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小二灶,後有南匯城

小二灶鎮位於南匯城以北三里路的南祝公路兩側,民間有“先有小二灶,後有南匯城“之說,可見小二灶鎮歷史之悠久。

小二灶鎮原名是二灶鎮,因為地處原煮鹽點二灶的地方,故得名二灶鎮。鎮西的北二灶港,西起始於下沙鹽場,向東至小二灶鎮西側的運鹽河(也就是現在南祝路上小二灶車站站牌西首一條由東向西的河道),全長約二十公里。

先有小二灶,後有南匯城


先有小二灶,後有南匯城


先有小二灶,後有南匯城


小二灶西側的二灶港與運鹽河連接處

據記載,南宋鹽官王珏在紹興年間開華亭瀕海支河200餘里,又疏浚沿海三十六浦,洩內河水入海。二灶港應該就是這時候開挖的。

紹興年間是南宋皇帝趙構年號(1131年 - 1162年),如果當時已形成二灶鎮,那麼,小二灶鎮巳有近900年曆史。退一步講,二灶鎮是在南匯建城不久前才形成集鎮,至今也已有630多年了。

1386年南匯築城成為千戶守禦所,只是一個屯兵的營房,而二灶鎮已是一個集鎮,是集鎮在當地肯定是一個繁榮的地方。後來隨著南匯城裡的發展和繁榮,近在咫尺的二灶鎮受其影響,幾度興盛衰落。

在乾隆南匯縣新志有二灶鎮簡單的記載:”二灶鎮,邑城北三里,以老護塘為街,西即北二灶港”。既然是鎮,當時肯定不乏繁榮。

到光緒年代二灶鎮已經衰落,光緒南匯縣誌記載:”三團二灶鎮,邑北三里,西即二灶港。向以老護塘為街,今無市,居民二十餘家”。由此可見,在120多年前,小二灶已衰落到不像一個集鎮了。

2004年12月出版的《南匯地情叢書》中的《地名掌故》一書敘述:”小二灶,位於南匯境域惠南鎮境內,南距惠南鎮3公里,地處原煮鹽點二灶地,故名。約於20世紀初期形成市集。聚落沿川南奉公路東側分佈”。看到這裡,我有點雲裡霧裡,距惠南鎮3裡變成了3公里,說小二灶是20世紀初期形成市集,難道以前沒有二灶鎮之說?還是說到了清末,這裡又一次繁盛起來了?。

如果說小二灶是20世紀初期才形成市集,顯然不合事實,因為小二灶鎮上東側面朝西的街面老房子,都是有幾百年歷史的明清老房子,起碼在建造這些老房子時小二灶已是一個集鎮。還有在乾隆南匯縣新志中已有二灶鎮的記載。

二灶鎮為什麼改名為小二灶鎮?我估計在二灶成鎮後,隨著海岸線不斷地向東移動,煮鹽點二灶遷到了小二灶向東8公里處,後來在二灶鎮東首至海灘邊的煮鹽點二灶之間,又挖了一條河道,這條河道是二灶鎮西首二灶港的延伸,故仍稱二灶港,至今仍存在。在100年前,在小二灶向東8公里處的新煮鹽點二灶附近,又形成了一個集鎮,又因在煮鹽點二灶,故也叫二灶鎮,為區別兩鎮名字,老二灶鎮名字前加了一個“小“字,成為“小二灶”,新二灶鎮將名字前面一個“二“字改成諧音“義“字,後面還加了一個泓字,成了“義灶泓”。

幾百年來,小二灶鎮的街市主要分佈在沿川南奉公路(現南祝路)東側,南起塘紅路,北至拱樂路,在這街麵人家中,項姓人家佔了一大半,我是項家的外甥,我的外婆家就在最熱鬧的地段,鎮上東側有一段連成一片面朝街道的街面房子,也就是鎮中心最熱鬧地方的老房子,都是我幾個孃舅家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為拓寬南祝路,拆除小二灶鎮上全部街面老房子前,鎮上唯一遺存下的一個商店,就開在我外婆家的客堂裡。

據我外婆講,鎮上項氏始遷祖來自浙江,來南匯經營珠寶生意,發財後在小二灶買下了幾乎整條街的街面房子。到我外公這一代,不知為什麼攺行做其它生意。我外公在南匯城裡開金貨店(棉布店),他的一個侄子在大團鎮開的金貨店(棉布店)很有名氣。還有幾個侄子在小二灶街西(今南祝路拱樂路口西首)開了一家油車場,規模很大,與南匯城東門大橋西岸南首的季家油車場還要大。

