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萧条”是一场经济危机吗?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猪只


如果说爆发于道光二十年(1840)的鸦片战争,好似一声晴天霹雳,那么之前已持续二十年的“道光萧条”,就好似山雨欲来前的长久阴霾。

其实,“道光萧条”这个词,是20世纪末起,由吴承明、李伯重等学者提出来的新名词,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晚清道光年间持续三十年的经济大萧条现象。尽管对这个“新名词”,学术界还有颇多争议,但只要翻看相关史料,扑面而来的,正是种种触目惊心的“萧条”景象。

最常见的“萧条”现象,就是当时几乎飙升的白银价格。道光皇帝登基前的嘉庆年间时,一两白银可以兑换制钱1000文,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1834年,一两白银竟可以兑换白银2200文。飞涨的银价,带来了经济上的连锁反应,要用白银交税的百姓,负担当然年年激增,民间商贸也遭到冲击,即使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也是“富商大贾,倒罢一空,凡百贸易,十减五六”——家家“清仓处理”,一半以上的店铺关门。

政府的财政收入,当然也损失惨重。虽然从账面看,清政府的“地丁银”等收入似乎减损不大,但那大多是各级官员“虚报”的。比起嘉庆年间每年六百万两白银的地丁银收入来,道光年间的清王朝,地丁银却连每年五百万都收不到。各级官府大面积亏空,以道光皇帝的哀叹说“动拨则无实储”。看似账面上有钱,用钱的时候才发现没钱。

而且就这么点钱,还是官员们为了政绩,向老百姓“任意取盈”的结果。原本银价上涨,就会造成老百姓负担加剧。外加官府没钱,当然也要让老百姓多买单,所以各种“浮收”变本加厉。以《清实录》记载,比如湖州府的乌程与归安两个县,“浮收”白银就多一倍。陕西仅粮道衙门,每年就“浮收”六万两白银。简直是越“萧条”越朝着老百姓狠宰。如此一来,民生也可以想。

所以,也就有了鸦片战争前夜,好些让后人啧啧称奇的怪现象:明明是二十年和平时光,晚清的百姓生活,却是一年赛一年困顿不堪。以1825年江苏巡抚陶澍的奏折说,江南的老百姓生计已是“内实形其不足”。富庶的江南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当然更惨。各地都有农民失去土地,大批流民游荡四方,以1826年龚自珍的疾呼说:“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户,四民之首,奔走下贱。”

这样的恶性循环下,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承平”年代,也就成了民变频发的危机时代:单以《清实录》的统计,从道光帝登基至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各地就已爆发民变二十三次,包括了从京城到地方十八省,且有“抗租”“抗暴敛”“抗漕”等各种名目。各省的交界地区,都常盘踞着大量强盗团伙。道光年间的内阁侍读黄瀛山就感叹“邪教盗匪,在在皆有”。哪怕没有鸦片战争,都可见乱成一锅粥。

而且,看过了这些乱象,也就不难理解接下来的太平天国战争——持续数十年的“道光萧条”,早把坑全挖好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段“和平年代”里,清王朝会发生如此恐怖的“萧条”景象?公认的第一条原因,就是清王朝的经济瓶颈:道光年间时,中国人口已经突破了四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空前激化。但固守小农经济的清王朝,蹒跚前行的商品经济,乃至依旧封闭的国门,早就令大清的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死胡同。于是越困顿越封闭,越封闭越困顿,成了死结。

但比起这封建经济发展中的固有毛病,大清“萧条”到这地步,还有两条特殊原因,其中一条,就是空前泛滥的鸦片贸易。

道光皇帝登基后,正是英国鸦片贸易最红火的年代。一箱产自印度的鸦片,成本价237卢比,卖价却是2400卢比,属于当时最暴利的行业。大量的鸦片,就这样疯狂倾销进中国市场,道光帝登基的第一个十年,英国每年向中国输入鸦片一万箱以上。到了第二个十年,即鸦片战争前夜时,英国每年向中国输入鸦片两万箱以上。红火的烟管,不但摧毁着国人的建康,更“烧”着大清的钱:1830年至1834年,清王朝平均每年外流白银,多达五百四十万两。

看过这恐怖的“烧钱”,就明白为何道光年间,白银价格始终飙升:陷入步履蹒跚的大清经济,就这样被鸦片抽干了血肉。

而比起鸦片的诱因来,“道光萧条”也更有一桩发人深思的内因:彼时清王朝深入骨髓的腐败。

就以“烧钱”的鸦片贸易来说,“道光萧条”时期,清王朝何尝不知道鸦片的危害?但一个怪圈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前,大清越是拼命查禁鸦片,输入中国的鸦片,越是数额暴增——就连广东福建的沿海水师,都按照鸦片的箱数来抽取好处,所谓的禁烟命令,只是他们提高索贿数额的口实。以至于“每船得洋银四百圆六百圆不等”,安心发着“白银外流”的财。

而这样的腐败,放在“道光萧条”年间,也只是常见现象。昔日官场上见不得人的陋规,在道光年间都成了合法化。比如最简单的地方官觐见,以《道咸宦海见闻录》的统计,按察使级别的官员每次进京,送给六部九卿官员的贿赂,就多达一万五千两白银。州县官员征收赋税,年节官员走动往来,样样都要巧立名目搂钱,所有的钱,当然都落到老百姓身上。

