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 ·【第二十六幅】| 创作也像登山,每上一层都很艰难。



知白守黑 ·【第二十六幅】| 创作也像登山,每上一层都很艰难。


论画,知白守黑,阴阳互存,消涨无极。

做人,守身玉洁,力求真善美。

本书和刘知白老人微妙同名。

他挚爱遗产,羞袭古人,创没骨山水,

天夺彩笔,却自铸典型。

本书精选团扇百件,烟霞缥缈,笔墨幽峻,

画小境宏。柯文辉先生为之撰散文百篇,

剖析艺境,点评风格,文思宽博活泼,富于启迪。


26.m4a4:12

来自文化符号壶


知白守黑 ·【第二十六幅】| 创作也像登山,每上一层都很艰难。


面对同一座山,地质学家想找的是山的运动史和矿物标本,画家从事收集绘画的素材,园艺家想获得设计园林的启示,史家是拜访碑刻山志等史料文献,山在四人眼里迥然相同。

同样的石阶,少年随父亲登泰山,觉得每层石阶很高。到了极顶天夜气凉得刺骨,父亲解开上衣,他的衣服裹着我小小的身体,让我背脊贴着他的胸膛糊里糊涂在哪儿睡了一宿,多年后他告诉儿子他彻夜从高处看着脚下的星星,不断感觉狂喜。

我在皖南做过伐木工,每天要扛着一截大树步行九十华里,每段分成65米,由一人负责,彼此互相传递,一个人脊梁靠着另一个人的后背,两颗木料就到了后者的肩上,如果有一棵掉到地上,就必须由后者个人利用下班的晚间扛送到终点,真是遥远,又很累。那时整天跑过石阶,跟后来看风景时走过的石阶感受迥异。

中国很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楼乾贵对我说,“我很遗憾不会画画,如果我由此能耐就把每一座山峰画下来装在挑夫的框子里,直达1800多米高的光明顶。山上的食物、青菜,包括旱天的水都是他们挑上去的,对于他们我很羞愧,我在山上曾经为他们唱过一支歌,但他们没时间听,擦着汗,很匆忙地从我身边走过去了,我理解,他们不是对我鄙视,是太忙了。”

人的一生,应该有扛着木料、挑着担子向山上跑的时光,或者带着孙子很悠闲地一步一步往上走去,或像工程师目测定山的高度完成自己的设计。把自己分裂成几个自我,为山演出各种不同的角色,我的生命和山都得到丰富。

创作也像登山,每上一层都很艰难,如果不幸滚下去甚至会粉身碎骨。

老人手上拿的是手杖,或者是别的东西。画家攀登时拿的是画具。是不是我扛着120斤的木头特别重,他拿的笔特别轻呢?我想不是。把笔拿好何止200公斤?他是循着无路之路攀登到高点的行程。我很为自己没有创造而又必须的重复劳作自豪,但绝对尊敬艺术家独辟一径的艰难。而真正的画家画的每一笔应该是不同的,我拿不动画笔对美的创造者完全服气。


作者 小简


知白守黑 ·【第二十六幅】| 创作也像登山,每上一层都很艰难。

刘知白

刘知白(1915——2003),号白云,晚号如莲老人等,安徽凤阳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后拜顾彦平为师,随师潜心临摹顾氏“过云楼”藏画。1948年在广西全州提出“学时有他无我,化时有我无他”的画学主张。其艺术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继承传统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创新,最终法古变今,创造了泼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新技法,成为中国画传统的最后守望者和新世纪创新的前行者,即他已经站在了传统与现代的临界点上,预示了新世纪中国水墨转向抽象与表现的历史趋势。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知白》《刘知白中国画集》及《清气和诗醉墨痕》《知白守黑》《秋水长天月下箫·刘知白作品赏读》 等研究其艺术的专著二十余种。


知白守黑 ·【第二十六幅】| 创作也像登山,每上一层都很艰难。

赏析 柯文辉

柯文辉,男,1935年1月25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当代著名书画评论家、鉴赏家、美术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当代国画大师刘海粟秘书十年,其间与刘海粟、林散之、李可染、钱君陶等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90年代在中国话剧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1993年起享受突出贡献政府津贴。


诵读 安丽丽


安丽丽 笔名:幔帘隔燕,辽宁省锦州人,小学教研室主任。市优秀教师、教坛新秀。酷爱文字和品壶谈茶,尤喜诗词,擅长朗诵。

一直坚信:读书是迈向高贵的最低门槛!


知白守黑 ·【第二十六幅】| 创作也像登山,每上一层都很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