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黄媛介:拥有林下之风的乱世才女

在当今社会,“劳动光荣”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可这样一种观点:无论男女,步入社会后都应该实现经济独立。付出劳动养家糊口,是成人世界的一种理所当然。

其实,这一“政治正确”的观念自产生至今不过七十余年。在封建社会,只有少数衣食无忧的名门闺秀拥有读书权利,然而这些名门闺秀一不能科举入仕,二不能云游经商,读书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通晓事理。换句话说,读书再多,难以致用。

但是,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里,有一批饱读诗书的女子选择放下身份,走出家门。她们抛却世俗偏见,依靠个人所学,赚取生活来源。这其中的杰出代表,乃是被誉为拥有“林下之风”的才女黄媛介。

一、不事二姓,一生只认此一人

明朝末年,黄媛介生于浙江嘉兴的一户书香门第。黄家以开馆授课为业,家道殷实,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黄媛介自幼受到书香熏陶,及至豆蔻之年便因通诗赋、善书画而蜚声南北。

明末黄媛介:拥有林下之风的乱世才女

黄媛介十岁时,父亲为她订了一门亲事,未婚夫是好友之子杨世功。杨黄两家门当户对,两个小儿女又是青梅竹马,堪称一桩令人满意的姻缘。在长辈的默许下,杨世功和黄媛介自幼一起玩耍。天长日久,二人心中早已埋下了对彼此的情意。

不料,二人未及成婚,九州大地便陷入一片混战。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神州四方生灵涂炭。待字闺中的黄媛介,家境一落千丈。为了谋生,正在求学的哥哥黄鼎,转行做起了小本生意;素有才名的姐姐黄媛贞,嫁给贵阳太守朱茂时为妾室。

黄媛介的未婚夫家境况更糟,连一日三餐都无以为继。眼看杨黄二人已到适婚年龄,杨家却无力操办婚事。杨世功无颜面对未婚妻,于是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杨黄二人的婚事就此耽搁下来。由于杨世功迟迟不归,父兄屡劝黄媛介改嫁,黄媛介坚决不允。就在此时,名士张溥慕其才名登门求亲,希望将黄媛介纳为妾室。

张溥,江苏太仓人。崇祯二年,组建复社,砥砺文章兼针砭时弊,社员多达三千,声势遍及海内。崇祯三年中举,隔年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彼时黄家已经败落,不复往昔望族风光。黄家女儿为名门做妾,虽有些委屈,但毕竟可保衣食无忧。况且张溥人品学问均属上乘,名声又极其响亮。于是父兄便劝黄媛介应允下来。

黄媛介透过屏幛观察张溥其人,心中有了主意。她对父兄说:“我因张溥是名士才想见他一面。据我观察,他虽有才华却无命数,实在可惜。”(吾以张公名士,欲一见之。今观其人,有才无命,可惜也。)以此为由,黄媛介拒绝了张溥的提亲。

黄媛介并没有说错,不久后张溥便去世了,享年39岁。黄媛介一心等候,终于等回了在外漂泊多日的杨世功。尽管杨世功既无家财又无功名,黄媛介依旧不离不弃,不改初衷。没有丰厚的聘金,没有风光的婚礼,黄媛介嫁与杨世功为妻。

二、卖字鬻画,身处乱世可养家

公元1644年,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注定被铭记的年份。这一年,战火烧遍大江南北,绵延了276年的大明王朝迎来了自己的末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紫禁城的主人先后换了三个,分别是崇祯帝朱由检、闯王李自成、顺治帝福临,史称“甲申鼎革”。

明末黄媛介:拥有林下之风的乱世才女

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之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黄媛介亦不例外。国破家亡的她,只能跟随丈夫辗转飘零。二人流落到杭州后,杨世功的畚箕生意难以持续,全家面临断炊的危机。黄媛介想到自己善书会画,决定在西子湖畔卖字鬻画,谋求生计。

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清鼎革之际,黄媛介这一决定可谓石破天惊。出身儒门的她,不可能不知道抛头露面的行为有损女子清誉。毕竟在时人看来,卖字鬻画形同卖艺,绝非良家女子所为。依照常理,出身书香门第的人往往极其看重声誉,似黄媛介这般为求糊口不顾声誉的女子,在当世难得一见。