所以,在这个“道光萧条”的年月里,既然年景不景气,缺钱缺红眼,那么各级官员想到的,绝不是如何抚恤民生,却是怎样让小民们“买单”损失。所谓的“道光萧条”,经济问题的表象下,却是如此积重难返的腐败问题。“萧条”中的晚清王朝,自然也就在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

“经济问题”的背后,却是超越经济范畴的叹息,与警钟长鸣的回味。

参考资料:《清史稿》《道咸宦海见闻录》、罗畅《道光萧条刍议》 、李芳《道光萧条与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济》 彭程《鸦片战争前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 冯尔康《生活在清朝的人们》


我们爱历史


“道光萧条”的确是一场经济危机,它发生在1820年左右,由于1820年是道光元年,故中国经济史专家吴承明教授将之命名为“道光萧条”。

不同于今天我们熟悉的经济危机,“道光萧条”由于发生的时候无人关注,事后当政者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待到危机深重又过多误判,治标不治本,最终演化成灾难性的后果,中国历史在半个多世纪里持续受它影响。

所以,“道光萧条”是清代中期的最重要事件,没有之一。它是导致鸦片战争的经济上的原因,也是日后太平天国运动的渊薮。


最早发现“道光萧条”的人是龚自珍。他在嘉庆末年时指出,“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不可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吴承明认为,道光萧条的特征主要是,市场萧条,银贵钱贱,物价下跌,交易停滞,商民皆困。当时的银钱比价从1:1000升到1:2200,等于是提高了一倍还多。而米价下跌,跌幅达25%。


清朝实行双本位货币制,即银子和制钱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但这两种货币有着很大区别,而且,用途也大不同。

银子就是贵金属白银。中国的明清时喜欢把白银铸成元宝形状,白花花亮晶晶很好看。但是不方便携带,因为它形状不规则,不能很整齐地收纳,再加上它的规格很大,不方便分割,所以银子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法使用。

但官府则只使用银子,不使用制钱。这是因为银子成分单一,不易造假。而且,方便大额结算。所以,政府在收税、给官员发放俸禄时,都使用银子。

民间的大额结算也用银子。银子在人民心中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财产贮存、赠与和转移的主要媒介。清朝中晚期时,相同比值的银子与制钱,在重量上相差20倍。

制钱又叫铜钱,是用铜和铅的合金铸造而成。明朝政府铸造铜钱比较随意,因此制钱的信誉不高,成色不统一。崇祯时的制钱由于掺杂大量的沙铅,脆弱不堪,掉在地上甚至能摔碎。


清朝的制钱一般叫做通宝,外圆内方,中间的孔洞可以穿上线绳,方便携带。制钱铸造时一般采用铜六铅四的比例,比明朝时官府的信誉有了很大提高。

但由于铜钱铸造技术上没有什么门槛,铜的开采和取得也不难,所以明清私铸钱的风气屡禁不绝,市面上官铸钱和私铸钱实际上同时在流通。

铜钱主要在生斗小民中使用,因为方便日常生活。许多穷人一辈子没摸过银子,连成色好的制钱都少见。当然,达官贵人平日也用制钱,日常生活的琐碎谁也免不了。


但清朝官府结算时只认银子,不使用铜钱。尤其是小民纳税时,要把制钱兑换成银子再去缴税。官府虽然规定了银钱比价是1:1000,但这个比价是不断变动的,前文提到1:2200,那就等于税收提高了一倍还多。

所以,道光朝的经济中,控制银价很重要,银价低,百姓生活会好一些,反之就会很糟糕。

可中国当时几乎一两银子也不产,全部都要进口。更蹊跷的是,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进口国。据统计,1700-1820年的120年里,全世界80%的白银流入中国。不仅如此,还有欧洲通行的西班牙银元,在1721-1800年的80年里,有1.7亿西班牙银元流入中国。

(道光朝的银元宝)

当时中国的东南沿海,西班牙银元可以直接使用,由于它便于携带和方便收纳,很受商家欢迎。当时的西班牙银元上铸有西班牙国王的头像,中国老百姓不认识,就称呼西班牙银元为“佛头银”。

为什么白银会流入中国?传统的解释是欧洲对中国商品的大量需求,而中国则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对欧洲商品没有需求,为了弥补贸易逆差,所以欧洲人用白银结算。


(西班牙银元,佛头银)

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不是贸易逆差。

当时的贸易商都是全球化的,他们经营的商品也不是今天这样以单一品种和单向度物流为主,而是在欧洲、美洲和非洲之间不间断地循环进行,亚洲和中国只是他们的中转站之一。因此他们对于贸易逆差的感受与今天完全不同,也不会因为贸易逆差而有什么困扰。

因此,白银的大规模流入,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双本位货币制度。

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除了银子和制钱,还有银票、黄金等。与今天的影视剧给人的印象不同,银票在道光朝之前是不太通行的。这是因为当时的银票都是钱庄、票号和大的商家发出的类似于储蓄凭证的票据,它的信用范围很有限,只能在该商家的分号之间使用,而19世纪初中国的商家一般都没有分号。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分号遍及全国,要等到半个多世纪以后的光绪年间才实现。

(同治年间的银票,这是赝品)

