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80多年后,拉贝后代向中国求援?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80多年后,拉贝后代向中国求援?


1、前言

前段肺炎疫情期间,看到新闻说撰写《拉贝日记》的拉贝孙子,托马斯·拉贝(是一位大夫),急需要中国生产的一组药品救人,便写信向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求援,中国驻德大使吴恳知道后说:在南京大屠杀时,德国人约翰·拉贝在南京建立安全区,挽救了2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他们在几十年前帮助了我们,我们也应该在几十年后帮助他们!相互守望,中国医药企业决定免费赠药,帮他们度过难关。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80多年后,拉贝后代向中国求援?


2、《拉贝日记》的由来

1931年,拉贝作为一名德国商人被西门子派往南京,后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由于亲眼目睹日军的暴行,令人发指,他寝食难安,一边决定帮助这些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一边开始写《拉贝日记》,要把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时间从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都是他亲眼所见所闻,内容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他还拍摄并保存了80多张现场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详细的注明。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血泪控诉,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们知道了1937年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 约翰.拉贝所著“南京卷”《拉贝日记》是二战时期日本的同盟国——德国的公民所做的第三方视角记述,是证明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证据之一。于1997年出版,并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80多年后,拉贝后代向中国求援?


1937年底,日军开始进攻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将他在南京的办公地(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作为南京安全区之一,秘密保护了600多位中国难民,如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等。后他又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25个),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在其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他不仅与日军斗智斗勇,还与日本领事馆反复交涉、抗议,阻止日军的恣意侵犯和屠杀,为大约20多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不但拯救了20多万中国人民的生命,还捍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事后,中国国民政府为了感谢他所做出的伟大功绩,授予他三色彩玉勋章这样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尊敬,这种跨越国界的大爱,应该让我们牢记在心,学会知恩图报,更应该把这种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938年的新年,收容所的难民们在他住的院子里排队向其三鞠躬,献给他一块大红绸布,上面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他被后人尊称为”南京的辛德勒”。

1945年二战结束后,他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

1946年6月在证实他未犯错后,又被去纳粹化,才获得释放,生活一度拮据。南京国民政府知道后,为了感谢他的功绩,便每月接济他的家庭粮食和金钱。

1950年他于西柏林逝世,日记资料由他的孙子保存。1997年他的墓地因续约到期,他的家人将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保管。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80多年后,拉贝后代向中国求援?


2006年10月31日,拉贝故居正式命名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和“拉贝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拉贝故居”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80多年后,拉贝后代向中国求援?


2013年12月,拉贝墓园由南京市政府修缮完毕。纪念碑上这样写着:“感恩 永远铭记拉贝先生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结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这样懂得知恩图报,在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不要忘记有一位德国友人拉贝,凭“一己之力”,舍生忘死,不畏强敌,拯救了20多万国人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英雄壮举,虽然过去了那么多年,我们依然记得这段恩情,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并帮其度过难关。

在全世界共面对新冠病毒疫情的时刻,让我们以拉贝先生的精神为榜样,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携手并肩,争取早日战胜肺炎疫情,中国加油,世界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