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登台》押韵吗?谁能具体讲解一下?

高者羽


如果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韵,此诗确实“不押韵”。

但杜甫是唐代人,应该按当时的音韵去衡量。

据南宋人刘渊依据唐诗用韵情况所作的《平水韵》,此诗又是押韵非常工整的,《登高》这首律诗的原文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律诗要求在偶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但韵律工整的律诗第一句也押韵。该诗的韵脚“哀、回、来、台、杯”,都在《平水韵》的平韵-上平-十灰里。上平-十灰的韵脚字有:灰恢魁隈回徊槐[佳韵同]梅枚玫媒煤雷颓崔催摧堆陪杯醅嵬推[支韵同]诙裴培盔偎煨瑰茴追胚徘坯桅傀儡[贿韵同]莓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来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


古风吟吟


押韵为的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音韵和谐、便于传唱。押韵是写诗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并非只是唐代的近体诗要押韵,远在很早以前的诗歌就有押韵,如《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等。还有一些文章也常见押韵,如《荀子》"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等,还有《庄子》、《老子》、《吕氏春秋》等都有押韵。像现在的现代诗、歌谣、戏曲、有些歌词都是要押韵的,自由体诗除外(国外)。

所以押韵是写诗的最基本要求和规定,可能不同类型的诗,押韵要求有所不同,但必须押韵,否则何以称之为诗呢?这就好比你要参加一场演讲比赛,比赛的要求是用英语演讲,如果你用中文讲不按要求来,不管你讲的再悦耳动听,那也是零分。

要知道古人写诗都是要用韵书的,写近体诗用的是《平水韵》,那什么是《平水韵》?

《平水韵》起源

没有韵书之前古人作诗或写一些押韵的文章都是口头押韵。隋文帝仁寿元年,陆法言编写的《切韵》共193韵,是现存比较完整的韵书,押韵这才有了共同的标准。到了唐朝有了《唐韵》,共195韵,它是《切韵》增修本,宋朝又出现了《广韵》是把《唐韵》做了细化,共206韵。直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广韵》中同用的韵归并成107韵。后来山西平水官员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就是《平水韵》,之后都用这个韵。《平水韵》是《唐韵》归并而来的,所以近体诗用的是《平水韵》。

我们赏析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入韵,韵脚:"哀、来、回、台、杯"同在"十灰"韵部,押韵。

那为什么现代人读起来感觉不押韵呢?

地有南北,时有古今。《平水韵》用的古汉语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去声为仄,文字的发音随着时代变迁发生很大变化,我们用现代汉语四声: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去读古人写的诗当然有出入了。

总结:凡是诗(自由体诗除外)都是要押韵,押韵是写诗的最基本要求。


夏小柒


你想问的是杜甫的《登高》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七言律诗首先要求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登高》完全符合。

其次七言律诗要求押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这首诗如今读来我们感觉不是很押韵,是因为古今语音已经有了变化,诗中的“哀”、“回”、“来”、“台”、“杯”,其实都属平声灰韵(查平水韵可知)。

七言律诗讲究平仄。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登高》这首诗是完全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的,只是因为古今音的变化问题。

最后七言律诗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即第二、第三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即第一、第四联)可对可不对。《登高》颔联和颈联是工整的对仗句,首联是句内用词对仗,但整体又不对仗,这种句式工整中又富于变化,显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运用手段。尾联并不对仗,但“艰难”与“潦倒”相对,让句式看起来非常工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