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次的武漢疫情,日本很早就主動援助我們,其實日本這次的舉措,最讓人感動的不止是捐款捐物,而是他們的捐助詞寫的太有水平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


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坦誠說,看完我有點羞愧,因為我覺得自己太沒有文化了……


下面我們先來仔細查閱了這幾句詩的出處:


第一句


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這是唐代鑑真東渡時的一句偈語,意思是我們不在同一個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當我們抬頭時,看到的是同一輪明月。


這句話出自盛唐時,日本遣人來中國學習佛法。當時日本長屋親王命人制作了一千件繡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偈語的袈裟,贈送大唐的高僧們。


鑑真大師披著這件袈裟,為偈語所感動,遂發願前往日本傳法。這也被視為中日交流的友好象徵。


其實,“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詩對中國人來說不能算陌生,在揚州大明寺鑑真紀念堂前就有這塊石刻。


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第二句


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這句詞出自《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意思是:


誰說你沒有軍裝啊?我與你同穿那套罩衣!修理好鎧甲與兵器,我同你一道去殺敵。這是戰士們慷慨、勇敢、互助的請戰書,被秦人記錄了下來,流傳成鼓舞鬥志的詩歌。


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國都郢都,楚向秦國求援,秦王作賦《無衣》,動員秦民出征抗吳,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第三句


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


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同氣連枝”,出自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漢代蘇武《詩四首》之一:“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


比喻親生的同胞兄弟,金庸的小說裡也有這句話。


第四句


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青山一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首詩出自唐代王昌齡的《送柴侍御》,這首詩意思是:


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順便說一句,上一次引用這首詩的,是2006年第一次回到福建祭祖時的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


可惜許多中國人,卻是第一次聽到上面四句詩。


解讀到這裡,我越來越慚愧,這簡直就是日本人給我們開的詩詞大會啊!


再對比一下我們的標語:


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對了,好像有個詞比較有文化,那就是“雖遠必誅”。


我覺得自己生活在一篇文化沙漠當中……


今天的“文化沙漠”歸根到底是隻知道賺錢,不讀書、不學習、過度娛樂化的結果。


之前,我們很窮,怕被別人看不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不窮了,但是如果我們只是物質上的富裕,照樣還會被人看不起!


我們的古裝劇也有很多,但是演來演去就是宮鬥,玄幻等等 ,傳遞歷史文化內涵的有幾個?即便有,會有收視率嗎?如果沒有收視率,電視臺願意播嗎?


我們的電視以收視率為中心,我們的社會以賺錢為中心,我們的教育以升學率為中心,我們的平臺都在以下載量為核心,那麼我們的文化修養該怎麼獲得提升呢?


我們的孩子在學校之外,打遊戲、追綜藝、看網劇,又有幾個孩子在讀四書五經呢?作為大人,我們也都在刷短視頻,看網紅表演,我們不覺得自己的內心越來越空虛嗎?

對,明月何曾是兩鄉


再來說說沒有文化有多可怕:


之前我們一直說到的一個詞是“人定勝天”,很多人理解成:人力一定能戰勝神力,這是嚴重的誤讀,這裡的“定”講的不是“一定”,而是《大學》中所講的“知止而後有定”的“定”,是一種“出離世俗的平和淡定”,是找回“真我”的安定。


這裡的“天”說的並不是“老天爺”、“上帝”、“神明”,而是指的“天災”。所以“人定勝天”所揭示的秘密就是隻要我們進入到“定”的狀態,找回“真我”,就能克服困難,戰勝“天災”!


這樣理解這個詞,對我們在疫情期間提升自己是有幫助的。當我們不能四處走動的時候,正好可以靜下心來,“讀書識字”,多讀好書,讀聖賢經典;多識漢字,瞭解文化本源,嘗試做一個“有文化”的人。


再比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


這裡的“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是一種謙卑的意思。


也就是說:女人可以有才,但如果這個女人總是把自己姿態放的很低,從不顯露自己才能,甚至自認自己是無才的,這就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德行。


還有句話:無毒不丈夫。


這句話的出處是關漢卿《望江亭》裡:“便好道‘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度是大度的意思,意思是作為一個大丈夫要有足夠的度量和格局,要能容忍很多別人容忍不了的事情,才算真正的男子漢。


還有一句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其中的“為”字上,“為”唸作wéi,是“修為”的“為”,讀第二聲。而不是“為了”的“為”,不是第四聲。


所以,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如果做人不修為自己,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而絕大多數人,卻把這句話被曲解成了:“人活著如果不為(自己著想,就會被天地所不容”。


以上三句話流傳了那麼多年,都沒有得到正解,真是可嘆!


回顧歷史,十四世紀歐洲黑死病的爆發,引發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導致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繼而產生了工業革命,實現人類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次疫情的爆發,最先改變的是人們的思想,是文化領域的“突變”,未來十年,必將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偉大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