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近年來隨著氣候不確定因素主要是氣溫波動、乾旱、洪澇的增加,水稻病蟲發生出現新的特點,並呈加重發生的態勢。切實抓好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控,對促進水稻優質高產具有重要意義。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控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推廣優良品種、改進栽培方法等農耕農藝相結合的農業防治以及生物、物理及化學防治,目前化學防治仍是水稻病蟲防治的主要措施。近年來通過試驗示範,歸納總結出了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並在大面積生產上推廣應用,已取得顯著成效。

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1水稻種子播前藥劑處理,防治苗期病害

水稻種子播前藥劑處理是防治苗期病害發生的有效措施。水稻苗期病害主要有苗稻瘟、惡苗病、赤枯病和水稻爛秧等。為控制水稻苗期病害發生,水育秧可在水稻播種前用使百克或強氯精處理稻種,殺滅種子攜帶的病原菌,預防水稻苗期的爛秧、青枯死苗和苗稻瘟

處理方法:將25%的使百克或強氯精用清水稀釋成2000倍液,再將已篩選後的稻種用藥液浸種24小時然後用清水沖洗2~3次即可播種。旱育秧育苗可用種衣劑“旱育保姆”拌種,一般藥種比為1:3。並對苗床地進行消毒處理,每分苗床地用3%廣枯靈100g兌水60kg均勻澆潑在已平整好的苗床地,在揭膜時,再用100g廣枯靈兌水均勻噴霧,可有效地防治苗床地青枯死苗。

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2水稻主要病害防治

2.1稻瘟病

1)症狀表現。稻瘟病在水稻整個生育階段皆可發生,具有危害時間長、侵染部位多和症狀多樣性等特點。根據水稻生育時期和部位不同,稻瘟病又分為苗稻瘟、葉稻瘟、節稻瘟、穗頸瘟。以葉稻瘟、穗頸瘟最為普遍,病班暗綠色水漬狀,一般為梭形或橢圓形。穗頸瘟發生後期表現在穗頸和枝梗上,嚴重的將造成白穗或穀粒不飽滿,產量損失最為嚴重。

2)防治方法。一是浸種,選擇相應藥劑對種子進行播前處理。二是當田間發現苗瘟或葉瘟病斑時噴藥防治。畝用可選用75%的三環唑40g、40%的三環唑懸浮液、25%咪鮮胺100ml、25%嘧菌酯30ml、52%咪鮮•稻瘟靈乳油40ml等其中一種藥劑。對穗頸瘟在水稻破口期,選擇藥劑預防,常年重發地區齊穗期再補施一次藥。

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2.2紋枯病

1)症狀表現。水稻紋枯病發生普遍,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苗期至穗期均有發生,以分櫱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葉鞘,次為葉片和穗部。病害先在葉鞘近水面處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的小斑點,後成雲紋狀病斑,嚴重的造成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穀粒不飽滿。

2)防治方法。在分蘗末期至孕穗期,病株率30%~40%時施藥。畝用20%井崗黴素粉劑100g或1.5%紋曲寧水劑300ml等藥劑兌水噴施,重點噴霧在水稻中下部。

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2.3稻曲病

1)症狀表現。又稱偽黑穗病、綠黑穗病、谷花病和青粉病。該病只發生在水稻穗部,為害個別穀粒內形成菌絲塊,逐漸增大,使內外穎稍張開,露出淡黃綠色塊狀物(即孢子座),後漸膨大,包裹全穎(比健數大3~4倍),呈黑綠色,以後龜裂,散出墨綠色粉末,即厚垣孢子。一般病穗在水稻齊穗後4~5d可始見,8~10d後為發病高峰,高峰期病穗數佔總病穗75%以上,全部病穗在齊穗後15d出現,病穗發生持續10d左右。稻曲病的危害較大,一般可造成水稻減產30%以上。

2)防治方法。在水稻破口前7d,可選用1.5%紋曲寧水劑100〜-150ml或6%紋曲寧可溼性粉劑20g兌水噴施。

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3水稻主要蟲害防治

3.1水稻螟蟲

1)症狀表現。主要是一代螟蟲、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危害水稻,一代螟蟲主要在苗期危害,二、三化螟主要在水稻分葉至抽穗期危害,常造成水稻枯鞘和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半枯穗和蟲傷株。

2)防治方法。孵化高峰期,畝用可選用10%四氯蟲酰胺乳油30ml.20%阿維•三唑磷乳油70ml、20%阿維•毒死蜱乳油100ml、20%甲維•吡丙醚乳油30ml、5%阿維•氯蟲苯甲酰胺乳油30ml等其中一種藥劑。

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3.2 稻飛蝨

1)為害症狀。水稻上主要有褐飛蝨和白背飛蝨兩種屬遷徙性害蟲,遇颳風下雨尤以為重成、若蟲群集稻叢中下部刺吸汁液,破壞葉鞘和葉片,易使植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嚴重時稻株乾枯,甚至顆粒無收。

2)防治方法。參照孵化高峰期至2~3齡若蟲期,畝用7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20-30g或2.5%撲蝨蚜可溼性粉劑30g或25%撲蝨靈可溼性粉劑50g等藥劑。

3.3 其他害蟲(包括稻苞蟲、蝗蟲、稻縱卷葉螟等)應在當地植保部門指導下用藥防治。

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4 稻田化學除草

水田雜草分佈較廣,品種較多,主要有牛毛氈、稗草、莎草、鴨舌草、眼子菜等。雜草防除要根據不同栽培方式、結合苗情、草情及天情等因素,採取綜合防治技術,控制雜草生長。對化學除草,秧田期可選用17.2%幼禾保3000~4500g/hm2或40%利稻福900〜1200g/hm2兌水450~600kg/hm2進行噴霧,可有效防除秧田一年生單、雙子葉雜草和莎草。水稻移栽後7d,用32%苄,二氯可溼性粉劑600~750g/hm2與適量的細土或肥料拌後均勻撒施,保持淺水層5~7d之後恢復正常管理。一般除草劑在拋秧田和移栽田不可混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查看使用說明書。需要二次除草時,在播後25d左右,可用32%苄,二氯可溼性粉劑600~750g/hm2或20%雙草醚300g/hm2兌水600kg/hm2進行噴霧,噴施後保持淺水層或溼潤狀態3~5d,確保防效。

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5 結束語

近年來水稻病害、蟲害發生面積大,其中以紋枯病、稻瘟病、螟蟲、稻飛蝨等尤為嚴重。為確保水稻產量、質量,必須加強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加大對水稻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力度。堅持農耕農藝、生物、物理、化學防控相結合,創新防治機制,培育社會化服務主體,統防統治,確保防效,促進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