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後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錢學森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聲"祖國需要你們"的號召,讓無數心存回國夢想的留學生們點燃了久違的激情,他們懷揣著夢想回到祖國,排除了艱難萬險,為祖國的發展和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錢學森只是其中一位,還有李思光、華羅庚、包文魁、鄧稼先等等,幾乎數不勝數。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當新中國建設稍有成就之時,卻有不少人成為了"逆行者",走著和他們相反的道路,由祖國培養成才,卻出國不回,北大的兩位天才美女黃思路和田曉菲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從北大畢業後出國留學至美國,並雙雙嫁給了美國人,紮根在了美國,這是為什麼?那時祖國條件雖不算優越,至少比起錢學森們要好得多,為何他們要做一個逆行者,嫁給美國人,把祖國拋在腦後?
皆是少年成名
田曉菲和黃思路都屬於少年天才,在年少時已經在一些領域有所成就。田曉菲的父母就從事於文學方面的工作,出生於這樣的一個家庭,田曉菲在耳濡目染之下,文字功底自然不會差,曾在天津發表過不少詩集,甚至和當地的一些老作家都有過交往。正是由於出色的文學功底,以及在詩歌方面所獲得的獎項,田曉菲被北大西語系破格錄取。當別人的16歲還在埋頭苦讀,想著考什麼大學時,田曉菲已經是一位大三的學生了,顯然在同年人中有著足夠優秀的資本。
海子是大多數都知曉的詩人,在青春的記憶力中總會有這位詩人的身影,作為15歲就考入北大的孩子,海子在北大的名氣自然不小,也享有很高的聲望。而田曉菲要比海子進入北大的年齡更早,13歲就被錄取,田曉菲在詩歌方面的成績也得到了海子的肯定,海子曾經對田曉菲說過:"如果你能堅持,你將會是位偉大的詩人"。
田曉菲的經歷足以令人羨慕,少年黃思路卻一點不亞於田曉菲。作為比田曉菲晚十幾年出生的黃思路,在少年時所取得的成績,也足以令人驚歎。16歲的黃思路雖然還沒有成為北大的學生,但已經被宋慶齡基金會選中,入選了《中國少年榜》,成為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她的名字還被刻在了上海兒童博物館前的石碑上。
1998年,也就是16歲那一年,黃思路的人生可以說是黃思路華麗童年的開始,16歲代表福建中學生出訪日本,17歲以全額獎學金赴美學習,又擔任過主持人、記者,參加過不少對話節目,18歲的黃思路已經出了兩本書,19歲那一年,真正進入了北京大學。她所就讀的專業和田曉菲不一樣,但這並不影響她在北大學生眼中的地位。從北京大學畢業了一年,他已經獲得了經濟學和藝術學的雙學位,可以說是萬人眼中的驕傲。
兩位天才美女,都是曾經北大的驕傲,也是當時北大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大家都以為他們將會在各方面有所成就,併成為傑出的國家人才,然而命運似乎捉弄了他們,又或是他們自己所做出的選擇,和眾人的期盼背道而馳。
因為愛情,還是前途?
從北大畢業後,他們都前往了美國深造,田曉菲於1994年在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獲得了英國文學的碩士學位,7年以後又成為了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生,之後的工作一直在美國,一路從講師,逐漸成為了哈佛大學的教授。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田曉菲結識了哈佛大學語言與文明系的主任斯蒂芬歐文,並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斯蒂芬歐文對中國文化尤為認可,自身也以研究中國的古典文學為主要的方向,在接觸田曉菲後也被田田曉菲的個人魅力所吸引,而田曉菲在哈佛讀博士時,斯蒂芬歐文也是他的導師。上學期間,兩人不過是師生關係。博士畢業以後,斯蒂芬歐文終於向田曉菲表露了心意,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情田曉菲選擇了接受,自此以後移居美國,成為地地道道的美國媳婦。值得注意的是,斯蒂芬歐文的年齡超過了田曉菲20歲。
黃思路和田曉菲的個人經歷幾乎相同,從北大畢業以後就讀於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此後也一直在美國工作,在08年的時候,取得了藝術管理學碩士的學位,並在美國的羅德公關公司工作。如果說田曉菲是因為愛情而留在了美國。那麼黃思路留在美國則和愛情無關,她是在畢業後選擇了留在美國發展,在美國的發展過程中才結識了現任老公,兩人才有了婚姻。
反思比遺憾更重要
田曉菲和黃思路的出國不歸,確實是一大損失,至少會讓一些人感到失落。畢竟這樣的兩位美女,在各自領域都很有建樹。唯有留在國內,才顯得完美。因此,兩人留學不歸的做法,當時是讓很多人不理解的。
兩人學成留學時,已是千禧年,那時的國家還沒有騰飛,能夠給予的報酬和前途確實有限。但生活條件和錢學森時代相比,已經無法同日而語,兩位美女競相出國並選擇移居美國,著實讓人失望,也許田小飛還是因為愛情而選擇留在了美國,而黃思路留在美國更多的也許是為了前途,畢竟當時的中國能給出的待遇確實和美國不能相比,留在美國也許能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前途,這或許才是他們留在美國的共同原因。
現如今,兩位美女的事情依然會是不少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付之一笑而已。然而,背後所折射出來的問題是值得反思的。儘管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像錢學森們一樣,有著廣闊的胸襟以及報效祖國的無私,但作為一名中國人,無論身在哪裡,都應該知道自己的根是在哪裡,國家富裕時可以不錦上添花,國家危害時卻應該雪中送炭。惟此,才可不負生之養之的家與國。
往期文章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