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代帝王師”、“乾坤正氣、伊洛真儒”沈鯉

沈墳:一代名臣傳佳話

沈墳是一座墳墓,也是一個村莊,村莊因墓而得名,因為這裡埋葬著明代“三朝帝王師”沈鯉。在沈墳北邊500多米處,有一個村莊叫沈莊,這兩個村的村民都姓沈,皆為沈鯉後人,沈鯉墓在沈墳村西,位於梁園區水池鋪鄉東3公里處。

4月12日,記者來到沈墳村,走進沈氏家族,聆聽他們講述先人的故事。

沈祥星今年79歲,沈氏家譜記載,他是沈鯉二十一代孫。在沈祥星記憶中,沈鯉墓前有石牌坊、石人、石羊、石象、石祭器等,雕工精細,但因黃水淤積,埋於地下約1米。墓前有石碑4通,均有大楷正書,刻有明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祭文和沈鯉的生平事蹟。

明朝“三代帝王師”、“乾坤正氣、伊洛真儒”沈鯉

沈鯉畫像

關於沈鯉的政治生涯,沈祥星知道的很少,但從老一輩那裡留下幾個關於先祖沈鯉為官清正的故事,至今他還記憶猶新:

一說是“免梁”的故事。有一年,黃河兩岸鬧洪災,莊家顆粒無收,河南更是重災區,民不聊生。一天,萬曆皇帝詢問沈鯉河南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狀況,沈鯉說,黃河氾濫,河南遭災,五穀絕收,大多民房被洪水沖塌,萬千民眾無法生活。萬曆問,河南老百姓的房子是怎麼建造的,為何弱不禁風?沈鯉說,河南的民房沒有大梁,土坯砌牆。萬曆問,怎麼沒有大梁?沈鯉答,先帝慣例,河南“免糧”。連續說了幾遍,萬曆皇帝方才曉知其意:“愛卿的意思不就是讓朕免去河南的皇糧嗎。”沈鯉急忙跪地俯拜:“謝主隆恩!”那一年,河南老百姓真的免去了皇糧。得知此事,河南老百姓對沈鯉感激不盡,稱他是“顧家之官”。

二說是“鬧龍街”的故事。商丘古城有一條“鬧龍街”,就是沈鯉和萬曆皇帝留下的。沈鯉告老還鄉後,居住在歸德府。一天,萬曆皇帝來看望老恩師,走在歸德府大街上,一群孩子正在嬉鬧,其中一個小男孩看見萬曆皇帝穿的衣服繡著盤龍,很是好奇,就在後邊拉住萬曆的衣服玩耍,萬曆大怒,命隨從訓誡頑童,誰知這孩子很伶俐,一溜煙跑進了一扇大門裡。時至傍晚,萬曆探望恩師心切,就命隨從明天再說,先看恩師。沈鯉知道此事後,笑著對萬曆皇帝說:“皇上千萬不要生氣,這是好事,說明您江山穩固萬年長!”萬曆皇帝不解地皺了皺眉頭。沈鯉說:“這條街就叫‘鬧龍街’唐宋皆有君王在此與民同樂,歌舞昇平,江山一統,國泰民安!”萬曆聽罷,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君臣對坐暢飲。此後,那條街就被戲稱為“鬧龍街”,一直延續至今。

三說“萬曆搬磚蓋祠堂”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沈墳村主任沈其連講述的。一年秋天,沈鯉主持家人在古城西門裡建造沈家祠堂,牆壘兩米多高的時候,萬曆皇帝來看望老師,當時老師正在指揮泥瓦匠安窗戶,見皇帝和常隨官走過來,就對正在幹活的工匠說:“你們信不信,我讓皇上給你們搬磚砌牆。”工匠皆瞪大了眼睛,那表情說明是不可能的事情。沈鯉抬頭對著走過來的萬曆說:“麻煩皇上把您腳下的那塊磚遞上來。”皇上不知是計,順手遞上去一塊磚,皇上和沈鯉走後,眾工匠大笑,工頭笑著說:“萬曆搬磚蓋祠堂,天下無二啊!”從此,萬曆搬磚蓋祠堂的故事就在歸德府傳下來了。

明朝“三代帝王師”、“乾坤正氣、伊洛真儒”沈鯉

沈鯉墓前的石像生和石碑

關於沈鯉沈閣老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沈閣老修大堤、皇上恩賜“乾坤正氣”匾等等,故事畢竟是故事,據正史記載也印證了他的為人品質和為官之道。

據《明史·沈鯉卷》記載,沈鯉,字仲化,歸德人,明代萬曆年間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歷嘉靖、隆慶、萬曆三朝。被稱為“三代帝王師”,世稱“沈閣老”“歸德公”。有《亦玉堂稿》《文雅社約》等作品傳世。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萬曆十二年(1584年)拜禮部尚書。

神宗在東宮的時候,沈鯉任講官,神宗曾經指令諸位講官在扇子上書寫文字,沈鯉書寫了魏卞蘭的《太子頌》進奉,神宗於是要他講清大義,沈鯉講得非常完備,於是他蒙受寵愛。等到神宗即位,極為稱賞他。

第二年秋天,晉升為侍講學士,又升遷為禮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吏部職,升任左侍郎。沈鯉斷絕私人的交往,喜好推舉賢士,萬曆十二年冬季,被任命為禮部尚書。

沈鯉一向正直、光明。考慮到時俗的侈靡,考察先朝的典禮制度,在喪祭、冠婚、宮室、器服方面全都確定標準,頒佈全國。沈鯉為官處事剛正不阿,被當時的得勢官員沈一貫壓抑,志向得不到全面實現。後來,沈一貫失寵,稱病閉戶,沈鯉才得以處理內閣事務……

明朝“三代帝王師”、“乾坤正氣、伊洛真儒”沈鯉

沈鯉80歲時,神宗派官去探視慰問,賞給他銀兩。他上書答謝,又陳述當時政治的要務。又過了5年,沈鯉去世。贈封為太師,諡號文端。沈鯉在商丘病逝後,萬曆帝非常悲傷,祭文中稱讚他“乾坤正氣,伊洛真儒”。

歷史的長河如煙散盡,先人的忠義亙古長存。而今,沈氏後人秉承先祖的剛正與厚德,在沈鯉墓前辛勤勞作,建造了幸福家園。為傳承沈鯉精神,幾年前,沈氏家族自發捐款50元萬元,重修了墓道,立起了牌坊,建造了“望沈橋”,高大的沈鯉墓被鮮花、果樹環繞期間,書有“乾坤正氣”的墓碑聳立在墓前,訴說著一段流芳百世的青史。(單保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