另一方面,依据格雷欣法则,贵重的货币肯定会陆续退出流通,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所以不产银的中国,银贵钱贱是一种常态,也必然导致中国对白银的大量需求。而这种需求使得中国的白银比价大大高于欧洲,同样数量的白银在中国不仅能够购买到更多的商品,还能换取更多的黄金,这就造成了巨大套利空间,吸引了欧洲无数商人带着白银来中国交易。

当时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日本的长崎港中转,另一条是通过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马尼拉中转。


(西班牙银元)

日本在丰臣秀吉时实行的是闭关锁国,但却对中国和荷兰开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能够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利。当时日本也出产白银,也是主要输往中国。丰臣秀吉当时指定全日本只开放一个口岸,那就是长崎港。长崎港距离中国很近,当时的浙江商人乘船去长崎港比去北京都方便,他们成为中日贸易和中荷转口贸易的主力,乾隆朝的白银输入,他们功不可没。

大量的白银流入造就了中国经济的繁荣。根据经济史家的观察,中国明清之际有两个繁荣时期,都是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的。一是明朝隆庆至万历时期,另一个就是清朝的乾隆时期。

(今日的长崎港)

那个时候,全世界90%的白银都垄断在西班牙手里。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玻利维亚波托西山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银矿,从而变成全世界最有钱的国家,也成为整个欧洲货币的供给者。从十六世纪起,西班牙银元风行世界三百多年。

西班牙对白银的垄断,中国实际上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不产白银,却把白银作为法定货币近四个世纪的原因。对比一下西班牙从发现波托西山银矿到失去南美殖民地的历史,不难发现,与中国明清两代使用白银的历史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对白银的输入,到乾隆朝时达到了顶峰。这也使乾隆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有的时期。当然,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人均富裕程度远不及宋朝,乾隆朝的富有体现在绝对值上。

(玻利维亚,今日的波托西山银矿)

但到道光朝时急转直下,呈断崖式下跌。

据著名的经济史权威安格斯·麦迪森教授统计,1700年时,中国的GDP与整个欧洲相当,而在1700-1820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欧洲,但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份额大大下降,并成为世界六大经济体中唯一一个GDP下降的地区。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许多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气候和水灾。1823年和1833年,两江地区连续发生水灾,所谓“癸未大水”。而横扫全世界的路易十四小冰河期也继续在中国肆虐。

但那只是加重了萧条的程度,而不是根本原因。道光萧条最根本的原因是,1800年前后,全世界白银供应量大大减少,中国的白银流入几乎枯竭。这与白银的产量密切相关,尤其是1790-1799年,以及1820-1829年两个时间段,世界白银的产量大幅下降。

这两个重要的时间段里,发生了什么?

(拿破仑攻占西班牙)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不久以后拿破仑趁乱上台,实行激进的扩张政策,横扫欧洲,造成整个欧洲的战乱,市场需求萎缩,除了民生必需品,以前欧洲对中国茶叶、丝绸和贵重陶瓷等奢侈品的需求基本上没有了。对中国商品需求减少或消失,意味着中国的白银输入也大大减少了。

1808年发生了更为严重的事,拿破仑趁西班牙卡洛斯四世的白痴和昏聩侵入西班牙,灭了西班牙这个国家,任命自己的弟弟到西班牙当国王。

这引起了西班牙人民的激烈反抗,西班牙当时是欧洲最大的国家,各省都爆发了人民起义,拿破仑虽然灭了西班牙,但也使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


但西班牙是乱了无疑。西班牙一乱,它在美洲的殖民地揭竿而起,趁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先是墨西哥,继而整个南美,西班牙在美洲经营三百多年的殖民地荡然无存了。

在动荡中,银矿业大受影响,全世界范围内白银紧缺,欧洲各国纷纷开始发行国债,或研究使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而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又严重依赖白银进口的中国却还茫然不知,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由事态扩大。

(英国东印度公司)

日本早在此前几十年就禁止白银出口,而中国的邻国越南这时紧急叫停白银的开采,并且严防白银流出。

对中国来说,当时全世界的白银紧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白银大量外流。中国从1808年开始,由白银的净流入国转为净流出国。至1856年,在近半个世纪里,中国白银外流相当于3.68亿银元,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在全世界白银紧缺中,大英帝国首当其冲。因为英国当时要拼命维持大三角贸易,对白银供应减少格外敏感。当时为了换取东印度公司手里的银元,英国国王甚至将产自英伦本土的棉花卖给全世界最大的棉花供应商、远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

同样,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也转向以赚取白银为目标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早在十七世纪就在斯里兰卡种植鸦片成功,但一直没有大规模生产。当全世界白银紧缺时,为了能够从中国赚取白银,东印度公司从1800年开始尝试与中国进行鸦片贸易,但一直很谨慎,没有肆意扩大规模。恰逢此时英国自由贸易观念开始萌芽,英国本土的个体商人则趁虚而入,形成了对中国鸦片贸易的主体。



白银紧缺的后果是中国百姓的困顿,陷入乾隆朝以来从未有过的个人危机。银价上涨,银贵钱贱的趋势加重,市场萎缩,通货紧缩。虽然物价下降了,但没有对商品的需求。

而官府的各种税费不降反增,许多过去富庶或说的过去的地方迅速陷入贫困,北方各省先出现粮食短缺,流民增加,饿死人现象开始出现,朝廷赋税、钱粮征收遇到困难,山东、河南等地区的财政收入甚至下降了三分之二。

