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跑10公里、每週跑20公里、每週跑30公里,哪種最健康?

每週跑10公里、每週跑20公里、每週跑30公里,哪種最健康?

前幾天看到一個段子:

一般情況下:跑步跑得最快和第二快的會互看不順眼, 但跑得最慢和倒數第二慢的都是好朋友。

莫名戳中笑點,我想跑步的人都會莞爾一笑的。

跑者們聚在一起,除了比一下誰跑得快,還會比一下誰的跑量大。我這月跑量100多公里,他200公里了,那邊一個大神月跑量300K+,跑得越多似乎越有成就感。

跑的少的人,只能自嘲“跑渣”,發個朋友圈都瑟瑟發抖。

但,跑步真的是跑得越多越好嗎?

大家都知道慢跑可以鍛鍊心血管系統,增強心肺功能,適當的運動量可以幫助我們維持體重,促進健康。但是,任何事情都還是有一個量的,所謂物極必反,過量的慢跑和長跑不但不能促進健康,反而有可能“弊大於利”。

每週跑10公里、每週跑20公里、每週跑30公里,哪種最健康?

先來看個數據:心臟在正常日常生活時每分鐘約泵出5升的血液,劇烈運動時達到每分鐘約25-35升,是日常的5-7倍。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一般人正常心率大多為60-80次/分鐘,運動的時候基本上會在140-180次/分鐘,心率的增加相當於汽車發動的轉速增加,就是為了輸出更大的功率。

這對心臟來說是一個功率負載,用進廢退,適量的運動可以鍛鍊心臟和相關的心血管系統。但是當這種高強度的運動持續1-2個小時後,心臟會開始疲勞併產生細微的傷害。

持續進行的血液流量會拉扯心臟肌肉,造成心肌細胞非常細微的損傷。因此,在大運動量後,比如馬拉松比賽後就去驗血,會發現血液指標中代表心肌細胞受損的指標會顯著上升,而這個指標是醫生用來判斷心肌梗塞的參考依據。

每週跑10公里、每週跑20公里、每週跑30公里,哪種最健康?

所以,當在長距離奔跑後,心臟會需要一段時間去努力修復這些細微的損傷。但是如果,心臟的主人為了堆跑量不間斷的進行高強度、長距離的訓練,那麼這些細微的損傷就會慢慢積累起來,終有一天會成為不可逆的損傷。

德國的科學家發現,業餘長跑愛好者的體內皮質醇水平比一般人要高。皮質醇是一種激素,當人在受到外界壓力時身體會釋放出來,以幫助你緩解壓力,度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難關。

如果你的身體長期處於一種慢性壓力,身體就會對這種過量的壓力產生反應,那就是皮質醇長期升高。如果皮質醇長期升高,就會引起血壓升高、血糖升高、免疫力下降、肌肉流失等等負面影響。

那麼我們一般人健康跑,每週跑多少合適呢?

這裡給出一個上限參考值:每週25-30公里。

這是根據丹麥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結果來設定的:一週跑步2.5小時的人群收益最大,超過這個運動時間的人並不會讓人更加健康。

這個是健康跑的一個參考值。老王自己在備戰馬拉松的那幾個月跑量也會超過這個值,但是參加馬拉松這種事情其實已經不是屬於健康跑的範疇了,我一直認為無論是半馬和全馬都不是兒戲,都是屬於極限運動,即使現在有種全民馬拉松的感覺,我還是堅持沒有準備就不要輕易報名馬拉松,尤其是全馬。

適量運動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但絕對不是代表跑得越多就越好,跑得太多就有可能起到反作用,長期來說可能損害健康,加速身體老化。跑步和喝水一樣,並不是越多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