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果斷接受撤藩,康熙帝會怎麼樣對待他呢?會殺嗎?

翔雨山


個人認為,吳三桂即便果斷接受撤藩,康熙照樣會殺他。

吳三掛,1612—1678年,字長伯,遼寧人。明朝時為遼東總兵,降清後,被封為平西王,與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並稱為“三藩王”。

一、康熙要統一南方。康熙為清朝的第四位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長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清朝初期,由於兵力不足等原因,清朝對南方諸省鞭長莫及,只能用明朝降將追剿明朝餘部和治理南方。設立藩王,這是在特定條件下的權宜之計。清朝名義上統治了南方,實際上由藩王管理。康熙即位後,社會逐漸穩定,永曆帝已亡,農民起義餘部已肅清,康熙要想統一南方,建立中央集權,首先就必須解決“三藩”,因此,撤藩已勢在必行。

二、影響國家統治。“三藩”在建立之初,清朝賦予了很多特權:如軍隊、稅賦、官員選拔等,猶如一個獨立王國。清朝下派的官員、皇帝的旨意都很難在這些地區執行,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更為嚴重的是,一些打著“反清復明”的民間組織以及明朝降官,與吳三桂或多或少都有聯繫。“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吳三桂作為“三藩”之首,擒賊先擒王、斬草除根的道理,康熙是明白的。無論吳三桂接不接受撤藩,康熙都不會容忍吳三桂活在世上。





魚頭聊史


首先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你的問題原意應該是:吳三桂接受了康熙的撤藩,康熙會不會殺他,我個人認為康熙一樣會殺掉他。至於為什麼會殺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回答:1、什麼是“籓”、2、吳三桂當時的處境、3、康熙為什麼殺、吳三桂為什麼要反。

吳三桂的“藩”到底是什麼

吳三桂的藩就相當於一個獨立於中央以外的小國家一樣。

一、藩的由來

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才出現這個概念的,以前周朝主要實行的是分封制。那個時候沒有藩這一說基本都是分封制,把一塊地方分給諸侯然後讓諸侯自己管理。這種制度發展於周朝,結束於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朝的時候,劉邦封了很多王,這時候才有藩邦的概念,不過劉邦的規定異姓不能為王。

二、藩的危害

從劉邦開始封王以後,這種制度安排,就帶來了無數的戰爭和災難。漢朝的七王之亂、明朝的朱棣靖難之役,以及中間的無數次軍閥割據混戰等等。因為權力是不能和別人分享的,就像老婆一樣。

三、藩的行政權力

我國的藩分為:內藩和外藩。

內藩在行政上由中央政府統轄;內藩在稱號上將不再是某國,而是大中華帝國某行省或地區;例如:後來明朝的封王、吳三桂基本也屬於內藩。

外藩其實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只有當主國受到攻擊時,外藩有義務出兵幫助。外藩每年需要朝貢一次、換屆後需要報備中央。例如:朝鮮、越南。

小結:“藩”的發展與由來都是為了分配利益才出現的,往往也伴隨著危險和叛亂。

吳三桂當時的處境

吳三桂當時處境已經很不好了,他的發展和壯大,已經嚴重阻礙了康熙的戰略、也引起了康熙的疑慮。


一、吳三桂這個藩王是怎麼來的

大家都知道,吳三桂是幫助清廷剿滅明朝和李自成有功被封的平西王。吳三桂本來是山海關的守將,後來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一開始吳三桂是準備投降李自成的。據傳後來由於李自成把他家人以及愛妾陳圓圓玷汙,導致其降了清朝,後來封的平西王。

二、吳三桂對於漢人是漢奸

因為吳三桂投降了外邦清朝,並對南明的覆滅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漢人都認為吳三桂是一個民族大漢奸。康熙朝時候又擒殺桂王有功,晉爵親王,兼轄貴州。

三、康熙對藩王一定要裁撤

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後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後來由於權力問題與清廷矛盾重重。康熙對撤藩早在心中就做了部署和打算。

小結:吳三桂由於投降清朝後基本與漢人勢不兩立,當他權力、慾望、聲勢過大時康熙也一定要撤掉這個藩王,所以吳三桂基本上是兩面不討好了,處境艱難。

康熙為什麼必須殺他、吳三桂為什麼要反

不管吳三桂接不接受撤藩,康熙是一定會殺他的,因為康熙是一個雄主,吳三桂是一個悍將,自古功成名就之後雄主基本都會殺悍將,這是歷史規律決定的,不以康熙和吳三桂的意志為轉移。

一、吳三桂當時已經尾大不掉了

吳三桂在康熙朝除了鎮守雲南以外還管轄貴州。吳三桂的實力在當時已經很強大了,而且他多次不聽中央安排、私自募兵、私自設立官員,基本上已經獨立於中央之外了。據許旭的《閩中紀略》中載:“時王府額計有萬餘,而旗下所蓄養甚眾。”

二、歷史教訓使然

康熙是一代雄主,他一定熟知歷史上的事情。就在前朝剛發生的朱棣叛亂,康熙一定是知道的。大家想一想,康熙會留下吳三桂這個隱患嗎。

三、康熙要撤的是三藩,吳三桂首當其衝

當時漢人總共有三個藩王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吳三桂是他們當中實力最強的,只有把最強的先解決掉,後面兩個才能快速解決。

四、吳三桂為什麼要反

其實吳三桂反的時候已經61歲了,如果他老老實實的回到京城不是更好。我相信吳三桂也深知歷史上的事件,他有兵、有糧、有實力的時候,康熙還忌憚他幾分。如果他接受建議回到京城,那就是砧板上的肉了,康熙隨時都可以殺了他。他也許深知康熙是一個雄主,一定不會留他這個隱患在身邊的。

本文總結:我認為即使吳三桂接受撤藩回到京城,也不會是安想晚年的,康熙一定會殺了他,吳三桂也許死的會更快一點。我們歷史上有這麼一句話:斬草要除根,餘毒一定要清除的並被反覆實踐著。

引用文獻:《閩中紀略》《吳三桂傳》


翻開歷史書


吳三桂如果接受撤藩,康熙或許不會殺他,但結局不會太好卻是肯定的。原因很簡單,滿清統治者從骨子裡是看不起那些投降他們的前明漢臣的,所以才會專門編撰《貳臣傳》來羞辱他們,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洪承疇。洪承疇為滿清入主中原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滿清攻入江南時,多爾袞頒佈殘酷的“剃頭令”,激起了漢民的激烈反抗,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滿清的血腥鎮壓並沒能嚇倒英勇的江南百姓,反抗從未停止,讓滿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多爾袞束手無策,只能起用洪承疇,洪承疇採取懷柔政策才慢慢平息了江南百姓的反抗。後來他又輾轉甘陝、雲貴、湖南、福建等地,採用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分化瓦解各路反清復明勢力,才讓滿清在短短數年時間就統一了中國。他也因此被譽為“開清第一功臣”,可是當洪承疇年老致仕,沒有了利用價值的時候,康熙卻只給了他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襲職銜,最後只能在羞辱中鬱鬱而終。

連“開清第一功臣”洪承疇都落得如此下場,吳三桂如果接受撤藩下場當然也好不到哪裡去,失去了自保的武裝力量,離開自己經營多年的雲南根據地,吳三桂就如同一隻離開森林被關入動物園牢籠的獅子,會不會被殺全得看滿清“主子”的臉色,這樣屈辱的活著只怕比死了還難受,吳三桂正是非常清楚這一點,才會拼死一搏,決然反叛。如果不是他名聲實在太臭,如果真能團結各路反清復明力量,未嘗沒有成功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