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誰將成為貨代物流業 “新巨頭”?誰將 “出局”?

本次疫情,或許將帶來貨代物流業的一次系統性“洗牌”,一次全面的革新。


2020年初,疫情猶如從天而降的“黑天鵝”,給包括貨代在內的港航業各個環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不過,在不少業內專家看來,雖然在短期內疫情會給貨代物流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但是在危機過後,行業轉型的速度反而將大幅加快,與此同時,也會有部分貨代物流企業在危機中得以迅速成長並脫穎而出,成為行業新的領跑者。


危機來臨:“領跑者”和“出局者”共存


疫情後,誰將成為貨代物流業 “新巨頭”?誰將 “出局”?


毋容置疑,此次危機會給貨代物流行業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雖然2月份的貨量會下滑,但隨著3月份復工的快速推進,市場也將會出現反彈。所以市場並不會出現‘斷崖式’的下降。”


“近期,已有部分國外研究機構推測在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集裝箱吞吐量將下降600萬TEU,這也意味著,出口箱量將減少200萬~300萬TEU。在我國第一季度集裝箱總吞吐量中,這一數額僅佔比10%,加之分配在全國數十個港口,復工後還可能迎來爆倉,因此,真正意義上的供需失衡將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而具體到貨代物流企業,不同特質的企業受到的影響將截然不同:部分企業將會逆勢而起,而部分企業將加速“出局”。


具備以下三個特質的企業將會在危機中逆勢而上,分別是公司運營效率較高,全國範圍內的共享中心已初現雛形和數字化、線上化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企業。


不少業務運營效率較高的貨代企業內部,都存在業務環節或部門冗餘的現象。而疫情導致的“返工難”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會幫助這類企業完成部分相似部門或崗位的合併及切割,進一步降本增效。


以往的企業,尤其是全國性的貨代企業,通常擁有遍及各地的分公司,各自為政,負責訂艙或報關等相關業務。


然而實際上,隨著數字化及線上化程度的不斷升級迭代,一個地區性的共享中心就可以承擔全國所有地區的報關訂艙等業務。“各地復工情況不盡相同,哪個地方復工情況最好,成本較低就會自然而然成為共享中心。不過他特別強調,前提是該企業早已在疫情發生前做好了預案,共享中心已現雛形。


此外,擁有一定線上化業務比例的企業也會快速成長和蛻變,比如,原本線上化業務佔比僅僅為20%到30%的企業,在這段只能與客戶隔空交流的特殊時期,其線上業務的比例自然會大幅攀升,完成數字化蝶變。


“這些企業的崛起完全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早在危機前,他們已敏銳地洞悉到了行業效率和成本的痛點,最重要的是,他們及時做出改變,疫情危機在這個過程過起到了催化作用。”


有四種企業將擁有較為明朗的前景。其中包括物流的硬件資源配套齊全的信息化企業,如全球化的大型物流公司,他們不僅擁有豐沛的物流資產,同時還在堅定推進信息化的升級;服務能力覆蓋更廣的全球數字化企業,他們或許沒有硬件設施,但服務能力覆蓋廣泛,標準清晰,數字化響應程度較高,這些企業必將是行業的領軍者。


“此外,能夠提供線上差異化服務體驗的企業以及能夠提供‘端到端、一站式’服務的企業也在危急時刻,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周詩豪表示。


“而在上述幾個方面都不盡人意的企業,有可能會加速出局。


防“危”舉措:“縮編”業務 預判現金流


疫情後,誰將成為貨代物流業 “新巨頭”?誰將 “出局”?


那麼,對於受到疫情負面影響的企業,應當採取哪些措施將影響降到最低呢?


