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贵州有一座千年古县,景色宜人却鲜有人知,很多贵州人也不知道。它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小说之乡",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与黔北古文化在这里渗透交融,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文艺创作繁荣。它有"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的美誉,这里的吉他制造远销海外,吉他文化氛围浓厚。它获评中国白茶之乡、中国野木瓜之乡、中国大鲵之乡、中国油桐之乡和中国特色竹乡,生态优良,特产众多。它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境内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发达别致,山势藏奇掩雄。它是正安县,处贵州遵义东北部,是文化强县,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正安县鸟瞰(照片来源于网络)


尹珍务本堂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新州镇政府大院内,距正安县城40公里,东靠道真自治县,南连本县杨兴乡,西邻桐梓县,北接四川省南川市,海拔高度640米。务本堂是东汉名儒、贵州文化教育始祖尹道真先生讲学、居家及墓葬之地。尹珍务本堂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省保碑(照片来源遵义旅游网)

现在的务本堂,主体建筑为封闭式四合院,始建年代不详。原为草堂三楹。明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康熙二十四年(1685)、嘉庆二十年(1859)、咸丰年间数次修葺。同治年间悉毁,光绪十二年(1886)再建。坐南向北,主体建筑为封闭式四合院,"品"字形砖木结构,坐南向北,一正两横,中轴线对称,轴线上依次为门厅、两厢、天井、正堂(讲堂),四面均为高10米青砖砌筑的维护墙体。大门额横排楷书"务本堂"三字。务本堂门前河边,就是尹珍洗笔淘砚处。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务本堂(照片来源于微正安)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务本堂远景 (照片来源于:贵州游侠的博客)

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正堂面阔三间、通面阔10米,进深三间、通进深9.5米,穿斗式封火山墙青瓦顶。大门额横排楷书"务本堂"3字。左右侧立"学者必由是,逝者如斯乎"楷体青石阴刻对联一副。垂花山门早年被毁,残基仍在,对联仅残存"学者必由是"上联,下联被毁。越垂花山门即为青石铺就的长方形院坝,右侧紧紧靠正面维护墙处立一青石质石碑,碑系清咸丰十年(1860年)正安州知州于钟岳撰《尹先生务本堂碑》,碑文2000余字,对尹珍身世、籍贯等有所考证,惜此碑已残断,现仅存上段。务本堂在历史上曾多次修葺,但均多次被毁。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2002年3月,贵州省文物局进行现场勘测,制定了修缮方案,拨专款进行抢修,使务本堂再一次重现明、清两代数次修葺、重建时的古朴旧貌,务本堂自尹道真先生手建草堂三楹至今,穿越近2000年的历史长空,文化的演绎发展已成为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现象,现已此建立了尹珍文化教育基地。这小小的务本堂,与湖广等地的旧书院遗址相比,狭小而简陋。可是,这里,是贵州文化的发祥地,南域文化的发端处。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正堂(讲堂)照片来源于微正安

"务本堂"之名,来自《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为白话,就是:做人,只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因为尹珍感到乡民"生于荒裔,不知礼义"。待自己"学成,还乡里教授",就兴学校,举侧陋,移风易俗。教其耕稼,制其冠履,初设媒聘,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让乡民成人,学礼。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从教化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基础。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正堂(讲堂)照片来源于遵义旅游网

尹珍(公元79——162),字道真。公元79年(章帝建初四年),牂牁郡毋敛(今贵州独山、荔波一带东汉时称毋敛,正安县境又有毋敛坝)人。出生豪门,少纨绔习气,自幼聪颖好学。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 年),尹珍 20 岁时,学业已有相当的基础,自以居于荒裔,知礼义,心怀高远,涉途千里至汝南(今河南),奔赴京师洛阳求学,并拜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成为经师大儒。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许慎(约58--约147年)

