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製茶,全憑一雙手,現在茶葉加工多用機器。
機器和手本都是工具,並沒有什麼區別,只要用心,同樣可以做出好茶。
但對於茶人來說,手工有它的意義在,通過用雙手與茶葉接觸,製成的茶葉不僅凝聚了手工製茶人的心血,也更有個性和靈魂,做出的茶還帶過手掌溫度,清香四溢。
手工製茶人,是製茶工匠,是手藝人,更是守藝人。
他們對傳統工藝堅守的匠人精神,對茶葉的愛惜和尊重,使得手工茶葉多了幾分神聖意義。
今天我們把視野聚焦在手工製茶人身上,一起來看看陪伴茶葉蛻變的雙手。
阿煒:虐待自己善待茶
手工製茶人阿煒,原本是一名畫家,雙手符合我們對藝術家的想象,纖細修長。
幾年前,作為飲茶者的他突然對製茶感興趣,花了幾年時間去了解制茶工藝。從2010年開始做武夷巖茶,到接受茶道新生活團隊採訪時,他已堅持傳統手工製茶6年之久。
“從採青、搖青、揉捻、炒茶、焙火這一整套流程走下來差不多就要花去22小時,一個製茶季十多天,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對品質有要求的人,你可能要連續工作200小時以上”阿煒說道。
/
一雙創造藝術的手
帶著對武夷巖茶的手藝傳承與堅守,
用來製作吃力不討好的手工茶,
這其中的艱險和滋味
或許只有阿煒自己能體會。
/
李義馬:手工才有茶葉的味道
李義馬,滇紅手工製作人,14歲便進入安石村的茶所工作,學習烘焙、春茶萎凋車間、揉捻,學得比較全面。
在茶所工作了幾年以後,便當了副主任,晚上做茶評茶,白天賣茶,到現在,他已經做了50多年的茶。
經過這麼多年的手工製茶,他手上的製茶痕跡也更加明顯,歲月給他留下了老繭,茶葉為他留了淡淡的香氣。
/
如今,在李義馬的身上,
手工傳統不再是需要“堅守”的東西,
已然是一種維持幾十年的習慣。
/
戎新宇:看茶學茶
從一個創業公司的茶小白,到轉入茶山,變為茶人。
他非常痴迷茶,曾在雲南跟茶婆婆爬樹採過茶葉,在武夷山當學徒用水篩搖過拖鞋,在杭州煇過鍋,也在六安拉過火,在桐木燒過柴,也在祁門撩過篩,幾乎和六大茶類的製茶工藝都親密接觸了一回。
學做茶的過程是艱苦的,早起晚的煎熬,不同程度的煙燻火烤,以及手上的繭子和水泡,箇中滋味和真趣也只有做茶人自己能夠體會。
謝永中:祁紅非遺傳承人
祁門紅茶名揚裡外,一方面得因於祁門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精細的工藝,另一方面也因為有像謝永中這樣對茶的專注和堅守的製茶人。
祁門功夫紅茶共有十七道工序,除去四道初制,還有十三道精製。
謝永中說,光是篩的基本功就要學個三五年,還是悟性高的前提下,想要到更高的水平,不知又要加多少個三五年。
/
如今的謝永中對篩分工藝遊刃有餘,
談製茶也從容笑著說不苦,
講真,
很難想象他經歷的製茶過程真的“不苦”。
/
在我國,製茶飲茶歷史悠久,手工製茶工藝更是中國傳統工藝,每一個製茶階段都承載製茶人的心血,每一道工藝都有它講究的點。
當每一片鮮活的茶葉從茶樹上摘下,歷經製茶人的手,經過初制到精製,就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個性和力量。
沖泡一杯手工茶,伴隨香氣氤氳,背後是我們看不見的傳統技藝,和那一雙雙飽經淬鍊的手。
當我們瞭解了這背後的故事,手中的這杯茶也變得更加飽滿、香醇。
作者丨茶道君
來源丨《茶源地理 · 易武》
《茶源地理 · 祁門》
《茶源地理 · 臨滄》
《茶源地理 · 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