而皇帝却搞不清楚什么原因,只是一味催促地方官,让他们拿出良心来,认真去征粮。

1823年和1833年两江地区的两次大水灾进一步加重了这种情况。

两江粮食歉收不仅影响了北京的官员和绿营士兵的生活,更使得从清江浦到直隶的常平仓出现空虚,国家粮食平准制度失灵,无法救济灾民,为日后捻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同时,南方百姓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甚至民不聊生,太平天国运动应运而生。

本文参考文献

李伯重《“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社会科学》2007,第6期

吴承明《中国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2001

罗威廉(William T.Rowe)《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中信出版社,2016

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洪业:清朝开国史》新星出版社,2013

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国史馆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所谓的“道光萧条”指的是清朝道光皇帝继位后,满清统治下的中国面临着一场为期数十年之久的经济衰退。严格意义上讲,从康乾盛世之后,嘉庆皇帝继位后,满清统治上的中国已经显露出繁荣衰退的迹象了。如果说康乾盛世时期,中国还是世界中心的话,那么从嘉庆朝开始,中国就慢慢的退出了世界的中心位置。而道光时期中国经济彻底走上了衰败。整体来看,道光萧条并不是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供大于求。而道光萧条更像是一场中国内部出现的经济衰退。而这个内部经济衰退也是由于外力施压所导致的。


道光年间算是中国彻底沦为他人粘板上鱼肉的开端了。道光皇帝说起来也是一个比较有抱负的青年。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道光皇帝给自己,给大清朝设计的发展规划是挺好。但是由于道光皇帝能力有限,他想要实现的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等均无所成。虽然在平定张格尔叛乱事情上道光做的很不错。但国家内部还是一团乱糟糟的。而这个时候又遭遇了鸦片战争爆发。

在英国鸦片大肆流入中国后,道光也知道鸦片的危害。所以开始加大力度实行禁鸦片运动。而中国禁止鸦片肯定会引起英国的反弹。就这样中英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后林则徐虽然严防死守,但也无可奈何英军。反而英军占领了定海,并且疯狂屠杀。后来英军直抵天津。道光迫于英国人压力开始屈服于英国人。并且处置了禁烟的林则徐和邓廷桢。而琦善擅自与义律订定《穿鼻草约》,私许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价。这就导致英国人更急肆意妄为了。


由于道光的软弱导致英国人更加的变本加厉。之后的《广州和约》《南京条约》无一不是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明证。因为鸦片的非法输入日渐严重,导致清朝白银外流严重。清朝明确规定的“每钱一千,值银一两”的铁律无法在执行下去。1000铜钱兑白银一两的情况难以维持。其结果就是银贵钱贱,清朝铸钱局开始不断减重,整个国家如同陷入通货膨胀一般,铜钱的价值不断缩减,百姓的生活日益艰苦。

再加上道光年间,旱灾十分频繁,而旱灾又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种植。农业生产量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大批人的收入降低。而直接受害者还是最底层的农民。导致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但朝廷征收的赋税却没有丝毫减少。整个清朝的财政都靠剥削底层平民的血汗钱来维持。这能不引起经济衰退吗?而道光能力有限,明知道症结在什么地方但也无能为力。这也就导致了经济衰退更进一步加剧。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1820年,也就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第六代君主道光皇帝上位之初,就经历了清朝历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经济危机。那时候清朝治下民生凋敝,经济出现了严重下滑,国家财政收不抵支已为常态,历经道光、咸丰二朝都没能解决,直至晚清时期枯木逢春的“同光中兴”才有了扭转的势头。因此次危机始于道光王朝,史称“道光萧条”。


“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龚自珍

“道光萧条”的出现标志着清王朝已经彻底地跟“康乾盛世”告别,由此开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漫下坡路,纠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皆与鸦片影响人民消费有关。

白银外流、经济凋敝

“粤中鸦片烟满地,虽乞儿亦啖之。”——《鸦片战争丛刊 》

鸦片走私致使中国对外贸易赤字,经济陷入困境 清朝自雍正七年开始禁烟,但是始终流于形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从乾隆晚年开始,鸦片开始在民间肆意蔓延。 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富人抽;到嘉庆年间的时候,中产阶级也开始沾染上这种恶习了;而发展至道光时期,一般的农民甚至乞丐也开始吸食大烟了。




大量的鸦片如潮水般涌入清朝各省,致使中国本来对欧洲各国的贸易盈余逐渐缩小,至道光十年时开始变为逆差。这样一来白银就会大量流往海外(清朝时期民间主要通行两种货币:白银、制钱,购买大宗商品主要用银子),长此以往,白银供给不足,物以稀为贵,难免不会出现“银贵钱贱”的尴尬局面。

“银贵”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以银两计价的商品价格不断下降,致使这些商品的制造商的利润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银子不断减少导致原来白银与制钱(铜板)固定1两比1000文的比例难以为继,一再攀升(据说在某些地方甚至达到了1两银子可以换2000文钱的地步),用制钱所换得的银子少了,大宗商品的消费自然也会下降不少。这两点都直接导致了清朝人民低下消费水平。没有了消费的带动,经济又怎么能繁荣得起来呢?

