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留学的女性们,为何她们都不愿意留在海外?

在不近不远的民国时期,生活在传统闺阁里的女性们,开始走出深闺,走进学堂,甚至是留学海外。她们追求上进,自立自主,牢牢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她们渴望实现个人价值,但是却在学有所成之后,却都不愿意留在海外,这是为何?

1919年6月,胡适曾在演讲台发表了一席暗含深意的宣告,末尾他引用了一句荷马史诗作为演讲结言:“请看吧,我们已经回来,未来的世界应该从此不同了!”不难看出,那个时期的人留学海外,大多都是怀揣着“科学救国”的普遍志愿,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一群留学海外的女性同胞。

​民国时期留学的女性们,为何她们都不愿意留在海外?

穿旗袍上学的女学生

民国才女的老师陈衡哲,首批留学女生之一

说到民国时期的首批女留学,陈衡哲是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1914年,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收第一批留学美国女生的考试,24岁的陈衡哲早已做足了万全的准备,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中,成为国内首批赴美留学的女学生之一,由官家免费前往美国留学5年。

​民国时期留学的女性们,为何她们都不愿意留在海外?

陈衡哲

陈衡哲先后在瓦沙女子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西洋史、西洋文学。在异国他乡学习期间,陈衡哲的表现十分优秀,她美丽、聪颖、自立又很勤奋的个人魅力也赢得了很多的爱慕者。这当中,就包括了大才子胡适,从他们彼此间四多封通信来看,他们不仅拥有共同的语言,彼此还非常欣赏,只可惜,孝顺的胡适在一通母命下,匆匆回到了老家与江冬秀成了亲。

优秀的女性不乏有优秀的人追,错过了胡适,陈衡哲遇见了一生的真命天子任鸿隽。为了陈衡哲,他不远万里来到他国,足足等了她八个月,直到1920年,陈衡哲毕业,两人毫无悬念的纷纷选择了回国。

在陈衡哲的内心深处,5年的留学时光,她一直有着对故土的浓浓思念,也有着很深的文化情节,对那些亲人朋友更是日思夜想。她始终不忘初心,学成后,陈衡哲进入北大任教,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女硕士,陈衡哲在教育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才能,培养了一大批民国才女,曾经一度还被誉为“才女之母”。

怀揣建筑梦的林徽因,回国后圆梦古建筑的建树

才女林徽因第一次出国是在1920年,16岁的她在北京培华女中学习,那时的她,在学校是积极向上才华横溢的女学生,回到家中面对怨声载道的母亲却是满脸痛苦的林家长女。为了缓解女儿苦闷的心情,也希望让她多长长见识,打开新思想,林父决定带着林徽因游历欧洲。

​民国时期留学的女性们,为何她们都不愿意留在海外?

林徽因

在欧洲一年,林徽因跟着父亲去了很多国家,最后暂住英国伦敦。在那里,林徽因结识了可爱的建筑师女房东,她们十分要好,经常一起郊游,在她的影响下,小小年纪的林徽因在心里种下了一个心愿,就是将来自己也要学建筑。

回到国内后,林徽因继续就读培华女中,她比之前更加努力学习,不久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半官费的留学名额。1924年,她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一同来到美国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因为该校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不得不改报美术系,即使如此,她并未轻易放弃当年许下的心愿,在学好主修课程之余,她又选修了建筑系所有的重要课程,没给自己留下任何的遗憾。

1928年,林徽因学成归国,她没有选择留在海外的原因很简单:第一,家人都在国内;第二,中国博大精深的建筑史让她和梁思成更着迷;第三,当时的民国对人才的需求十分重视,想做之事有更大拓展的可能。尽管当时处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既落后又随时面临列强的侵略,所有的因素,都没有动摇过他们回国发展的决心。

回到国内的林徽因孜孜不倦地投身于中国古建筑史的考察,在这之余,她还写过很多篇文学作品,参与过多个学校的设计、新中国国徽的设计、景泰蓝工艺的挽救……

与命运对抗一生的杨荫榆

杨荫榆的一生,充满力量却又坎坷得让人心疼。在她16岁时,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包办婚姻,因不满新郎的愚智果断离开。之后,她与家人抗争,要继续上学,并在1907年从上海务本女中毕业后,又报名参加了江苏省的官费留学资格考试。同年7月,23岁的她孤身一人前往日本留学6年,回国时,清朝已改民国,国内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国时期留学的女性们,为何她们都不愿意留在海外?