许慎 ,字叔重,他博通五经,撰有《五经异义 ,被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还精通文字学,所著 说文解字》至今被视为汉学经典。许慎被尹珍千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对他精心传授,尹珍刻苦研习五经文字,接受系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教育,也体现在"孝悌""忠信"与"恭敬"等方面。尹珍不仅精熟"五经",也得到《说文解字》的真传。学习期间,正值许慎编纂《说文解字》,尹珍在老师指导下,研习篆书、功习隶体。许慎 撰著《说文解字》 搜集了古今各种书籍、简犊、碑刻和钟鼎款识,尹珍刻意摩习,书法技艺大为提高,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尤精隶书。南北朝刘宋时期,王愔著有《文字志》 中评述秦、汉、魏、晋间 120位书法家,就列有尹珍之名。唐代张彦远著《法书要录》引录《文字志》的篇目,使尹珍作为书法家留传于世。清代咸丰七年刻印的五卷集《广金石韵府》 中亦收录有尹珍篆书。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许慎编纂《说文解字》2012年中华书局

公元107年,尹珍北学中原学成归来,在毋敛坝"手建草堂三楹",设馆收徒教学。足迹遍及夜郎、毋敛、珍州、南平军、鄨等县,于是南域始有学焉。为南中早期教育事业的创办者之一,有"南域知学自珍始"之称,对西南地区的文化影响,沽溉深远,"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

尹珍设馆授徒,启蒙教化,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学,学生学习的是字书,目的在识字。童蒙识字教材,用规范的正体小篆写就,依文理编成韵文,便于记诵。教学中把识字和理解文意结合起来,学生在识字教育过程中接受一些常识。尹珍教学十分重视文字条例,造字微诣,以及书法艺术,解说文字教学八体,极为认真,学生文字学和书法造诣都较高。第二阶段学生学习《论语》,《孝经》,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儒家道德教育。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修十义以治七情",教育人们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十义"来陶冶、约束人们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

在授徒中有习字课,传授书法艺术,自己也日习千字。务本堂门前河边就是尹珍洗笔淘砚处。尹珍于桑梓之地办学、传道、授业、解惑、启蒙教化,"兴起学校,渐进迁其俗"。使蛮荒之地的南夷边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文明、道德和风俗。尹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父母兄长的孝顺,对弟妹子侄的慈爱,以及忠于职守,交朋友重信义,对民众谦恭和蔼等,都被地方官和乡党舆论公认为"孝廉"楷模,名声远播。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学者应奉(字世叔)任武陵(今湘西、黔东一带)太守,"兴学校,举侧陋,移风易俗"。尹珍虽年已古稀,但精力充沛,慕名就近前往师事应奉,学习图纬(即谶纬,是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其内容博杂,无所不包,与数术占术、神仙方技、原始宗教、儒家经说及古代自然科学都有密切关系,其核心则是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天人感应为主体的神秘思想)。学成,精通"天地人"三才之道。

东汉时儒学盛行,朝廷已将儒学立为官学,立五经博士,录用官吏,试八体,只要精通五经之一就可为官。汉代学人文字水平和书法造诣都较高,篆书和隶书优异者可为尚书史。统治者为招揽治国人才,主要是通过经学取仕。因此,东汉时,民间立馆传经之风盛行,全国郡、县、乡均设经师,经学大盛,产生了不少著名经学大师,某些著名学者世代传经,形成经书"家法",著录生徒成千成万。参加拜师读经者多为地方郡、守、豪族弟子,因为这些门阀大族弟子在察举征辟中会得到优先。

东汉王朝实行推荐"茂才"和"孝廉"人士,尹珍是许慎高徒亦是名师大儒,既是豪门"名望",又有启蒙教化之"德行",守孝道之善状,声誉很高,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地方官以其精通经术,选入文学科向朝廷举荐。尹珍因经术选用,被朝廷选去作尚书丞郎,后官至荆州刺史。

尹珍刺荆州,秩本六百石,而监临二千石官,可谓秩卑权重而赏厚。刺史以六条省察郡国而仅以奉诏奏事的时期,他还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而非地方官。但刺史权任极重,可以控制地方二千石长吏,事实上极易越权,加之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和镇压农民起义,逐渐赋予刺史以六条外职权,拥有领兵之权,有选举、刻章之权。于是刺史便由单纯的监察官发展为总览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汉之盛,朝廷重贤良文学之士通一经名一艺者,得与公车,或为丞相,或仕至二千石,由是以儒术饰其吏治,故得人之盛。尹珍既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又有以儒术治吏的经伟奇才,成为汉廷重臣。尹珍的老师应奉亦在朝廷当了司隶校尉,师生二人在全国名显一时,传为佳话。