荼毒国民、劳动力匮乏

众所周知,鸦片是一种依赖性强,极易吸食上瘾的毒品,一个人一旦碰了鸦片,基本就成了废人一个,面色枯黄、形销骨立,行为举止好似大病初愈,这样的人哪里还能做事?中国古代又是个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早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农民不干农活、不做手工就失去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消费就更加萎靡不振了。

而且据1838年清朝官方统计,当时中国吸烟的人数应在4.、500万人之间,如此庞大的一个数字可想而知会对消费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再者,吸毒者开销极大,绝对不是一般人(包括一般地主)抽得起的,因此久吸鸦片的人概括起来那就是“富者变穷,穷者便男盗女娼”,这样下去必然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毕竟食烟者基数极大),给本就千疮百孔的清王朝以沉重打击。



正是认识到了鸦片之巨,清朝才一直在禁烟的立场上态度异常坚定,即使后来因此爆发了“鸦片战争”,统治者也始终没有改变对鸦片的禁令,这也恐怕是晚清几位皇帝为后人所做为数不多的好事之一了吧!


棍哥观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中午的吃撑了,肚圆,睡不着,爬起来蹲椅子上刷题,转手就刷到了题主的问题。道光萧条?就冲着这四个字,俺老梁也得上手掰扯掰扯。

说正题之前唠叨两句

话说满清入住中原,咱大华夏民间还是有点底子的,就这点底子,让那十全老人乐乐呵呵的走完了一辈子,临了说当个啥也不管事的太上皇,也就嘴上说说的事,到死那权利都没有放下一分。

其实打乾隆这十全老人的后期满清就开始走了下坡路了,嘉庆好歹有个和珅这新手大礼包撑了几年,转手倒腾到了道光的手里的时候,那就不是啥下坡路,整个就是一断崖的存在。

您瞅那道光的画像,干巴巴的瘦。

道光前边以及他的后边,那个皇帝不是圆润,独独就他瘦的不可思议。其实也从这侧面能感觉到这道光朝,经济真不咋的!您要说他是经济危机,他还真是,那么从那个方面咱能感觉得到呢?

从各个方面感觉道光的萧条

在道光的手里,那满清的财政已经到了收不抵支的状态,要不道光这辈子咋就扣扣索索的呢,历史上唯一一个补丁皇帝。

这是国家层面上,那么民间呢?这民间最表象的就是,银子贵的离谱,那制钱贱的都不可思议。

那么有多离谱呢?银子和制钱的兑换比例官方认可是1:1000,可在民间已经达到了1:2200这翻了一倍都不止。

啥意思呢?咱打个比方大家伙听听。

您比如说一两银子咱开头的时候,能买一个馒头,到了银子变贵的时候,一两银子就能买俩个半的馒头。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不明白:“这不是好事吗?钱还是那钱,买的东西变多了!”

拉倒吧您那!您要明白一点,满清地头上,那爱新觉罗家的人家向民间收取的税收是用银子结算的,而民间小老百姓平常的生活是用制钱结算的。

好吧,这直接导致开头您交一个馒头这今年的税钱就齐活了,到了道光这头,您得交两个半的馒头才能过关。而看满清政府这头,实际收入还没有长,您说奇怪不!

这直接导致以前还能填饱肚子的家庭,现在就直接的饿死。

再有那个时候撑起咱大华夏经济的是手工业,而那手工业购买原料要使用银子,而出售东西的时候收到的却是制钱。

开头同样一批商品开头能收入两个半的馒头的制钱,换成银子这就是二两半的银子,用这些个银子在购买原料你就可以扩大再生产。可道光的时候,同样一批商品收入两个半的馒头的制钱,齐活,只能换一两银子,得,您这购买的原料可就缩水了一半都不止,您还扩大再生产?拉倒吧,您还是赶快关门歇业吧,再干下去这的赔死!

有人说:“你不懂涨价啊?”

涨价?俺就呵呵呵了,你涨了价准备卖给谁?这有人买吗?傻了吧!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卖原材料为嘛要用银子,咱用制钱不就得了,这不就不存在这事了吗?”

您这是想多了吧,购买原材料这属于大宗商品,您购买大宗商品他的量就大,您这是准备抗几筐或者几十筐制钱去购买?所以当时在大华夏的地界,都默认大宗商品的购买都是银子。

回头您出售,这都是手工作坊,批发?对的都是散户,这帮人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见得能摸一两银子,您让他掏银子购买,想多了吧!

这结果直接导致,农民交不起税,让地主给吞并了,成了啥也没有的无产者。您回头再租用地主的土地种粮食,得,地主为了不让自己受损失,玩命得给你抬租,这要是碰到有风有雨的年份,就是人会瘦点,但不至于饿死。可遇到了天灾,全得饿死。

这农民没有了,手工业生产者急剧减少,你满清到哪里收税去?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他道光不穷都没有道理。

银子哪去了

说道这里,就会有人问:“那银子哪里去了,咱大华夏打开始使用银子作为货币,都是世界各地的银子往咱大华夏流,这都多少年了,这么多银子,咋就银子贵了,不是说物以稀才为贵吗?银子多了还贵?”

