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一點!未來就在眼前(1996年作)

乍一看題目,或許有人會問:“這是哪一家電腦公司的廣告!”事實上,文章的主旨與“廣告營銷”毫不相干。

筆者自認為與科幻有緣,當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正值中國第一個科幻春天的到來。而當我接觸科幻的時候,科幻在神州大地再起“飆風”。然而,當閱讀過這兩個時代的作品後,我才真正發現了這兩個時代為什麼沒有一部作品能在世界上“叫得響”的緣故。

輕鬆一點!未來就在眼前(1996年作)

記得中國科幻第一個春天時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時,中國科幻實質上是一種“科普知識摻上文學催化劑”的作品,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科幻文學作品。雖然《小靈通漫遊未來》等“準”科幻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科幻迷,但這樣一些“兒童讀物”式的作品,隨著讀者年齡的增長,欣賞口味的變化,很快就失去了一部分市場。再加上文學界和社會上對科幻的曲解和不支持,中國科幻很快就從高峰落入低谷。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0世紀最後的十年的時候,西方科幻小說同其他西方文學作品一道撞開了國門。於是各大書店的書架上便出現各種各樣外國科幻譯作,從客觀上刺激了中國科幻的發展。同時這也得益於包括《科幻世界》的眾老編在內的有識之士不遺餘力的努力。中國科幻的第二個春天終於到來了。

如果我們能有時間坐下來,好好翻一翻近年的《科幻世界》,再讀一讀十幾年前的科幻小說集,便會發現第二代作品較第一代作品有很大的飛躍,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品,但沒有一篇能夠達到世界水平。當然,你可以說是中國科幻起步晚,與世界水平尚有距離,但筆者認為第二代科幻作品過分“歐化”才是其中的癥結所在。

眾所周知,現代西方社會自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其社會的固有矛盾也越加突出,而科幻作為一種預言文學也集中的體現了人們對這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的恐懼,以及對未來的深刻恐懼。

反觀中國科幻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把握“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一原則,過分“歐化”,使得大量灰色文學的成分加入到我們的作品之中,動不動就是什麼“世界末日”、“外星侵略”、“人類大戰”自相殘殺,好像人類的未來只有死路一條。當然憂患意識是必要的,但也應該有個度。

其實,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角度講對未來的空具有很大一部分是多餘的。記得當西方工業革命興起的時候,許多人對工業文明抱敵視的態度,認為它會使人類滅亡。然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幾乎無一例外的在工業文明的福音下生活著,很少有人會再去敵視它。凡爾納在《二十世紀的巴黎》中所描繪的高科技產品大多成為了現實,然而他所預言的人性的失落卻沒有發生,這難道不是很好的佐證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無論是我們的作者還是讀者都應該輕鬆一點,要堅信只要我們努力,未來是無比光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