尹珍功成名就,但年老体弱,遂辞官还乡,重操旧业,将原学馆改名为"务本堂",矢志育人。公元 162 年(桓帝延熹五年)病世,葬于务本堂后,卒年84 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南中志》、康熙《平彝县志》(康熙三十四年改夷为彝)、光绪《平彝县志》对尹珍均有记载,就连《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等权威性辞典也有专条介绍。尹珍与平夷人傅宝、夜郎人尹贡一起被誉为"南中名士",与舍人、盛览被后人并称为"汉三贤"。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清晚期务本堂信札(照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贵州重视尹珍是从明代以后,仅就重修务本堂,就可看出。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 1612 年)第一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5 年)、清嘉庆二十年(公元 1815 年)、清咸丰六年至九年(公元 1856 一 1859 )年、清光绪四年(公元 1878 )数次修葺,竣工于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 年)。共 226 年时间,平均五十年左右修一次,频率极高。

明永乐十一年贵州始建行省,逐步实行改土归流,中央王朝逐步加强对贵州的统治,派驻贵州的主政官员需要加强汉文化的传播,树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奉立尹珍为一个很有启迪示范作用的典范人物,以树立风气,维护道统。贵州各地相继建孔庙,设尹公专祠,尹珍与孔子相配祠,各地立祠供奉。明代中叶,贵州三个书院里始建尹珍专祠,清代扶风山王阳明祠旁配尹道真祠。道光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创立"汉三贤祠"纪念尹珍、舍人、盛览三位文化名人。印江、铜仁、独山等地也相继建立尹公祠。不属贵州辖地今南川、綦江县在清代都建有尹子祠。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贵州教育鼻祖——尹珍(中国台湾网 李丹 摄)

嘉庆二十年,贵州抚宪牌开;照得本部院读《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官至荆州刺史。"复查《贵州通志 》,乡贤首列尹名,是黔中之后学,允当矜式。但不知各属书院,有无奉祀木主,合垂拐查。为此,牌仰该府,转饬所属州县,立即查明该处书院内,如尚未设尹公木主即由地方官捐廉恭设,奉祀其木主,上书'汉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俾肄业诸生,岁时礼拜,以发其尚友之思。仍将尊办缘由报查……自此,边隅弦诵,朝夕观瞻,不特后世咸之宗,允副大宪敦崇之典矣"( 《 正安州志》 )。 由此可知,全省各府县学书院,在嘉庆二十年后,始设尹公木主,形成尊崇尹公之大气候。才有"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食乡社"的盛事(郑珍语)。

尹珍的功绩,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中最早提及:"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庠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材。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南朝范晔《后汉书》亦赞成此说,称:"郡人尹珍,字道真,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清代嘉庆年间《四川通志》中说:"汉,尹珍……从许慎受五经还,巴渝之人始知学。"(清)郑珍的《遵义府志》说:"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清)袁霭如《尹珍考》中说:"(尹珍)卒得其微言妙义,以教化乡人,使椎鲁之俗,尽变为彬雅之观。且不惟一时,而又使数千百年后之人,俎豆衣冠,尸而祝之。"民国《南川县志》载:"……尹先生处遐裔之中,独能克自振拔,不远千里从师访道,卒得其微言妙义,以乡人教其乡,其事尤鲜。""一尹子而綦江、南川、正安、绥阳、桐梓皆之。""……先生教授时,黔蜀地相接,其影响遍及'綦南两邑'",又说:"昔人称文翁化蜀,顾翁守地,为民父母,自有教化斯民之责, … … 尹先生处遐裔之中,独能克自振拨,不远千里从师访道,卒得其微言妙义,以乡人教其乡,其事尤鲜。"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民国时期正安县政府旧照(照片来源正安论坛)