银子多?谁告诉你的?咱说明末之前是您说的这个理,全地球的银子都往咱大华夏地头上流,咱大华夏地头上有的是钱。

您要非和俺说明末没有钱?俺就告诉你一声,大明老朱家没有钱,但民间那钱哗啦哗啦的有,都让士大夫藏自家地窖里,不在市面上流通,造成了一个缺钱的假象,您要是把这些个士大夫老爷们抄了家,大明老朱家立马就活了,这也是为嘛朱元璋这么恨当官的原因。

到了改朝换代了,那些个士大夫们把自己个地窖打开开始花钱,得,市面上又有了钱流通,这就看起来满清开头的时候,打了那么多仗似乎不缺钱的样子,道理就在这里。

那么到了道光手里边的时候,这银子难道又被这些个士大夫给整到地窖里去了?

那到没有,是被那帮大鼻子给赚走了,导致白银外流,在咱大华夏的地头上银子少了,所以物以稀为贵,这银子的价格就上去了。

那么白银为什么会外流呢?

过去啊,咱用土捏的那陶瓷,虫子吐的那丝整的那布换老外的银子,这基本上就是无本的买卖,毕竟原料是可以无限循环的不是。

可到了道光时候,人家大鼻子已经完成可工业革命,人家廉价的布条廉价的罐子多的是,跑你地头上贩卖。

这一倒腾,得,银子又回到了人家的手上。这也就是大鼻子洋鬼子为嘛一整那条约,就要满清开放口岸,这就是为了让自家的商品能顺顺利利的进入到你地头,用这些个商品换你的银子。

在这个过程中,大鼻子洋鬼子还是觉得这来钱来的太慢了,这不用鸦片开始换钱。

开头的时候,这鸦片只是在满人的堆里流行,毕竟这帮人吃饱了啥事不用干不是。这整上一口,那叫个飘啊!这飘的飘的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给这鸦片整了好听的名字——福寿膏,还有空琢磨一整套吸食鸦片的用具,这也没谁了,这一时之间这行为就成了上层那圈里的标志。

得,这就慢慢的扩大到了中产者,接着是整个大华夏,连乞丐都没有放过。您就说吧,这银子不往外流都说不过去。整到最后当兵的都拿那鸦片当军饷,这也没谁了!

这也是为什么道光老是吼吼着禁烟禁烟,原因就在这里。

这越是往后,这种现象就越严重,加上后来的各种赔款,这是从民间把最后一点银子往外扣,扣出来送给大鼻子洋鬼子的行为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拉倒吧,人家还有同治中兴呢?你咋忘了?”

没忘,你信,俺可不信,那也就是回光返照而已,这要是说下去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两千字他也打不住,有机会咱在聊!

好了,现在大家伙就应该明白这道光何值是萧条啊!

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兴衰都是正常的,如果一直如日中天,还真是有问题了。

正如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不过一个朝代在什么时候衰,却是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嘉道之时,大清王朝确实是走向了“衰”的历史。

龚自珍曾经很直接地描述这个转变:

“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造成这个转折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除了人事方面的问题,今天来说一下自然方面的一个突变。

公元1815年4月5日,也是大清嘉庆二十年,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一声惊天巨响撼动了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松巴哇火山岛。一座名为坦博拉的火山,复苏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火山不断猛烈爆发,原来高4100多米的高山,山顶被削去大半,现在仅剩不足三千米了。当地5万多居民,在炽热的岩浆,从天而降的火山灰和充满硫磺味的刺激性气体中,很快死去。最终,据估计还有7万到8万人死于火山爆发引起的饥荒和疾病,仅印度尼西亚就有近9万人死亡。历史上还没有任何其他相同量级的火山爆发造成过如此大的灾难。

然而这座火山爆发的影响,才刚刚拉开帷幕。

除了数百万吨的火山灰,火山爆发的冲击力将5500万吨二氧化硫气体送至22英里外的高空,进入平流层。这些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极细含硫颗粒,在平流层中悬浮数年,随风绕地球自由飘浮。1815 年冬至1816年,这个肉眼几乎看不 见的火山灰薄层覆盖了整个地球上空,将太阳光反射回去,使气温降低,对天气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让1816年,全球范围内出现大降温,甚至发生夏天飘雪的奇怪现象。

大清王朝当然也不例外,历史工作者已经注意到,嘉庆末年,甚至到道光时期,历史气候经历了一个变冷的过程,并且伴随着降雨的变化,给大清朝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黄河决口,降雨的增加,冲刷了地表的肥力,造成一种号称“暗荒”的现象,农作物减产。

在农业占绝对支柱的传统时期,减产就意味着贫困,所以说嘉道中衰,这个词中,衰的具体表现,就是这样产生的。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道光萧条绝对算得上是一场经济危机。什么是道光萧条呢?

中国在19世纪上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龚自珍,没错,就是那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他在嘉庆末年(约1820年)就已明白指出:

“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因为此衰退始于道光时期,因此吴承明称之为“道光萧条”。


道光帝旻宁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嘉庆十八年被封为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驾崩,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铸行“道光通宝”,钱制沿前朝。

但道光年间,因鸦片的非法输入日渐严重,白银外流加大,日复一日,银价上涨,而铜钱制度是清朝币制的核心内容。

清政府以银权钱,明确规定了“每钱一千,值银一两”,且“永为定例”。由于白银外流导致的银价上涨,1000铜钱兑白银一两的情况难以维持。

银贵钱贱,各省铸钱局开始不断减重,整个国家如同陷入通货膨胀一般,铜钱的价值不断缩减,百姓的生活日益艰苦。


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是怎么样造成的呢?

