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杜甫虚伪,写“三吏三别“等诗是为了博美名,我该怎么回她?

孤单的飞11


杜甫写《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三吏三别组诗,不是写在发生安史之乱期间,而是在战乱之后几年。杜甫本人亲历战乱之苦,逃难,漂泊。战乱之后数年,他去洛阳,一路上耳闻目睹依旧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于是以悲天悯人之心,写下了这三吏三別,成为现实主义的佳作∵。在战乱初起时,他从长安逃出到凤翔,唐肃宗表扬他忠心,授他左拾遗职务,但他在任内上疏救贬职的宰相房琯,触怒了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写了三吏三别后,不满朝廷宦官李辅国专权,毫不犹豫辞职,去投靠故旧老友。杜甫写三吏三別诗,完全出于对受苦难的百姓的同情,决不是为讨好皇帝,若要讨好,他也不会对受宠的李辅国不满而辞职。


江上侠chenxiliang


这个说杜甫虚伪的人应该是个容不得批评声音的人,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是不会有四季轮回,昼夜更替的,因为寒冬和黑夜在她的意识里是不存在的,起码是假装不存在。

杜甫的《三吏》和《三别》写出了平民百姓的疾苦和无奈,作者不偏不倚是站在公平公正的主场上去写作的,但诗中的内容明显暴露了唐王朝的无能与黑暗。



真实的反映民间疾苦历来不为统治阶层所待见,是要冒被清算的风险的,虚伪的人必定会伴有会虚荣心,有虚荣心的人就会有功利心,这种人是不会为了所谓的美名,而去冒掉脑袋的风险,来把社会的事实真相写入诗中的。

古代的信息传播极为原始,大多数老百姓还处于不识字状态,《三吏》、《三别》在民间的传播范围极为有限,普通的老百姓既使看到了,也是如看天书,不知所云。

倒是老杜在诗中批评的那些阶层的人,倒是大多都能看得懂。

读诗的这些人对老杜心存不满的也肯定是占大多数,老杜收获的满是恶名。在这种情况下,老杜又去哪里博取美名?



如果老杜真是虚伪之人,他的诗作就应该是蓝天白云岁月静好和歌功颂德的那一套词调。因为讨好统治阶层历来是文人们获取名利的最佳途径。

老杜一生居无定所,漂泊无依,连吃饭往往都成为问题,既使在如此困境下,老杜依然沒有为了嗟来之食而用诗作去取悦当权者。

如果说在作品中如实反映社会真实情况的人是刻意博取美名的虚伪小人,那么枉顾事实而大唱赞歌的人反倒成了真诚之人?

装睡的人你是唤不醒的,你又左右不了她说什么,同这样的人争辩只是在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堵起双耳由她说去吧。


大河桥下流


这个问题说明一个人的才学深浅了,像杜甫都是有才华横溢之人,沒才之人当然在背后乱说一套那?就像之前我说过的话!人性最大的恶,就是见不得别人的好是一样的道理啊!说虚伪的人才真的虚伪。这就叫没事弄点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