黄媛介心知迎接自己的必是无数谴责与质疑,但她仍然坚信自己的选择。她背上笔墨纸砚,走到西湖边,支起了字画摊。

在旁人的指指点点和议论纷纷中,黄媛介铺开宣纸,研墨提笔。她根据买主的要求,时而挥毫泼墨,时而手绘丹青。许多人出于好奇前来围观,黄媛介始终保持不卑不亢的风致。也有一些轻浮男子试图调笑,黄媛介便以言辞弹压,将其击退。

虽然收入不多,但黄媛介依傍在山水之间,靠写字作画便可换来布衣蔬食,也算是自得其乐。她曾写下一首七绝,表明自己寄情山水、安贫乐道的心志:

著书不费居山事,沽酒恒消卖画钱;

贫况不堪门外见,依依槐柳绿遮天。

三、流离半世,不改风骨不移志

黄媛介的名声在杭州城渐渐传开了。当时许多才女都通过举办文会的方式结识文友。黄媛介诗、文、书、画四绝,因此常常收到文会请帖。

明末黄媛介:拥有林下之风的乱世才女

才女文会分为两种,一种是青楼名妓举办,一种是大家闺秀举办。两种文会的主办者身份有别,彼此并不来往。黄媛介是一个清贫妇人,两种文会都对她下过请帖。无论接到哪种请帖,黄媛介都会欣然前往,她不顾世俗之见,既可与名妓相交,亦可和闺秀结友。

柳如是曾为秦淮八艳之首,后来嫁与名士钱谦益做妾。柳如是与黄媛介同为嘉兴人,私交甚好。她见黄媛介生活清贫,便劝其到名士文会上唱诗作陪,既不用受风吹日晒之苦,又可得到远高于卖字鬻画的酬劳。黄媛介心中清楚,这份活计实乃诗妓所为,难免会受人轻薄,有辱门楣。于是她婉言拒绝。

彼时黄媛介的生活十分清苦,丈夫杨世功收入微薄,她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承担起赚钱养家的任务。她不但要赚取夫妻二人的糊口费用,还要抚育一双儿女,接济远在嘉兴的公婆。柳如是知道她生计艰难,好心帮她介绍一份“高薪”工作,但黄媛介坚守个人底线,宁可受苦受穷,绝不自取其辱。

钱谦益听闻此事后,感叹道:“媛介虽穷,清诗丽画,点染秀山媚水之间,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黄媛介除了卖字鬻画,还在大户人家担任小姐的闺塾师,教书课业。忠明烈士祁彪佳的遗孀商景兰倡导女子结社,黄媛介与她相交甚密。商景兰的女儿和儿媳都曾是黄媛介的门生。

1666年,京城的一名吏部官员久闻黄媛介才名,下重礼将其聘为女师。不料舟至天津时,儿子杨德麟溺水身亡,转年女儿杨本善又不幸亡故。儿女接连离世,黄媛介身心俱疲,悲恸不已。折返途中,黄媛介一病不起。佟国器夫人钱氏收留了黄媛介,安排她住在佟家的僻园中休养身体。可惜黄媛介遭受的打击过重,终于不治,于1668年撒手人寰,享年54岁。

四、结语

身为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女,黄媛介以其出众的才情为世人所称道。同时代的散文家张岱曾称赞她“未闻书画与诗文,一个名媛工四绝。”但是最令人难忘的,是她与东晋才女谢道韫一样拥有“林下之风”。所谓林下之风,即无论身在何时,身处何地,女子都保持一种娴雅大方的气韵和傲然于世的风骨。

明末黄媛介:拥有林下之风的乱世才女

生逢乱世,半生流离的黄媛介,冲破世俗之见,以一己之身扛起养家重担,凭借个人才学在纷飞战火中为家人支起一片天地。为此,她不得不四处颠沛,游走于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虽然她个人问心无愧,但难免遭遇旁人的误解和冷眼。兄长恼她有悖伦常,几乎与她断绝来往;名士钦慕她的才情,却常常将她喻为诗妓。由于黄媛介交往繁杂,有人甚至质疑她“微嫌近风尘之色”。在三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出身书香之家的女子,名节遭人诟病,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黄媛介一面为生计奔走,一面在作品中抒发情怀。她的诗赋清丽脱俗,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可谓文如其人。时人不能理解她,至少不能完全理解她,只因她的思想境界已然超出自身所处的时代。以今人之见,女子养家并不可耻,抛头露面亦可洁身自好,但黄媛介穷其一生都没有等到世俗偏见的消失。

背负着物质压力和精神困扰,黄媛介在人间跋涉得十分辛苦。这世间,欠她一句“顶天立地”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