要知道康熙死后清朝国库只有七百多万两白银,亏空十分的严重,康熙的盛世其实是一个衰败的盛世。

虽说雍正年间将国库重新填满,但乾隆皇帝二十年间败光了六千万两,可怜嘉庆辛苦一生也才留下两千七百万两。

所谓康乾盛世只不过是挥霍国库中的银两造成的假象,而可悲的道光皇帝,克承父志,崇俭去奢,颇知物力艰难,生平最不舍得用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传说他套裤穿破,在膝盖上补了两块,而不肯缝制新的。一度创造了三千三百万两的佳绩,颇有恢复元气的指望。


但是怎奈道光虽有光复之心,上天不爱成人之美啊,有道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古中国各个王朝覆灭时期,往往都处于气候变迁期。

古中国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对气候变迁非常敏感。因为气候变冷,降雨量降低,会导致农业产量下降,农民起义频繁,而道光年间便不幸的遭遇了气候变迁,1815印尼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导致全球变冷,于是清朝的粮食价格迎来一个小高峰,坦博拉火山爆发造成,对农业的影响近乎60年,而恰恰就是这期间这被称为“道光萧条”。

加之洋人甚至不惜用鸦片来加快我国白银外流的进程,当时的中国,物价飞涨,连小一点的地主都吃不饱饭,铜钱与银两的兑换比例越来越离谱,而国家纳税却以银两结算,这意味着农户相当于要缴纳远高于本应上交的税款,商户也大多难以支撑,市面上铜钱剧增,而其中夹杂着大量的私铸铜钱。

铜钱的通货膨胀就此愈演愈烈,而经济危机也随机席卷而来。


总结而言,造就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其一气候变迁致使于当时中国的农业社会遭受重创;其二外国通商码头致使大量白银外流,使得广大人民手中的铜钱贬值严重。最后,气候变迁无法避免,但是白银外流很多原因就得归咎于当时的统治阶级了,或是有心无力,或是放任自流。


历来现实


“道光萧条”是清代学者龚自珍最先提出的,他观察到异常普遍的贫困化正在发生,引发种种社会危机。人们研究道光萧条,有的专注贸易,有的专注气候和农业,有的专注人口。相对来说,人口-资源的马尔萨斯定律和农业的边际产出递减规律,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人口学家洪亮吉的观察

洪亮吉是乾隆五十五年的第二名进士,就是他率先观察到乾嘉时期的人口增长与耕地供应出现了严重危机,他进一步以一个家庭为单位,阐述人口增长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出乾嘉时期的温饱线大约是:耕地4亩/人/年,布匹5丈/人/年。当时的马尔萨斯指标是:人口增长率/土地开垦增长率为20:5,应该是严重失衡了。他是有一定计算观念的学者,其他文人笔记则生动记载了这种人地紧张关系造成的恶果,如《浦泖农咨》和《沈竹岑日记》,对江南社会的主佃矛盾多有记载。但这些不如龚自珍的一句话来的有力——“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

洪亮吉《治平篇》:……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试以一家计之:……或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Maddison)运用购买力平价法的测算,1700-1820年间,中国GDP在全球所占比重从23.1%提高到32.4%,年均增速0.85%;此后100年间,中国经济不仅增速放缓,而且比重下滑,到1900年时只剩11%。显然,1820年是个由繁荣到萧条的转折点。这年及其以后的30年间,正是道光帝统治时期。这是来自经济史数据的研究,当能证明道光时期确实发生了大萧条。


萧条的原因

萧条的原因并不是单方面的,人地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爆发,那就是劳动生产率迟迟不能得到提升。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农业上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技术约束下,你投入一块土地的人力越多,增量产出就越少;如果人力不断增加,直到过了拐点,那么就必然有一些人的收入是减少的,不再有任何的增长。而宏观上的净增长的定义,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帕累托给出的,那就是:在不减少任何一个人的收益的同时,至少让一个人的收益得到增加。


很显然,道光时期没有实现净增长,在各种条件约束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气候变化、贸易周期、农技水平等),应该是人口的持续增长导致了增量收益下降。这可以从各方面得到解释,一是浮游人口更多了,许多人不得不脱离农业生产,否则只会更加贫困;二是通胀率增加了,因为人口增加带来的总需求增大,而供应能力基本不变;三是物价推动总成本上升,作坊制造业和工商业也随之凋敝。


这种情况始于1820年道光元年,实际却是乾嘉时期累积下来的后果。按照美国学者全汉昇和王业键测算的数据,1761-1850年全国人口竟然增长了117%,已经翻倍了。根据历史学家何炳棣的研究,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国人口由1.5亿增加到3.13亿,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已高达4.3亿。但是劳动生产率能够翻倍吗?如果赶上了工业革命,翻几倍都可以,但问题是并没有开放。


到了道光后期,学者汪士铎已经持绝对人口过剩论了,他已经清晰观察到了人口猛增之下的边际收益递减,比喻为“百农治一亩”、“千人治一店”。随之又认为要调剂人口,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和具有反人类思想的人。可惜的是,以中国之大,竟然没有人认识到:解决这个困境的唯一办法是接轨工业革命,迅速提升劳动生产率。

汪士铎《汪悔翁乙丙日记》:……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子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官不足以官之,地不足以养之,……驱人归农无田可耕,驱人归业无技须人,皆言人多,安能增益?盖一亩不过一农,一店不过数人,今欲以百农治一亩、千人治一店,如何其能?”

