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和1988年(名列第一),洪学智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故被人称为“六星上将”,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唯一的“六星上将”。
1913年,洪学智出生在安徽金寨县小河口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参加了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农民武装部队,后在赤城游击队任分队长,1929年5月,洪学智参加商南起义,后被编入了红一军。
1932年,红四军西征,到达川陕革命根据地。洪学智历任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直至军政治部主任,参与了粉碎四川军阀"三路"、"六路"围攻的斗争,以及三次进攻战,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
1935年3月,洪学智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他率部参加强渡嘉陵江、土门、包座等战役,并负责方面军的后方收容和筹措粮草等工作。7月,奉命接应中央红军,并组织筹措了大批军需物资。1936年10月,洪学智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抗战时期,洪学智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一支队支队长、第四大队副大队长。1939年7月,率部随抗大总校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战役战斗。
1940年11月,洪学智奉命转战苏北抗日前线,冲破了敌人的重重关卡要塞,跨越六省,于1941年4月到达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全队无一减员,受到刘少奇政委、陈毅代军长的高度赞扬。
在江苏期间,陈毅任抗大第五分校校长,洪学智任副校长,为军队培养出一大批军政干部。
1941年夏季反“扫荡”斗争中,洪学智临危受命,掩护新四军军直机关和抗大五分校安全转移。同年10月,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领导盐阜军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受到华中局特令表彰。
1942年12月,洪学智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协助黄克诚师长指挥了夏季攻势作战和苏北反顽斗争,胜利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并歼灭大批日伪军,扭转了不利态势,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苏北我军转入反攻,洪学智参与指挥了解放阜宁、车桥、淮阴、淮安的战斗。
1945年9月,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的洪学智,与黄克诚率部进军东北,执行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疏通了承德到辽西的铁路,确保及时输送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并于1946年2月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攻打通辽、中长路阻击战、四平保卫战等战役战斗,遏制了敌人战略进攻势头。
1946年7月后,洪学智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领导剿匪斗争并取得胜利,巩固了北满根据地。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三下江南的作战。
1948年11月,洪学智率部参加平津战役,先截断平津之敌联系,封堵了海上逃跑之路;同时遣所部主力十七师参加天津攻坚战,为平津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后任四十三军军长,率部作为四野先遣兵团南下,途中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1949年5月,洪学智指挥四十三军发起渡江作战,从黄冈、黄石、蕲春三地渡过长江,迫使武汉守敌弃城南逃;后指挥所部参加湘赣战役,攻占鄂城、大冶、九江、南昌等城市;继而参与指挥广东战役,解放了广州市。
新中国成立后,洪学智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第十五兵团进军广西的作战行动和渡海作战,取得解放海南岛战役的重大胜利。并直接指挥广东剿匪斗争,巩固了广东治安和社会秩序。1950年5月,指挥发起万山群岛战役,击沉敌舰4艘,重伤敌舰队司令,创造了木帆船打军舰、以劣胜优的奇迹,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嘉奖。
1950年7月,洪学智调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分工负责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参与领导指挥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和其他历次重大战役。
1955年,洪学智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洪学智出任后勤部部长。1959年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叛乱,洪学智代表中央军委进藏了解平叛作战和后勤物资供应情况。
1959年庐山会议后,洪学智也受到牵连,被调离部队到吉林省工作,先后担任了农机厅、重工业厅厅长。身边的人为他感到担心,洪学智反倒是乐观,他说参加革命又不是为了当大官,祖国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才是他所追求的事。
文革开始,洪学智也被关押批斗,于1970年下放到了农场改造,造反派让他揭发彭老总,但他始终坚持着内心的信仰,不做违心的事。1972年,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解除了他的劳改,后出任吉林石油化工局局长。
1977年,洪学智重回部队,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生产秩序,严格把控武器质量,保证对越自卫反击战优良的装备供给。
1988年,解放军再度实行军衔制度,共有十七名高级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洪学智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兼军委副秘书长,按照级别也被囊括在内。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的,有人尊称他为"六星上将"。
2006年,洪学智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他身后的六百多件遗物全部无偿捐献给了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