此時,進一步擴張,尋找新客戶的做法並不可取,相反,適當“縮編”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案。


所謂“縮編”,就是根據客戶與公司的匹配程度,挑選最為核心的客戶群體,將企業的優勢資源,如資金、人力等向核心客戶傾斜,緊密圍繞此類客戶開展業務和服務。“比如,對包括船東、集卡司機等供應商的選擇,都要圍繞核心客戶的需求,進行相應調整。”


除“縮編”之外,還要對企業內部的用工成本加以調整,管理層和員工“區別對待”。比如,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降低管理層的固定薪酬比例,保障一線員工的工資。


企業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加強對一線員工的保障,加強企業的凝聚力顯得格外重要。“根據以往的規律,那些最後倒下的企業,除了敗給了歷史進程之外,大多也都輸在了內部管理問題上。”


當下,保持與各環節的溝通與聯絡是第一要素,在此基礎上,提前做好復工後的相關準備。“比如在客戶關懷方面,要詳細瞭解工廠何時才能復工?海外訂單情況如何?根據不同客戶的具體狀況,提前為他們打造復工後的工作方案。”


而在供應商的聯絡中,關注包括船公司、車隊、報關行等的恢復情況。特別是要追蹤瞭解包括像馬士基、中遠海運等巨頭企業的策略調整。


他表示:“我相信他們一定會積極判斷、分析、研究未來的走勢,並推出有利於在線化,或者在非接觸情況下開展國際物流訂單的舉措,這些或許都有借鑑意義。”


此外,對現金流進行量入為出的規劃也至關重要。提前預估企業收支狀況,並在此基礎上,對近3-4個月的現金流狀況做出精準預判,如此,才能保證安穩渡過危機。


危機之後:貨代業將呈現兩大變化


疫情後,誰將成為貨代物流業 “新巨頭”?誰將 “出局”?


對於當前的貨代物流企業來說,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於疫情之後,企業自身何去何存?而這,也與整個行業在危機過後的變化與調整息息相關。


危機過後,貨代業至少將會出現兩個方面的轉變,一方面,以往以人脈資源進行交易的時期將徹底結束,行業將會向更加商業化及市場化的方向轉變;另一方面,行業的併購重組將加速,而併購形式也會有明顯轉變。


在傳統貨代企業的高光時刻,人脈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盈利能力。然而當下,情況卻在發生轉變。供應鏈上下游環節都在承擔著經濟下行的壓力,尤其是在危機中,這種情況也被進一步放大。


舉例而言,以往,貨代企業如果和某個船東保持著較好的個人或商業關係,就可能會得到訂艙優先等頗具價值的資源。


然而在特殊時期,作為重資產行業的船東也承擔著較大的資金壓力,只要運營,成本就會居高不下。同時,保證足夠的貨源成為不少船東的第一要務。因此,擁有足夠貨源的貨代將取代以往的“老主顧”,成為新的“座上賓”。


與此同時,貨主在這一時期也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在選擇相應的服務商時,誰能墊付更多的資金,或延長賬期,誰就會得到貨主青睞,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原來是關係和資源驅動的行業,而今將轉變為效率驅動的行業。


除了更加商業化和市場化之外,貨代業併購重組的步伐也會進一步加快,同時,併購的規模和量級將會出現顯著改變。舉例而言,以往是價值數十億的大公司計劃併購身價低於其10倍的企業,而今則會變成同級別企業之間的收購。


危機過後,許多看似規模龐大的企業,如果在運營效率和線上化服務方面都不盡如人意,那麼,估值就會急劇下降。而以線下業務為主的中小型企業,將不具備任何收購價值。“通過吸引銷售人員,放賬期等方式,就可輕而易舉吸引其客戶。”


危機後,行業另一個變化是,更多的專業貨代物流平臺將會向供應鏈服務商轉型升級。在救援物資運輸過程中,他觀察到,一些貨代物流企業不僅專注於運輸,同時還與商流有著密切的接觸。“和商流的接觸越緊密,企業能夠獲取的利潤就會越高,響應速度越快,能幫助客戶解決的問題也越多。”


“每次危機之後都會誕生新的大公司,危機將會讓資源和資金繼續往更安全、效率更高的地方聚集,這可能會帶來貨代業一次系統性的洗牌,一場全面的革新。”

版權說明:金邦物流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特殊情況除外),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原作者不同意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