民国 32 年(公元 1943 年)贵州省政府编纂出版的 《贵州名贤传·尹珍传》 载:"正安新州地方有个务本堂,就是从前尹先生讲学之处,可以说尹先生是贵州文化的开创人,正安是贵州文化的策源地,为纪念这位先贤,特呈准中央政府,将正安县划出一部份,另设一个新县,称为道真县"。以尹珍名字命名,还可追溯到唐宋时,土人深感尹珍教恩,以地命名珍州,寄托怀贤情思。"道真教授南域,许应之学,久餍饮于文人学士獠妇苗童之口,故因其斯爱斯传者以名其郡,命名之中怀贤寓焉"。"昔言子传学于吴文翁教化于蜀,先生可以媲美,先生谓珍,是以后之人以珍州名其乡。复谓其名用其字真安州以生先字道真也;不斥其字更其号名正安州,以先生号道正先生之学久乃益光。曰务本、曰乐道,小学经艺允为百世之师矣"( 《 正安州志》)。

民国时期,新州毋敛坝地方还以"务本乡"、"故里乡"命名。并有"汉儒尹道真先生故里"石碑,惯称"故里碑"。绥阳县旺草场亦名"尹珍场"、"尹珍乡",今旺草仍有"尹珍中学"、"尹珍小学",绥阳县城有"尹珍路",正安县城有"尹珍广场"、"尹珍大道",文化路图书馆旁有尹珍塑像。遵义市"三阁公园"内建有"尹珍堂"内立尹珍塑像,纪念汉代三贤尹道真先生。

明清两代,争相考证尹珍,研究尹珍。以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绥阳知县詹淑撰 《尹珍讲堂铭》为最早考证尹珍籍贯的人。遵义知府赵遵律撰《尹珍考》,赵宜霖《重修务本堂小序》,莫与俦 《毋敛先贤考》,余正燮《书后汉书·夜郎传》 ,于钟岳 《尹道真先生务本堂碑记》,莫庭芝 《尹先生祠堂记》 ,四川举人袁蔼如《尹珍考》等考证文章最有影响。现代,亦出现尹珍研究热,如万大章《汉尹珍学历考》,王燕玉 《尹珍的身世籍贯遗迹考说》(《贵州文史丛刊》),邱仲书 《贵州文化开山祖师尹道真先生轶事》(台湾《黔人》杂志),周子言《尹珍籍贯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黄明福《汉代名儒尹珍与道真县》(《贵州方志》,陈福桐《六千举人,七百进士》(《贵州文史天地》),刘学株《尹珍故里的沉思》(《贵州日报》),邱洪《尹珍的乡里及地名遗迹考》(《贵州大学学报》),潘大成《道真县与汉儒尹珍》(《黔人》杂志),黄万机的最新研究成果 《尹珍与"毋敛学"》等。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历史、地理、民情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汉学渊源、地名遗迹等考证,对尹珍进行研究,为贵州文化寻根,褒扬尹珍在文教史上的贡献。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在尹珍文化及其精神的影响下,贵州明清两代出现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盛况,出现了被誉为"西南硕儒"的郑珍、莫友芝,出现了光华显世的"沙滩文化"……就当代来说,就有一批如石定(全国获奖小说《公路从门前过》的作者)、赵剑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等省内外、国内外知名作家和艺术家。贵州各地尊师重教为风气,因而推动了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安县因汉儒尹珍而名扬于世,人因地传,地因人传,人才辈出。至今一千九百年来,尹珍文化流风遗韵,沾溉深远,承前启后,人文蔚起,成为一个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现象。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以 《尹珍故里书卷飘香》为题作了报道,赞扬汉代西南文化大师尹珍故里的文化风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

遵义正安尹道真务本堂(八批国保)

正安县将以新州尹珍务本堂为主进行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照片来源于微正安))


尹珍先生的精神,讲的通俗一点,就是三条:

1.生于南蛮,而不甘荒裔。--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向往文明。

2.北学中原,而博通三才。--勤奋好学,广师博学,学不畏难。

3.归里教授,而顿开南域。--报效家园,热爱家园,不忘本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