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故事

小時候,家境貧寒,上學都是十分困難。我上小學的時候已經七歲了,在我們這個年齡層已經算是晚的了。清楚的記得,那時我們讀的還是私塾,並非公立學校。那時候私塾就是在一所破爛的房子裡,桌子、凳子、房子都是陳舊的。房子是經常漏雨的瓦房,牆是籬笆牆,地板是原始地板,只要一下點雨就會出現泥濘。桌子和椅子是長桌,搖搖晃晃地好不舒服。

那時候上學還要交學費,我記得一個學年便是四十五塊錢。零三年的時候,四十五塊錢在農村還算是不小的數目。學費也就換來了兩本書,一本數學和一本英語。當時就覺得不划算,所以下定決心要把它多讀幾遍。最喜歡《詠鵝》那首詩,雖然不懂其中深意,但是覺著好玩,時不時會學著鵝的叫喚聲。

農村不如城裡,有著好條件。城裡的教育方式、娛樂方式都和農村有著千差萬別。城裡孩子是幼兒園加學前班,公立學校加優質教師的配置;農村則是七歲上學加鄉土教師的配置,老師所教的abcd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以至於後來難以改變。城市的娛樂方式諸如電腦遊戲、遊樂園等。農村則是泥土加樹葉,偶爾增加彈珠、紙板和皮筋。除此之外,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可以購買喜歡的書籍,而當時的我們只有課本。

我的課本保存的很好,從一年級到現在的課本全部留著,留著的原因大概是除了課本沒有其他書籍陪著我們了,所以就不捨得扔掉。只有課本的我們,讀書就變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記得我第一次買課外書已經是高一的時候了,那時候喜歡詩詞,買了《毛澤東詩詞》、《顧城詩集》、《北島詩集》三本書。這三本書是我唯一把裝訂線翻爛的三本書,在其中我最喜歡毛主席的豪氣,同時喜歡顧北那種朦朧感。其中最喜歡的還是顧城《一代人》中的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喜歡這句詩是因為它讓我更加堅信尋找前行的道路,不懼“黑暗”尋找“光明”的勇氣。

後來,我越來越喜歡讀書,因為讀書能給我帶來快感。在書裡我可以感受偉人大殺四方的豪氣,亦可以感受溫婉女子的不勝嬌羞,最可貴的是讀書能給人智慧。可能“黃金屋”、“顏如玉”沒有找到,但是卻找到了李白的那種瀟灑,杜甫的憂國憂民。這也是一種幸事,人能瀟灑活著,仗劍走天涯;又能處江湖以思國憂。這不必“黃金屋”、“顏如玉”貴重的多。

喜歡讀書源於不喜娛樂,對唱K、蹦迪提不起興趣,便對讀書、養花起了興趣。這或許是從小沒有受到娛樂的侵蝕,才沒有體會到“娛樂至死”的感覺。好讀書的人都喜買書,我也不例外。從古代買到現代,從國內買到國外,無論是四代名著,還是四大悲劇我都喜歡,無一不想收入囊中,只可惜囊中羞澀。

最近我再次讀了餘華的《活著》,這已經是第四次讀這本書了。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感受是同情,一種對於弱者的同情。第二次讀這本書更多想到的是不幸,就是生活在當時時代的不幸。第三次讀的時候感到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讓我想到了“活著”這兩個字。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袋裡轉著。直到前兩天讀了《我的成功不是偶然》這本書的時候才明白活著的意義。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也許這種價值是為了親人,或是為了國家、社會、企業。我們都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而活著。

所以讀書給人以智慧,而我的讀書正是從艱難中一步步汲取智慧。及時我很晚才得以讀書,我亦會把讀書當作一種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