杨荫榆

1913年,杨荫榆受聘于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第二年,又被聘到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学监兼讲科主任,在这里,她教了4年,在同学们心中威望极高。1918年,她再度被教育部选派赴美留学,入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又是4年,她带着硕士学位荣归故里,已是39岁的中年女人了。

1924年,杨荫榆出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女校长。只是很可惜,

这位在国外前后加起来留学了10年的女子,并未在第一时间掌握国内瞬息万变的新形势,进行“因地施教”。她任女校长后,将长期受西方教育的理念拿来管理学校,受到了一批学生的抵制,甚至还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驱杨风潮”,鲁迅先生也曾参与联名支持师生对她的斗争。

1927年,杨荫榆带着心有余悸回到江苏,她先后在东吴大学、苏州女子师范学校、苏州中学等校任教。只是,曾经无所畏惧的她,已经变得谨言慎行起来,不过,任凭世事艰难,她始终未曾放弃对教育事业的执念。1935年,她将毕生积蓄拿出,创办了一所女子私立学校,因为在国内长期的生活后,她对办学有了一些新的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也变成“注重道德品行、真才实学、崇尚朴实”。

让人可惜的是,命运并没有眷顾她。1937年,全国进入抗战时期,日本人也在同年侵占了苏州,富有强烈爱国心和保护妇幼的杨荫榆,在她一次次对抗日本军官后,被日本人残忍暗害。

带着浓浓乡愁,生活在美国的吴健雄

吴健雄,一位拥有中美双国籍的爱国女士。她在最美的豆蔻年华出国留学,却未曾想,因为战争以及种种原因,她错失了一次又一次回到祖国的机会。

吴健雄,和同期大部分女子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她从入学堂开始,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进入大学时,她又尤其痴迷于物理学,尤其是在报纸上看到居里夫人的成就时,她对物理的研究更是到了非搞透不可的地步。1936年,距她从中央大学毕业已经过去两年,她芳龄至24岁,是最美的年华,也是最佳的婚嫁年龄,但是,吴健雄却在那刻执意想要到国外去拓展一下物理知识。

她如愿说服家人,带着一股浓浓的乡愁,踏上了告别家乡的游轮,开启了她耕深物理界的一生。她是少见的学业完成后未能回国的女子,错失第一次回国的机会,是在1945年,她被导师邀请参与“曼哈顿计划”,也就是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第二次,是1949年,她又升起了回国的念头,但是,当时那个特殊的时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也还是在熬了几年后在相关人士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回国,她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未能如愿回国,吴健雄对祖国的思念更加强烈。通常,总能见她挽着发髻,穿着一袭华美的旗袍,出席在各种场合,在物理界头顶无数光环的她,用这些细节向全世界人民展现,她对祖国浓浓的乡愁。

​民国时期留学的女性们,为何她们都不愿意留在海外?

始终穿一身旗袍的吴健雄

1973年,中美恢复外交,吴健雄终于有了第一次回国探亲的机会,她的归来受到了周总理亲切的接待。此后,她又曾多次往返国内,将最新的信息和资讯传达到国内,带着不便的身子乐此不疲地与国内学子讲课交流。

1982年,她还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别墅,用这笔钱以父亲的名义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成立“吴仲裔奖学基金”,用于促进国内的科学教育。4年之后,她又拿出自己的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用于父亲当年创办的明德学校的改善与修建。

吴健雄在她离开家乡之时,本以为短暂学完就能回国,留在海外也并非她所愿。在她死后,按照她的遗憾,她终于落叶归根,而她的墓旁,刻着的字“她是一位卓越的世界公民,也是一位永远的中国人”……

不得不说,在那个动荡不堪的民国岁月,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女性,她们和男子一样,渴望学习,自立自强。留学海外后,她们在经历重重困难之时,始终心怀祖国,不遗余力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最美的生命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