛苦,实在没有闲心去想别的东西。所以,除去地主老财大家受的苦累都一样,谁也不比谁轻松多少,少了攀比争竞之心,日子自然过的比较太平。

其二,大家的财富均等。其实在过去也有贫富差距,但那富人都是豪门贵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几可不计,故而大部分都是穷人。他们世世代代都在温饱线上挣扎,真要细算那份家当,你就挖个底朝天一家子也没有多少钱。因此,在谁也不比谁有钱的情况下,人们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是平等的,不会因财富不均而挑起种种纷争。相反,睦邻友好是人们一致的共识,面对困境大家还会守望相助,扶持相守。平时你有吃的分我一点,我看你忙出一把力,大家和和气气,太平度日。

其三,人们素质较高,人情味厚重。过去人们都会遵守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国法、家规一个都不少。伦理纲常,礼义廉耻,人人看的很重。即便大家普遍没有文化,但固守这些准则的意识却是惊人的一致,像那坑蒙拐骗、奸淫掳掠,谁都要唾弃的。如此一来,人们的生存生活就有了行之有效的目标和规则,再也不用操心“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问题。

所以,这伦理道德方面的重要北宋文学家苏轼都已经上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了。他说:一个国家的存亡,就在道德的深浅,而不在它的强弱。看看历代王朝的长短,都看它们风俗的厚薄,而不看它们国力的贫富。若是道德足够深,风俗足够厚,那么它虽然贫弱,但不妨碍能够长治久安。如果道德风俗都很浅薄,那它尽管富强,也是短命不长久的(原文为文言)。如此看来, 国家这几年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