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明清: 嘆崇禎(三個失之交臂的機會本可以逆轉乾坤

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領大軍攻入北京城,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

且不說他登基之初的內憂外患,也且不說他執政能力造成了如何殘破不堪的局面。

讓人扼腕嘆息的是,即使在最危急的局面下,有三個輕而易舉就可以逆轉乾坤的機會,卻由於他性格上的缺陷,落入了國破身死的境地。

這一切,源於他的性格。歷史上不乏君昏於上,政清於下的先例。他哪怕什麼都不幹,都不至於國破身死。壞就壞在他無帝王之才還要勤於政事,力圖中興,主帝王之事。

大話明清: 嘆崇禎(三個失之交臂的機會本可以逆轉乾坤

明朝衰落,始於萬曆後期。崇禎即位以來,雖然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但局勢並不是不可收拾。再殘破的朝局如果行政得當也能扭轉過來。歷史上,從來也不乏行將崩潰而逆轉乾坤的例子。

很多人認為,崇禎自登基之初,不露聲色地剪除了魏忠賢一黨,顯示出深謀遠慮、謀定而後動的政治智慧和謀略。且宵衣旰食,勤於朝政。後君王死社稷,不愧為一代英烈明君,只是命運不濟而已。

但顯然忽略了一個根本就是明擺著的事實。從後來的所有事實發展和歷史記載中,都表現出他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剛愎自用、性格暴躁、敏感多疑、死要面子、目光短淺、虛榮少謀、嚴苛好殺。

儘管他特別勤政,特別辛苦,也特別勇敢。但我們必須注意的一點,他不是販夫走卒,辛苦一些就可以安身立命。也不是匹夫俠客,不怕死就可以國泰民安。而他是一個泱泱大國的元首,而他的性格是最不應該出現在一個皇帝身上的。

國家滅亡,江山淪陷。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又有什麼用?

大話明清: 嘆崇禎(三個失之交臂的機會本可以逆轉乾坤

另外,他沒有能力駕馭群臣,因而對諸臣產生了刻骨仇恨,可能也是他嚴苛好殺的原因。煤山自盡之前留下的“文臣武將皆可殺”之言就是最好的明證。

他在他當政期間,幾乎沒有任何一任兵部尚書可以逃脫被殺的宿命,包括功勳卓著、屢敗滿清的國之柱石袁崇煥。兩任兵部尚書都死於最痛苦、最殘忍的極刑——凌遲。這是他性格暴躁、敏感多疑、嚴苛好殺的體現。

大話明清: 嘆崇禎(三個失之交臂的機會本可以逆轉乾坤

就以上所說,有三個輕而易舉就可以逆轉乾坤的機會,這三個機會的錯失,造成了大明帝國煌煌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帝國亡於他手。也充分證明了他以上性格在一個帝王身上是任何的致命。

這三個機會他沒有抓住,也甚至可以說,他根本不想抓。

第一,皇太極曾經在戰場上佔盡主動之時,主動提出和談,要個名份,並願為大明藩籬。崇禎又想談又愛面子,怕留下宋高宗一樣的罵名,後秘密和談洩露,拒絕了合談,並惱羞成怒之下,凌遲處死了負責秘密和談的兵部尚書陳新甲。

殊不知當時形勢與南宋岳飛節節取勝,全國響應,佔盡優勢的情形下與女真和談的形勢有本質上的不同。這是滿清大兵壓境時主動提出的合談。另外,滿清也就是想要個名分而已。即便以後滿清再捲土重來,明朝也可以獲得寶貴的喘息之機。

其二,李自成在打破居庸關之時,也曾要求與朝廷和談,要個陝西王的王位,還願意北上抗清,被崇禎斷然拒絕。崇禎無用的自傲和自尊,使這樣一舉數得的好事竟然也被棄之不用。

其三,李自成兵臨城下,尚有遷都一路可走,南京是另一個成熟的國都,有現成的一套國家運行機制,國內也尚有兩百多萬軍隊。遷都南京後,捲土重來並不是多難的事情。忍一時之屈辱,但大明一定不會亡。

政治上不成熟,不善於審時度勢。剛愎自用,偏激愛面子,目光短淺、優柔寡斷以及剛強而缺乏韌性的性格在以上方面顯示的淋漓盡致。

大話明清: 嘆崇禎(三個失之交臂的機會本可以逆轉乾坤


王朝更替,在歷史上原屬正常。可嘆之處在於,由於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有著悠久歷史和先進文化的漢民族淪入了外族滿清的統治。

而後,正是這個先後兩次打斷漢民族歷史進程的女真族,幾乎讓中華民族萬劫不復

大話明清: 嘆崇禎(三個失之交臂的機會本可以逆轉乾坤


嘆息歸嘆息,歷史沒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