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 第三集 谭论的糊涂

接到严世藩回复的奏折时,胡宗宪一脸灰暗,他知道自己苦口婆心的劝解,还是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某种程度上还起到反作用。裕王派系已经彻底不可能在这件事情上说话了,那眼前的大事已经不可为了。

胡宗宪甚至能直接看见自己最后的命运,要么农民失地最后被逼造反,他因为管辖不利而被撤职查办,要么就是自己抗命不执行改稻为桑,然后被严世藩干掉,那时候大势只会更糟。

他此刻虽然灰暗的心情已经糟糕到极点,但趁着事情还没有完全坏掉,那就能挣一分是一分吧。当务之急是先把谭论从这个旋涡中捞出来,能保一人算一人吧。至于后面的事情,也就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

可惜谭论是个书呆子,光有一腔热血,但缺乏经世治国的手段,此刻被胡宗宪紧急招来,思考的不是怎么力挽狂澜,而是对朋友要讲义气,打算自己一力承担下来所有罪责。

胡宗宪一听他说这样话,顿时逗乐了,真是被气的逗了。

胡宗宪说他,十年多了,没有任何长进。也不知道裕王爷怎么就会看上你。

平心而论,这话刻薄了点,一方面是说谭论本质上还是个书生,什么都不会。另一方面也说明,裕王确实没有识人之明。

话都说的如此刻薄了,谭论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真是完美的反证了胡宗宪的话非常正确。可惜当局者迷,他非但不觉得胡宗宪说得对,反而显得有点鄙视胡宗宪,觉得胡宗宪又要给自己说那一套当官的套路,为官三思。

为官三思,即思危,思退,思变。这个在上一集当中,司礼监的吕芳跟冯保说过。但此时此刻谭论说这,可跟吕芳完全不是一回事。

吕芳是看出来冯保根本只学会谋事,但不会谋身,所以才教冯保这些。

谭论则是打心底认定,胡宗宪也是混日子的官僚,只管自己的仕途,不管百姓死活,所以只会谋身,不会谋事。

此刻,谭论非常失望,觉得自己本不该来浙江,因为他觉得自己来了,还是没有完成目的,无法说服胡宗宪,阻止改稻为桑。心生悲凉的他,反而得出一个更错误的判断,觉得还是徐高张识人,人家就先一步算计到,胡宗宪虽然平时显得很有良知,但“根”毕竟在严党,所以任由谭论跟胡宗宪关系多好,任由谭论如何在浙江努力,胡宗宪终归不为所动。

书生之所以是书生,就是判断问题的时候,往往只会凭借自己的臆想,而不是凭借认真的分析。无论是谭论,还是谭论背后的徐高张,甚至是以多智著称的严世藩,都没有看清楚实际的大势。

至此,胡宗宪不得不交出所有底牌了。

底牌其实很简单。可惜深入此局的各色人等,分别因为各自的盘算,只注意与自己有利的一面,反而忽视了事情的根本。

严世藩指望通过改稻为桑兼并田地,上可讨好皇上,下可中饱私囊。

徐高则只注意到这次改稻为桑,农民会被兼并土地,而流离失所。

张居正则算的更狠一点,指望通过这次改稻为桑,引发一场通天大案直接搞垮严党。

可惜他们都漏算了一部分,那就是改稻为桑一旦搞成这样,农民失地之后又会怎么办?

只有胡宗宪看见了全局,那就是失地农民只会造反。

到时候整个江浙都会乱成一锅粥。江浙本来就是国家富庶之地,产粮之地。一旦引发大规模农民造反,嘉靖必定震怒至极,胡宗宪必定第一个被杀头,严党也必定倒台,甚至因为有谭论在,这件事儿裕王党也脱不了干系,以嘉靖的脾气,一篙子打翻所有人,是非常有可能的。

正是因为看到这点,所以胡宗宪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按照严世藩的意思去执行改稻为桑。他本来计算的好好的,自己向严嵩进言,把改稻为桑改为三年,事情拖一拖,转圜的余地也就大了很多,指不定未来发生点什么时期,改稻为桑就不用干了。

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谭论来了,非但帮不上忙,反而把事情搞复杂了。

胡宗宪要阻止改稻为桑,谭论也要阻止,那谭论是不是和胡宗宪就是一伙儿的?整件事情,也会从改稻为桑是不是合理,而直接转变为,胡宗宪是不是打算投靠裕王?

一旦事情,变成了党争,那大家根本不会关心事情本身,反而会关心谁能赢得党争。

至此改稻为桑的转圜机会彻底丧失。

不过让胡宗宪比较欣慰的是,事情起码没有变的更糟糕,也许将来还有转圜的机会。

可惜他错了,聪明如胡宗宪,也有漏算的时候。

由于看见胡宗宪百般阻挠,严世藩打心底已经认定,胡宗宪靠不住了,所以为了逼迫胡宗宪就范,已经打算动用杀招了,直接毁堤淹田。

越是没有本事的人,看问题时越是一根筋。越是一根筋的人,越是觉得事情不用极端手段就解决不了。可惜事情真的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么?

答:并不是,只是因为他们的格局受限,看不见而已。

但是他们并不这么认为,反而认为只要能过去眼前这道坎,后面就会一马平川了。

历史上无数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看上去无数人只是运气不好,死在了黎明的前夜。

事实上,他们不死,黎明根本不会到来。因为他们丝毫不曾意识到,自己就是黑暗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