據鎮上的幾位老人介紹,解放前後的小二灶,還是比較熱鬧的,鎮上有學校、商店、茶館以及糧棉加工廠。

茶館位於現南祝路塘紅路口南首,路西有一家裁縫店和一家點心店。再向北還有一家搖祙廠,老闆叫唐阿囡,有搖祙女工20多人。

肉莊在現在南祝路西側小二灶車站南首,旁邊還有陳阿大開的豆腐坊。

理髮店有鎮上有過好幾家,奚阿毛.陳阿根開理髮店時間比較長。周弟開理髮店時間最短。據說周弟理髮店開張第一天起了個大早,早飯不燒去買了二個肉饅頭,想早一點在店裡邊吃邊等顧客上門,誰知剛開門就來了一個顧客,於是他就把饅頭放在一隻長凳上,想先做了生意再吃饅頭,他正認真地給顧客理髮,一條大黑狗闖進店裡,見到長凳上的肉饅頭叼起就往門外逃,周弟發覺後連忙放下剃頭刀去追,追出門外大黑狗已杳無蹤影,周弟懊惱地回屋自言自語說“唉!一隻頭給狗剃了”,顧客聽到後不開心了,說“怎麼說話呢?你當我是狗?”周弟連忙道謙也不頂用,被顧客大罵一頓。

有一次,周弟一邊在給人修面,一邊跟旁人聊玩女人,得意忘形之際,一不留神把顧客的眉毛剃掉了,又被顧客大罵一頓,這事傳揚出去,生意從此一落千丈門可羅雀,只好關門打烊。提著一個裝有理髮工具的手提包,走村串戶替人理髮。一個初春的一天上午,周弟在一個村莊為幾個小孩剃頭,汰頭沒有熱水,就用冷水給一個小孩汰頭,冷得小孩哇哇大叫,其它幾個小孩見狀就都跑開不願意理髮了。旁邊一個有點文化的人就給編了一個順口溜“周弟剃頭,冷水汰頭,嚇勒小囡全部逃走“。這個順口溜傳出去後,周弟的剃頭生意又冷冷清清了,最後不得不放棄理髮這個手藝,靠拾垃圾維持生活。

小二灶鎮上的學校是上世紀四十年初代辦起來的,開始是萬祥人宣文源在油車場的一間房子裡招了幾個小孩教書,後遷至現南祝路塘紅路口北首,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校學生有200多人。

小二灶鎮上最負盛名的建築要數侯家廟了,侯家廟位於現南祝路塘紅路口東首幾十米的地方,有四間高大牢固的大瓦房,屋頂梁木有一抱來粗。香火歷來很旺,上世紀50年代前後,香客涉及奉賢縣、南匯縣和川沙縣。毎年還多次舉行廟會和老爺出巡活動。

廟會活動一般由小二灶鎮北一里地的宋家發起組織,每次活動都十分熱鬧。老爺出巡時,甩龍燈、託香隊、蕩湖船、踏高蹺、蚌殼精等夾著鑼鼓隊、喇叭隊、清音班等一大批人跟隨演出,鎮上擠滿觀看的人群,熱鬧異常。

鎮南明光村張家圈的甩龍燈隊是很有名的,倪三寶的龍頭更是出神入化。鎮西城北村朱野根.董根生扮演的蚌殼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這樣一個規模宏大的廟宇,在新修的南匯縣誌和惠南鎮志上竟然沒有一點記載。

然而,在侯家廟前面小河上的一座石橋惠南鎮志上反而有記載。“仁壽橋,又名“侯家廟橋”, 位於明光村8組。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單跨石橋南北走向,長8.50米, 寬1.20米, 高2.50米, 淨跨度4米,兩端各有4步石階,此起至今完好,為惠南鎮唯一留存之清代橋樑。 2001年,此橋被南匯區文物部門定為“地面文物點”。

在塘紅路靖海路口東首,有一棵幾人才能合抱的大榆樹,6年前我發現後在南匯網上發帖建議有關部門加以保護,曾引起很多網友關注,紛紛前往探視。日前我又去探望過一次,大樹還是原樣,可週圍村民房屋大多巳拆遷,不知這棵大樹今後的命運會怎樣?

先有小二灶,後有南匯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