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旅遊:賦予福地千秋歌——福州的一種文化景觀

福建福州旅遊:賦予福地千秋歌——福州的一種文化景觀

福州閩江北江濱——閩都春秋園


八閩雄都,神州名府。北枕蓮花,南控五虎。右擎翠旗,左標石鼓。擁三山入懷中,撫二塔於膝下。挈西湖而邀閩水,踞六鰲以望雙龍。

這是福州文化名人陳章漢先生的《閩都賦》開篇的幾句,深情歌頌了“有福之州”的山川形勢:以蓮花峰為中座,面對五虎山,左有鼓山、右為旗山;中有于山、烏山、屏山,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登上傳有六鰲的于山可以望見分為烏龍江、白龍江的閩江從城邊緩緩流過;一汪碧水通江達海。是這般“靈山秀水,形勝東南。有福之州,斯之謂也。”

於今這篇賦已刻在閩江北岸的“閩都春秋園”的福州歷史文化長廊的卷首。

壽達兩千兩百歲的古城正海納百川,再展宏圖。

福建福州旅遊:賦予福地千秋歌——福州的一種文化景觀

福州歷史文化長廊


福建福州旅遊:賦予福地千秋歌——福州的一種文化景觀

陳章漢先生撰《閩都賦》


福建福州旅遊:賦予福地千秋歌——福州的一種文化景觀


此賦之外,陳先生還創作了《鼓山賦》《旗山賦》《馬江賦》《曇石山賦》《福州溫泉賦》等作品。陳先生還是一位書法家,他的多數作品都已經書碑刻石立於歌頌之地,遊人喜於字文共賞。

福建福州旅遊:賦予福地千秋歌——福州的一種文化景觀

福州溫泉公園“溫泉博物館”門前的陳章漢先生撰《福州溫泉賦》


福建福州旅遊:賦予福地千秋歌——福州的一種文化景觀

陳章漢先生自書《福州溫泉賦》


賦產生於漢朝,是文體的一次創新,賦兼具詩歌和散文的特點,在詩與文之間形成了新的文學形式。賦的文采斐然,韻律明快,讀來神清氣爽。讀賦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大家可以讀一讀原《人民日報》副總編梁衡先生的《西柏坡賦》,其首段末句:“天降大任,託國運於僻壤;小村何幸,成歷史之拐點”。可見賦的文字的凝練力度。

當然,除了讀現代人創作的賦,我們也一定喜歡古人寫的賦。例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等。在福州于山也有一篇清代福州舉人劉萃奎寫的《九仙山賦》。只是古代的賦用典和藻飾太多,讀起來可能會有一點難度。

但我們不一定學著寫賦,可以在讀賦中學習賦的對偶對仗、排比押韻,以提高語言文字水平,把賦的寫作手法應用到其他文種的寫作中。

福建福州旅遊:賦予福地千秋歌——福州的一種文化景觀

于山的清代福州舉人劉萃奎寫的《九仙山賦》碑廊


如果要學寫賦,可聽聽陳先生的意見。他說,寫賦要挖掘、要到達,然後才有可能去表達好。要沉得住氣,慢慢來,把文章做細做足。此乃行家的中肯之言。

福建福州旅遊:賦予福地千秋歌——福州的一種文化景觀

福州三坊七巷之宮巷的古民居


茲再引陳章漢先生的《三坊七巷賦》中介紹三坊七巷由來及規模的一段文字,以饗同好:

至若坊巷之濫觴,衍脈乎晉唐,宏規於明清,勃興於新紀。方圓六百餘畝,中衢輻輳三七:東向曰巷,西向稱坊。北抵雙拋橋渡,南襟安泰河墘。巷陌如枰,溝渠若濟;宅院毗連,望族踵繼。崢嶸灰雕鞍牆,俯仰懸鐘雀替。肯構肯堂,彌精彌細。巧匠眼神,墨斗記性。勝絕處,堪嘆明清古建之大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