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心靈的低語

这是一本当代文学作家访谈录,这不仅仅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对话访谈录,而是一本与作家的心灵对话集子;一本让普通读者真正走进文学世界,领略作家流动创作思想的集子;一本区别于愉悦式、即时性的浅层阅读,而是通过阅读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思索、品味与琢磨的深层阅读力作。

且听心灵的低语

一、作者与受访者

作者傅小平,上海文学报资深记者,首席评论员,一位灵巧的内心侦探,善用对话这一独特文体,帮助读者透过作者的声音看到他们在不同时刻表现出来的千姿百态。在他与国内名家贾平凹、张翎、范小青、徐小斌 、韩少功、马原、徐则臣、阿乙、鲁敏、周洁茹;翻译家郑克鲁、赵德明;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墨西哥裔美籍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立陶宛诗人托马斯·温茨洛瓦、法国美女作家蕾拉·斯利玛尼,这16位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中西方当代文坛大家的深入对话中,使作家主动打开思想地图,向读者们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及完整的创作历程。

且听心灵的低语

二、文匠与文学创作者。

于我而言,文匠指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并擅长撰写取悦于大众的模式化文学作品之人,亦可称之为善于撰写命题性热点文章、多产且高效的网络小说家。而文学创作者是具有自己写作风格,一直求新求变,不断寻求突破、致力于创作出更多引发读者深思、听到时代回音的文学作品之人。在历史上,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虽然不愿意顺应潮流,但是在忧国忧民的情怀之下,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千古之作。清代文人曹雪芹,几经沉浮不改初衷,于是《红楼梦》几经封锁,也最终传世。而在当代今文坛也不乏这样的文学创作者,像书中提到的16位作家,经过多年的积累与耕耘,让自己的作品,家喻户晓。即便早已被公众所熟识,即便很多作家已迈入迟暮之年,但仍然坚守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正如书中徐小斌老师所说:“我的风格是不断变幻的,不想过早地固定一个风格,变成一个匠人”。正如中韩少功老师所言:“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是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在人工智能的新时代,随着“机器人作家”的应运而生,或多或少的会对文学造成冲击和影响,但文学创作者注定不会被时代所取代。

三、译者与原作者。

随着翻译者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人们对翻译研究的越来越深入,随着读者对阅读各国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的迫切需求,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也不是一个机械的解码和编码过程,而是涉及原语和译入语两种文化复杂的交往行为,是架起读者与世界文学的有效桥梁。正是通过阅读译者笔下精准的文学作品,才能推动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本书中受访的翻译家的篇幅并不多,分别是来自于上海师范大学主攻法国文学的郑克鲁教授、北京大学的主攻拉美文学的赵德明教授、诗人兼翻译家,被誉为东欧文学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托马斯·温茨洛瓦。他们是阅读经历丰富的践行者,他们很真切地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如何能抵达翻译最高境界之路。如何做到译文与原作相衬,如何做到“信”、“达”、“雅”;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品读原作者的作品并呈现到读者面前。

四、时代生活里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里的时代生活。

文学作品离不开时代生活,时代生活也不能缺少文学作品,文学与时代之间的这种关系耐人寻味。对文学的理解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优秀作品的涌现,更多时代文学的发声者。

且听心灵的低语

后记

1.很遗憾。没有更完整、充裕的时间来阅读本书。好书慢品才能写出自己更深刻的领悟和见解。

2.很幸运。正是因为没有更加充裕的时间来阅读本书,才为复读创造了机会。一本好书仅通过一次阅读是无法做到内容的完全吸收与理解的。

3.很期待。希望不久后的某一天,全民摘下口罩的那一刻,可以重回西双版纳,那片儿时的某个暑假游历过的动植物王国。想去自喻“写小说的汉人”马原老师的九路马书院租住一晚,去品读姑娘寨里的哈尼族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