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資格與治未病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這是《道德經》講的一個道理:已經上了道,官方的承認只是錦上添花罷了,不影響行醫。職業興趣與家族傳承所引領的職業,上天總賞碗飯吃的。

我家一姻親,出身中藥世家,從藥理到醫理再加上天資悟性,漸有點小能。曾於春節聚餐與其討論“持證行醫”事宜,他說:“早期花點錢也能辦到,可是隱患很多。”我問:“何不考一個?”他無奈地說:“不是所有人都博學強記擅於應試的,再說,你們在學校花十幾年系統學習、統一考試得到的知識,後續能用上的又有幾何?年紀大了,耗不起這個時間和金錢,寧願用這些資源服務於有需要的人。”

親戚們都同情他,無一不找他開過藥,我也不例外。比方說,我吃了燥熱物皮膚就會又紅又癢,曾被同事誤會是西北人,臉上的紅暈是烈風吹出來的。去過美容院,洋金菊敷無數回,邊推經絡邊消炎,也是時好時壞的。後來他診斷為“血毒”,給我開清腸胃的藥,洩瀉了兩天,臉上的紅腫就消了。但是,我把藥給一起打了火鍋愛人吃,他不僅沒好起來,還腹瀉了一晚上,他媽媽沒少訓我:“千人千症,古人有訓:生草藥是不能亂吃的!”

後來看了李居明的書,他說求醫要看緣,緣對了,醫生的五行恰好為病患所需,病就好得快。甚以為然,後來父死母垂危,西醫治不了的病找中醫調理,也是根據這個原理,多試幾名中醫,觀察病母的反應。結果,是一退休老中醫給她調好的,藥方都是尋常藥物。據其它病人說,她們是來開“煲湯料”的,可見中醫的精髓在於藥食同源。拼急症救援未必比西醫更立竿見影,而治未病遠勝於西醫。老母親從2015年發病,2016年垂危,至今還好好活著。從懶語厭食,到食慾正常、聲音宏亮,慢調了一年。

可見,中醫博大精深,又醫術堪與互通,未必都有“牌”可考的。

論中醫資格與治未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