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對西方魔幻史詩的著迷,可以從《貝奧武夫》說起。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作為英國文學史上文字記錄最早、最重要的史詩,《貝奧武夫》充滿了各種隱喻意象。電影《貝奧武夫》改編自同名英國史詩,原著長達3182行,是一部集英雄傳說、神話故事和歷史事件於一身的史詩。全部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1903行)

講述了青年武士貝奧武夫渡海到丹麥誅殺及其妖怪母親的故事;

第二部分(1904-3188行)

講述了年邁的國王貝奧武夫誅殺毒火龍為民除害的故事。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作者在其中用暗示和插曲的手段,在主要情節裡穿插了許多英雄時代日耳曼民族的歷史和傳說,也反映出了公元5-6世紀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代的英雄生活。

電影塑造了貝奧武夫的英雄形象,刪減了部分情節,比如血親復仇等,但也加入了一些新鮮的元素,比如慾望主題,讓故事中的人物都圍繞貝奧武夫展開,從認識上下兩個部分的故事串聯起來,電影也反映了導演對人性的反思。

對英國文化的繼承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作為現存的古代英國文學作品之一,《貝奧武夫》全文完整,流傳很廣,是研究英國文學、文化必須要了解的一個過程。在《貝奧武夫》的時代,盎格魯—撒克遜部落征服了古英國本土的凱爾特人,建立起了新的統治體系。《貝奧武夫》體現的是英國文化歷史發展的軌跡,傳遞的是極具英國特色的文化訊息。

《貝奧武夫》是遊吟詩人口口相傳至今的,經過歲月的變遷,沒有人能確定它的作者是誰,多數人認為現存的《貝奧武夫》手稿是出自10世紀左右的一位基督教教徒之手。史詩被隱藏在《聖經》的氛圍中,如同受到了保護一樣。電影編劇羅傑·阿夫瑞回憶:“經歷了幾百年之後,史詩故事結構的關鍵元素很可能在口頭傳承的過程中丟失了,然後基督教的修道士又通過一些宗教方面的元素對它進行了認為的添補。”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德國著名劇作家萊辛說:“一個有才能的作家,不管他選擇哪種形式,只要不單單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機智、學識而寫作,他總是著眼於他的時代,著眼於他國家的最光輝、最優秀的人,並且著力描寫為他們所喜歡、為他們所感動的事物。”

其實《貝奧武夫》不是某一個人的作品,而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代表的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所有喜好和願景,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是紀錄古代英國人生活圖景的優秀畫卷。

中西方對英雄的表述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中國文化豐富,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學傳記都有記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如炎黃二帝、堯舜禹等,但西方人對於中國傳說人物知之甚少,但對於他們的史詩人物貝奧武夫是非常熟悉的。貝奧武夫雖然和我們的堯帝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但從兩者之間也能看到文化之間的異同。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民族首領,姓尹祁,號放勳,因封於唐,故稱唐堯。在東周至西漢時期,堯帝也曾被列入典籍經典之中,但主要是宣揚其所謂治世和禪讓思想,或者將其“儒家化”,使其實質上成為“上古之孔子”。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貝奧武夫》以史詩的鴻篇鉅製來承載主人公的英雄業績;

而堯帝的故事則散見於民間傳說與早期以儒家為主導的經典作品的篇章片段。

說起來,不管在那個文化背景下看,貝奧武夫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不過貝奧武夫也是英雄主義的個人主義體現,而中國文化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文化影響,凡事不走近端,講究陰陽調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是中國人的生活準則,所以從人物性格上看,中西傳說人物之間也有不同的地方。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不往大了說,就拿民間故事來講,《隋唐英雄傳》也好,《水滸傳》也罷,作為中國經典文學中的英雄人物往往都不是個人的獨秀群芳,而且在中國文學中,很難尋到像貝奧武夫的個體英雄的蹤跡。其實英雄文化是一種價值取向,不同社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著不同的對英雄的評價標準,在史詩反映的年代中,北歐自然條件惡劣,不利於農業生產,日耳曼人常常通過戰爭來積累財富,所以戰爭也成了謀生的必要手段,各個種族為了生存發動戰爭常常互相殘殺,因此,人們崇尚強壯、英勇善戰的勇士,貝奧武夫身上就反映了古代日耳曼人對英雄的嚮往品質。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超群的武力值是戰勝敵人的保證,貝奧武夫就是一個武力值滿點的英雄,史詩裡記載了貝奧武夫的武力和膽識:“他打仗出了名,一雙鐵掌,十指間不下30個人的力量,一個人肩負30副繳獲的鎧甲。”電影中貝奧武夫誅殺海怪、大戰火龍,看到怪物沒有武器,他不屑於用武器和對方打,就算赤手空拳也能把怪物打的落荒而逃……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民族傳說的共同作用

《貝奧武夫》是歐洲最早的方言史詩。它最早形成於生活在以日德蘭半島為中心的北歐南部地區的古代日耳曼部落向英國及西歐其他地區遷徙的前後,具備強烈的民間性,糅合了大量民間語言、民間傳說和習俗。這一點和中國民間傳說一樣,兩者具備一定的相似性,都以民間口頭傳誦為主。

比如堯帝傳說,可以從西到陝西、東到山東、北到山西、南到湖南,都有零散的相關傳說和文化與文物遺蹟;而“貝奧武夫”早期也是從日耳曼到英國,然後代代相傳。往日景觀作為文化記憶與特性的組成部分,都具有延續的意義,神話都是從遠古或上古時期開始,即從原始社會逐漸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漫長過程中產生,西方很多神話傳說都有較好的傳承,相較於《貝奧武夫》根植的北歐土壤,東方傳說也有文化根源。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神話極其豐富,而中國人對於神話傳說的熱情在漢魏晉朝就被重新點燃,《山海經》等一系列神話傳說流傳於民間,最終被葛洪等人收集成書,那個時候被視為中國神話的鼎盛時期。

不管是哪一種文化都得到了傳承,最起碼我們現在都看到了,還能夠進行分析對比,有些甚至還拍成了電影,兩種文明在方方面面的迥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民族英雄。有些巨大的差異也折射出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日爾蒙斯基認為:“人類的社會歷史發展的共同過程具有一致性和規律性的思想,是歷史比較地研究各民族文學的基本前提。”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作為文學最早的形式,民間史詩其產生的背景必然包含神話因素。

國內外著名史詩作品都是如此,如: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轉》、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西方則有《尼伯龍根的指環》和《伊戈爾遠征記》等。

將民族史詩改編成影視作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但所有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更好的傳承,雖然說一部 《貝奧武夫》並不能把中英文化的差異體現得淋漓盡致,但“窺一葉而知秋”,作為西方文化的主要傳承者之一,英國文化的傳統和走向與西方文化的傳統和趨勢還是一致的。

結語

電影和原著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不像原著那樣是純粹的英雄讚歌,而是對背後情節融入了現實問題的思考。貝奧武夫在不再是單純的英雄,而是一個人,一個有著七情六慾的正常人,這也是一部史詩改編電影的最好表現形態。


看《貝奧武夫》解讀東西方民間傳說之間的不同之處


畢竟作為中國觀眾並不會去特意瞭解國外的史詩,只有通過電影的方式才能進一步瞭解。

文原創,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