历史咖啡


首要介绍一下什么是道光惨淡?

中国在19世纪呈现了严峻的经济阑珊。此阑珊始于道光时期,称之为道光惨淡。这次萧

条是在清朝国势已衰,农业出产不景气,财政窘迫的情况下发作的,因此非常严峻。民

困导致民变,即经济阑珊引起了社会动荡。

道光惨淡主要是市场惨淡,最突出的表现是银贵钱贱,物价跌落,买卖阻滞,商民皆困

;自道光三年水灾以来,岁无上稔,十一年又经洪流,民力愈见窘迫。

1700年时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相等,而在1700-1820年的一个多世纪中,中

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甚至快于欧洲。

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并成为国际

六大经济体中唯一呈现人均GDP下降的地区。由此而言,1820年代确实可以说是中国经济

发作大转机的起点。而1820年代正是道光朝前期。

道光惨淡所体现的经济阑珊,首要,田价大幅下落。其次,农业产量下降而成本居高不

下,农民出产无利可图。第三,农民收入锐减,难以维持正常的再出产。第四,乡村棉

纺织业濒临破产。

那么导致道光惨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道光经济阑珊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和平天国运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那些导致和平天

国革命发作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导致道光惨淡的主要原因。

在19世纪初期,西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然是较为有限的。因此在1820年代,我们尚不

能说这是导致江南经济自1820年代开端进入阑珊(即“道光惨淡”)的主要原因。

导致“道光惨淡”原因很复杂,我以为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的气候剧变。导致经济在

1823年左右开端阑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天灾。

那么,1823年以来不断遭遇洪流灾的根本原因安在呢?其直接原因是1823年开端的全球

气候剧变所导致的严峻水灾。

清代中叶(康熙五十九年至嘉庆二十五年,即1720-1820年)是一个比较暖和的时期。

清代后期(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六年,即1840-188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6个小冰河期。

道光元年至二十年(1821-1840年)则是两个时期之间的转机时期,因此呈现气候的剧变

是不难理解的。这个转机时期也恰巧是“道光惨淡”时期,由此开端了19世纪的危机。




肉食切丁设备


“道光萧条”并不能算是一场经济危机,用“经济衰退”来解释更为合适,经济危机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产能过剩,物价上涨,而道光萧条并非由于这个原因产生的,所以这并不是一场经济危机。

那么”道光萧条“指的是什么呢?

这是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发生在中国的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结束了清朝18世纪乾隆一朝以来,经济繁荣的景象,这也是清朝经济走向衰败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出现在道光一朝,所以也被称为“道光萧条”。

但是事实上,清朝出现经济衰退是在乾隆晚期,但是正如火车要刹车,也会继续前行一段距离一样,嘉庆执政初期,清朝的国库就已经十分空虚了,但是和珅被查后又给这种虚假的繁荣延命了几年,而到了嘉庆晚期,清朝国势已衰,民变四起,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

嘉庆皇帝

最早发现“道光萧条”现象的是清朝思想家龚自珍,这年是1820年,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交替的一年,他发现清朝的很多地区,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经济衰退现象。他是这样描述这次经济衰退的。

“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富人没有更富,反而更穷,穷人甚至养活不了自己,再这样人民穷困潦倒的背景之下,就会时不时发生民变,进而导致社会动荡,而清朝统治者却想要通过道德说教,精神奴化来感化国民,显然这是行不通的。清朝思想家龚自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道光萧条”呢?

今天很多人把“道光萧条”的原因归结到了天气因素,比如道光三年和道光十三年的两次大水灾,这样的灾害自然是会对经济生产造成影响,比如农作物被破坏,物价上涨等问题,也需要时间来进行恢复,但是不至于影响长达数十年之久。

“道光萧条”的原因,不只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有关。在道光年间,出现了一个问题银贵铜贱,每两银子从过去兑换一千文钱,增长到了两千多文钱,翻了接近一倍的价,而粮食,布匹的价格却在下跌,这就导致了百姓的收入锐减,在江南的一些布匹商人甚至濒临破产,消费停滞,白银购买力的下降也是导致“道光萧条”出现的一个原因。

道光皇帝

另外在封建王朝时期,出现这种严重的经济衰退现象,统治者是脱不了干系的,嘉庆皇帝登基之初,白莲教闹得正凶,虽然最后也成功平定了,但是执政却变得小心谨慎,唯恐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到了道光一朝这种现象更加严重,道光皇帝从嘉庆皇帝手上平稳的接过了政权,但是他是个循规蹈矩的皇帝,谨小慎微甚至到了有些胆小的程度,在处理政务上低效拖延,虽然想要整顿吏治,重塑朝纲,却显得力不从心,鲜有作为,只能约束自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清朝的各类社会弊端积重难返,也是导致了“道光萧条”的一个原因。

道光通宝

结语

道光萧条并不算是一场经济危机,因为这并不符合经济危机的表现,这是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现象,除了有自然灾害的影响外,“道光萧条”还收到消费停滞,货币购买力下降,统治者执政无力,社会腐败等因素的影响。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